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伍春晓 读书分享

 大智若愚wxy 2020-02-16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失道后德,失义后礼

第三十八章  原文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八章   译文

上德者不彰显德名,因此才是真正的有德;下德者张扬德名以示不失德,其实并非真正的有德。高层次的有德者,一切任其自然且不认为任何功过与自己有关;而低层次的有德者,虽然一切也是任其自然,但有得失之心。高层次的仁者有所为而不计较得失,高层次的义士有所为有得失之心。高层次的有礼之人当其有所作为而得不到任何响应时,就拔臂牵拽,强制他人履行。所以,离开了道才会去考量合于道的程度的德,德位的沉降才突显出人们的仁爱之心,仁爱之心的疏失才去激发社会的道义责任感,道义责任感的消退才去审订各种礼范仪轨。大凡讲求礼仪者,都是缺乏忠孝信义的祸乱之首。追求以上这些的,都是只看到了道的表面,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要以厚道为怀,不要轻浮浅薄;要实实在在,不要徒有其表要远离虚华,坚守朴实舍弃浮华(去彼)而保留敦厚(取此)

我的心得感悟

以前一直以为道德仁义礼是平行的,在读了这章后,才感悟过来,原来是从上的到下的垂直关系。这一章是《德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字开始,所以叫《德经》。老子认为,的属性表现为,凡是符合于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的精神。在人世间的体现,是客观规律,而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简单的来说就是,道是上德,下德为德;没有了德,就会进入仁的境界;没了仁,才会引入义;如果连义都没有了,就只要靠礼来约束人们。老子认为如果一个社会只能靠礼来约束的时候,已经有了混乱的迹象。就像我们如今的社会,我们弘扬的是中华美德,倡导的是仁义之举,最后才是运用法律法规约束人们的所作所为。当人们已经只能用法律法规来约束的时候,社会的动荡就会在所难免。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到了“大丈夫”“去彼取此”这两个词,所谓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我们不是圣人,可能没有做到老子口中的道的层面,但是要远离虚华,坚守朴实摒去,恢复;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

分享者

2017级MBA pc

伍春晓

2019-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