【原文叙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翻译】天下间最为柔弱的东西,可以在天下间最为坚硬的事物上自由驰骋。无形的事物可以穿透毫无缝隙的东西。我从其中领略到,无所作为必然是有益的。 不用言语的教化,以及无所作为的好处,天下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到。 【精解】这一章,老子从“道”与“物”的关系上来凸显了“道”的特性和功能,着重表达了他“贵柔”的思想,并阐述了“无为”的好处。“至柔”是“道”的一大特性。“道”的基本表现形态即柔弱,持柔即是体道、悟道的过程,也是“无为”的表现特征之一。 老子认为,至柔能够战胜至坚,所谓以柔克刚,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无为”的益处的论述,认为这是人们保命、全身、守性的唯一方式。在老子看来,柔弱者终将取得胜利,柔弱者终将不会受到伤害,柔弱者终将改变坚硬者。 ![]() 而老子认为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水是柔弱者力量的象征:水轻轻地滴下来,量小而微,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天长日久,能在至硬的石头上滴出一个洞来。水也是老子哲学伟大智慧的体现:水朝着低的地方流过去,包容着一切,滋养着一切,改变着一切。 所以,老子认为水是一切万物中最接近于“道”的一个存在。老子主张守柔不争,主张以虚无心容纳一切外在因素,水的包容性和通透性也十分形象地印证了这一点。 水体现着“道”性:无为而无所不为,以一种自然无为的状态静静地流淌,却成就了丰美的土地、繁荣的城镇、稠密的人群,人人都在享受着水带来的好处,却无人去理会它,更无人去赞美它。 ![]() 水的所作所为,就和“道”创造了一切万物却不将一切功劳占为己有一样伟大,因此老子赞美水、肯定水,其实就是在赞美“道”,肯定“道”。 无形的“道”能穿透有形的“物”,至柔的“道”能驾驭至坚的“物”,这都是因为“无为”所以无所不为,“道”不言而使万物作,这是老子希望每个人都能懂得的道理。 ![]()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水的柔和,体现的是朴素无为,如果人类能够拥有水一样的特性,那就做到了心静如水,也就不会陷入争名夺利的泥潭中了,自然也就少了许多痛苦和烦恼。水至柔至顺,无为不止,即使受到伤害也会坦然面对。 通过这一章,我们应该学习柔水的处世态度,当我们面对伤害时,应该效法水的与世无争,应该宽容地对待一切,而不是睚眦必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