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金苹果6 2022-11-06 发布于北京

本内容是个人综合了多个版本的核心观点加以阐述,本着尊重原文为基础去解读。

以简明清晰的逻辑分析,系统性地概括书中的知识关联,不过度推理及过度化书中内容的态度去阐述书中知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们多多指正。


上文品读了《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经》篇的最后一章。

老子再次强调统治者的管理态度应表现“无为”,顺应自然而不加以干预,能够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同时要养成真朴的民风,这样的社会才能趋于安定。

在老子的观念里,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大道自然的安排中,如果人类过度按照自己的贪欲组织起某些作为,那就会因为这些贪欲使自身走向混乱。同时会对其他人原先的生态平衡产生骚乱。

老子的理想政治在于无为而自化,让人们自我化育,自我体现。

要想统治好,管理好人民,就要懂得坚守道的状态,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想要谋求好的发展,必定也是要遵道而行,才能事半功倍。

继续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上等的品德。

上德之人不会自认为有德,所以实是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不失德:追求道德,不离德。

下德之人刻意表现出德,刻意求德,所以也是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无以为:无心作为。

上德主张无为,顺应自然,所以不会表现出作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下德主张无为,而却表现出作为,所以是下德。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仁:上等的仁爱。

上仁之人,主张作为,但却无意所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义之人,主张作为,且是有心作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攘臂:捋起衣袖露出手臂。

上礼之人,主张作为,得不到别人回应,于是扬臂使人服从。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因此,失去道,就会产生德;失去德,就会产生仁;失去仁,就会产生义;失去义,就出现了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薄:轻薄,不足。

礼的出现,就是忠信不足的体现,是祸乱的开端。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前识者:先知先觉之人。华:虚华,虚饰。

先知,就是预设。预设的种种规范,不过是道的虚华,愚昧的开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厚:敦厚朴实。

所以,大丈夫要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之处;要立身无朴实,而不居于虚华之处

所以应当舍弃轻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本章阐述由道到德、仁、义、礼的过程,说明德的产生是由于道的丧失,从而德失仁生,仁失义生,义失礼生。

而礼是制造动乱之祸首。为什么?因为从此出现虚伪巧诈,出现浅薄浮华。

老子批评这种失道行为,认为大丈夫应当弃浮华浅薄,守厚朴直纯之道。

老子将德分为上下,上德是无意而为,下德则是有了动机。

而“仁义”是从下德所产生,属于有动机的作为,已经脱离了“道”的特性。

到了礼,就从动机到勉强的成分,最后礼无用了,就用了“法”。

老子认为,礼的产生是社会忠信不足所致,所以是祸乱之始。

就像现在出现的新词“道德绑架”,一旦到了要跟别人讲理的时候,就是道德丧失的时候。

而越是无德之人,越想用礼制来约束他人,到最后礼不行了,就得用法律。

混乱的开始,往往就是用礼法来约束别人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