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总生病,原来不是免疫力低下!而是。。。

 GreenMooder58g 2017-03-14

  “宝宝又生病了,怎么免疫力那么低呢?” “吃点提高免疫力的吧” 这个世界要真这么简单就好了啊。


免疫力从哪里来?


  免疫力,顾名思义,是人体抵抗疾病,抵御外来有害细菌、病毒入侵的能力。人的免疫能力的获得会分为先天和后天两个部分。先天的免疫力来自我们基因的传承,从宝宝一出生,就开始进行防御。而后天的免疫力又叫做适应性免疫,这个是随着免疫系统的“阅历”而不断增长的,比如我们会不断受到外来的刺激,免疫系统每遇到一次外来入侵,就学习到一次如何抵御的经验,之后就可能具有对应的免疫力了。


  后天免疫力的来源,又分为自然免疫,也就是遇到病原体生病康复后获得的免疫力,以及从母体带来的免疫力;还有人工免疫,就是接种同得病一样,可以刺激免疫系统学习,但又不会像得病那样容易伤害身体的疫苗,从而获得免疫力。


什么是免疫力低下?


  免疫力的分类清楚了,那免疫力怎么会低下也就很清楚了。

  先天免疫力低下:

  这样的情况通常是因为遗传性疾病,如果不幸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需要在医生的诊断和医嘱下进行治疗。还好对于绝大多数的家庭过来说,所担心的免疫力问题,并不是这个类型的。


  后天免疫力低下:

  后天免疫力主要来自母体传递,感染病原体,以及接种疫苗。


  在孕期,母体传递免疫力的时间,主要在妊娠末期,因此早产宝宝会出现免疫力低下的问题。另外一部分的母体免疫力传递则是通过母乳实现,因此母乳宝宝在这方面拥有配方奶无法实现的优势。


  通过故意感染病原体来获取免疫力当然不可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度“洁癖”,让宝宝有机会接触自然,包括自然中的非致病微生物,这样也有助于宝宝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疫苗则是现代人在免疫力上能够秒杀祖辈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宝宝免疫力的最重要的模式。


免疫系统不成熟 ≠ 免疫力低下


  宝宝的免疫系统不成熟,所以相对成人来说,的确更容易被病原体感染,感冒之类的问题也更加频繁。但是这并不等于免疫力低下。免疫力正常还是不正常是要跟同龄人水平来横向对比的,并不是跟成人相比较。假如某个专家或者卖假药的跟你说“你看宝宝身高没成人高,需要赶快吃药”,你当然不要相信,而当身高换成免疫力的时候,你怎么就被吓唬住了呢。


  身高需要1cm,1cm的增长,知识需要一点点累积,免疫系统的成熟也需要耐心地培养和等待。成人平均一年也要得个2-3次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小朋友自然更多,这和免疫力低下不能划等号。



总生病发烧 ≠ 免疫力低下


  宝宝总生病,总发烧,这也不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发烧是免疫系统工作的表现,如果真的免疫力低下,免疫系统不工作,怎么会发烧呢。如果总发烧,反而需要注意会不会是出现免疫力“过高”,反应太激进,也就是过敏的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宝宝来说,生病不是因为免疫力低下,而是因为身体被病原体感染,或者有其他健康问题。家长要做的,是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把罪名按在免疫系统的头上,从提高免疫力的角度来折腾。


  生病的原因是感染病原体,卫生习惯不好当然就容易生病。此外虽然还没能完全摸清其中的因果机理,但从统计数据的显示上,我们也能看出均衡充足丰富的营养、良好的睡眠以及适度的运动,都可以让我们的免疫系统更良好的运转,减少患病的次数,或者缩短患病的时间。



补充剂和营养品能提高免疫力么?


  对于那些标榜可以提高免疫力的补充剂、营养品、药品来说,基本都只是拿这几个字作为广告营销而已。这些产品大多只是“营养补充剂”,也就是说它们是用来补充日常膳食摄入不足的部分。


  如果宝宝偏食,某种营养匮乏,当然会容易生病,在这种情况下补充是有益的,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一旦出现偏食,往往缺乏的不只是一两种营养。比如宝宝不喝牛奶,那至少会在钙、蛋白质、脂肪等几个营养上面出现缺口,不会是一个小药片就能解决的。


  更多的情况是宝宝的膳食结构并没有什么问题,家长只是不希望他生病,于是补充某些自称可以提高抵抗力的营养品。在不缺乏的情况下,多摄入不会有任何的好处,太多了反而可能超标,对身体造成伤害。


如何提高免疫力?


  其实综合上面的文字,大家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怎样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生病了。


  能提高宝宝免疫力的有效方法,包括孕期、哺乳期的妈妈注意营养、休息和锻炼;尽量让宝宝足月出生;坚持母乳;以及接种疫苗。


  除了上面这些直接针对免疫系统的方式,还有一些辅助的做法,以保证免疫系统可以更好的工作,那就是:


  ●  好好吃饭,不要偏食;

  ● 适度运动,注意过量运动反而会更容易得病;

  ● 限制烟酒,尤其是减少儿童对酒精或二手烟的摄入;

  ● 保证良好的卫生习惯;

  ● 良好的睡眠;

  ● 减少滥用药物。

精彩干货文章荐读(已更新)


文章来源:一小时爸爸(ID:hrdaddy),一群爸爸的科学亲子育儿媒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