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中,休闲渔业一开始是作为渔业的一种衍生活动存在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十二五”时期,休闲渔业已经作为现代渔业的五大产业之一,正式列入渔业发展规划,可以说是 “登堂入室”了。进入到“十三五”,渔业发展到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转方式、调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为了现阶段渔业发展的主题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休闲渔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所说:我国休闲渔业迎来大有可为的发展黄金期。 如何更好的发展休闲渔业,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一下台湾的经验。十几年来,台湾采取一系列措施,成功将传统渔业转型为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一词在台湾地区最早出现于20 世纪80 年代,而后迅速得到普遍认可,现已成为渔业旅游发展的代名词。 休闲渔业是指人们劳逸结合的渔业活动方式。它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具渔法、渔业自然环境以及渔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人们对渔村与渔业的了解,提升旅游品质,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长约1600 km,海洋资源丰富,但随着台湾沿岸、近海渔业资源呈现减少、下降趋势,远洋渔业也日益面临公海捕捞配额日益萎缩等困境,台湾渔业近年来产能呈现稳中趋降、萎缩发展的态势。 对此,台湾采取相应策略,鼓励发展海洋休闲游憩渔业,大力辅导沿海港口渔区兴办休闲渔业,发展海陆休闲中心。这种集生产、销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帮助台湾沿岸和近海渔业“起死回生”,促进了渔业多元化经营,被称为“建设现代化渔村和增强渔业活力的改革”。
台湾休闲渔业的五种型态 1.运动休闲型:(1)岸上的海洋观光活动。包括矶钓、堤钓、多功能渔港、海岸公园、渔人码头、海滩散步及潮间带岩池探险等。 (2)海面上的活动。在邻近海域部分,包括海上游泳、浮潜、赏鲸、海钓、帆船、风浪板、冲浪、水上摩托车等活动。在较远海域部分,则包括蓝色公路及游轮等。 (3)海面下的活动。以水肺潜水及潜水艇活动为代表。 2.体验渔业型 一般分为观光休闲采捕、渔业活动的参观及渔村生活体验等。(1)观光休闲采捕,包括牵罟、石沪、堆捡拾螺、贝类等活动。(2) 渔业活动的参观,包括参观渔捞作业、箱网养殖、定置网作业、鱼塭养殖和水产加工等。( 3) 渔村生活体验方面,有渔村体验、解说、民宿经营等,海洋牧场也属于体验渔业型。 3.生态游览型 主要包括赏鲸豚、观渔火及海上蓝色公路等。台南县七股( 舄湖) 的生态之旅就是一种生态游览休闲渔业。目前,台湾赏鲸豚活动热络,其产业活动范围包括宜兰、花莲与台东。而头城的“龟山朝日号”与花莲“多罗满号”等,享有盛名,也具有营利能力。另外,观渔火的活动因寓教于乐也相当受欢迎。 4.渔乡美食型 主要包括名特产与美食和假日观光鱼市。台湾已有不少地区渔会设立名特产直销中心或熟食区供民众品尝水产佳肴美食,因渔港特色加上周边的海鲜餐厅,深受民众欢迎,如梧栖、碧砂、乌石港、东港鲔鱼季等,也藉由品尝会或大型造势活动来推广渔产美食。 台湾地区已有十几个渔会设立假日观光鱼市,提供渔业的名特产或海鲜熟食,供民众品尝水产佳肴,加上渔港特色,深受民众欢迎。 5.教育文化型 主要包括渔业推广教室、渔史民俗庆典和渔业教育展示。渔业推广教室包含渔训中心、渔拓教室、烹饪教室、渔业技术推广等。 台湾有不少渔会经常举办渔业教育或鱼食推广活动,以教导渔民与一般渔村社区民众有关渔事与海鲜烹饪等各项训练课程。各地区渔会还开展渔业推广活动,传递新资讯或推广新技术。 渔史民俗庆典则包括探访渔村古迹、渔民传说、古老渔法、王船出巡、火烧王船、放水灯、妈祖庆生等。渔业教育展示则有渔具陈列、鱼虾贝展示博物馆、海事博物馆、文物馆、水族馆、生物教育馆等。 台湾休闲渔业发展的经验 1.制定发展规划,促进休闲渔业规范发展 早在1990年,台湾“农委会”发布的“休闲农业计划”就包括了观光休闲渔业发展的规划辅导和财政支持。1992年专门成立休闲渔业发展指导小组,开始规划推动休闲渔业区建设以及假日鱼市建设。同时,委托有关专家开展为期5年的“台湾观光休闲渔业发展规划之研究”,规划探讨休闲渔业发展模式、规章制度,并对县市提出的休闲渔业计划进行审查。推动沿海港口渔区休闲渔业海陆休闲中心建设,特别是发展农渔业休闲园区和观光鱼市,对休闲渔业发展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 2.培育壮大渔业组织,搭建政府与渔民沟通桥梁 在强化自身管理职能的同时,台湾对渔会、同业公会、发展协会等渔业组织发展给予了充分支持。其中,渔会作为基层渔民组织,经营事务涵盖经济、金融、服务3大领域,几乎包括渔业和渔民有关的所有事项。渔会在帮助渔民应对资源约束和环节变化,拓展新视野,发展休闲渔业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3.推动渔港多元化发展,夯实休闲渔业发展平台 台湾一直致力于推动渔港的多元化发展,初期主要以发展鱼货直销、海鲜品尝、海钓、海域观光等活动为主,如新北富基渔港和台中梧栖渔港鱼货直销中心、花莲渔港海域赏鲸、屏东小琉球渔港的海底观光。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台湾以港口为依托,提出“蓝色公路概念”,以娱乐渔船、客船和载客小船,经营单港或多港进出营业活动,打造形成了连接各港口的环台湾岛旅游路线。为提高渔港知名度,2009年起“渔业署”每年设定不同主题,开展年度十大魅力渔港评选活动。 4.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新渔村,构建休闲渔业发展载体 根据休闲渔业发展需要,2000年提出“富丽渔村计划”,以生产、生活、生态共存共荣为目标,从经济、文化和自然3个层面,在既有渔村功能基础上,打造具有特色的新渔村。如澎湖二嵌社区是台湾最具历史风貌的聚落之一,其再造思路是保存聚落原貌、复兴古学、打造特产,将村内原有20多间闽南式古建陆续修复,成立二嵌学堂、褒歌馆以闽南语读古书、唱呛歌,同时建立社区发展协会,以当地土产为基础研发土仁果、褒歌糖、金瓜米粉、青鱼面线等特产,让游客一边看海景,一边品特产。 5.重视休闲渔业推广教育,着力培育现代化渔民 渔业推广教育通过提供创新资讯、促进渔村人力资源发展、提供渔业和渔村行政支援以及发展渔民组织,在休闲渔业发展以及渔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台湾休闲渔业推广教育主要分为渔事推广、“四健”教育、家政推广及综合性推广4大类。其中,渔事推广主要以成年渔民为对象,在兼顾渔业生产、渔民生活与渔村生态基础上,引导渔业从生产性向生活生产渔业发展,推动各地区渔业资源开发、保育与利用,辅导渔民转型发展休闲渔业。家政推广主要面向渔村妇女,辅导开创渔村副业,利用渔特产品调理健康美食发扬食鱼文化。 6.营造渔业文化。拓展休闲渔业发展空间 台湾渔业部门和各县市结合地方风俗民情及特有渔产季节打造渔业文化节,一年中除1—2月外,每个月都有活动,其中以11月的节庆活动最多,包括宜兰鲭鱼节、新竹乌鱼节、高雄石斑鱼节、台东旗鱼季、澎湖风帆海鲡节等5项。同时,渔业管理部门也积极推广“全民渔业”理念,力争将吃鱼习惯构建为兼具历史人文、生态保育的食鱼文化。 “鱼宝宝教室”,引导和培养幼儿对水产品的兴趣和正确的食鱼观念;“全民渔业教室”,推出与渔业相关的讲座;并在彰化、云林、高雄、东港等县市建立静态渔业文化展示馆。 7.强化水产品安全认证管理,增强休闲渔业核心竞争力。 品尝海鲜是休闲渔业最具吸引力的娱乐活动之一,为强化消费者对水产品的消费信心,助推休闲渔业发展,台湾渔业部门积极建立并推广水产品产销履历制度,辅导相关从业者参加台湾优良农产品(CAS)、水产品危害分析与管理控制要点(HACCP)和IS022000等食品安全认证,为确保水产品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和有力监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