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粒系病态(造血)细胞形态学

 jykniting 2017-03-14


来源:血液病整合诊断

小编在征得卢兴国老师的同意,转载他的文章以及发于他的微信平台:血液病整合诊断  的文章,血液专业的指南!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收藏!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




卢兴国 叶向军 康可上

 

中性粒细胞少分叶(假性Pelger-Huet异常)、多分叶,粒细胞空泡形成和类巨变粒细胞都是常见的粒系病态形态,但这些细胞的形态学特异性不高;而粒系细胞颗粒缺少、大小不一双核多核幼粒细胞、幼粒细胞核质发育不同步、环形杆状核粒细胞和其他异常(如粒细胞不规则性变异,核染色质稀疏似菊花瓣样),形态学评判的特异性较高。通常,典型的粒系病态造血细胞在MDS中的评判价值比红系为明显。

 

一、核质发育不同步幼粒细胞

为胞核幼稚,可见核仁,胞质特异性颗粒常较明显而嗜苯胺蓝颗粒减少,呈核幼(胞)质老现象。幼粒细胞胞质嗜苯胺蓝颗粒显著缺少者,被染色成均匀性浓杏红色,是MDS粒系病态造血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细胞多见于MDSAML等髓系肿瘤(图1)。


1  MDS标本核质发育不同步幼粒细胞

a~d为胞质嗜苯胺蓝颗粒缺少,而特异性颗粒过多,呈弥漫性杏红色,最常见于MDS-EBMDS-U          

 

二、双核和多核幼粒细胞

双核和多核幼粒细胞为直接分裂或异常核碎裂的结果,主要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骨髓粒细胞生成增多时。形态学特点为胞核双核,大小对称,呈字形或镜形排列,部分胞核大小不一和异形(图2)。除了双核外,也可见多核。双核和多核细胞大,胞核可呈异形性,可呈肿瘤性改变,如大小和核形的显著变化;胞质丰富,嗜苯胺蓝颗粒多而松散,常伴有明显的空泡变性。形态学上,对称性双核多见于良性血液病,大小不一双核则以恶性血液病居多,胞质非特异性颗粒少也是MDS和白血病粒细胞形态学的一个特征。MDS(最常见于粒细胞增多类型,如MDS-UMDS-EB)标本中所见多核常有异形性,且嗜苯胺蓝颗粒减少。



2 MDSAML标本中的双核幼粒细胞

a为双核早幼粒细胞,b为双核中幼粒细胞;cd为双核晚幼粒细胞(插图为双核原始细胞),MDSAML中的双核或多核幼粒细胞胞质颗粒常明显减少

 

三、双杆状核粒细胞

双杆状核粒细胞为两个杆状或带状胞核呈横向排列或同向排列,两个胞核的大小和形状多相同(图3在粒系细胞成熟中均可观察到不同阶段的双核粒细胞(早幼阶段至杆状核阶段)。因此,在一定的病理情况下,粒细胞有一个双核形式的成熟过程,也许是细胞核碎裂或细胞凋亡的一种早期形式。观察双核粒细胞有助于某些血液病的鉴别诊断,MDS(相对多见于粒细胞增多的MDS类型)和AML的部分病例易检出这一异常细胞。


双杆状核粒细胞

a~cMDS标本中所见的大小和形状各异的双杆状核粒细胞;de为见于继发性粒细胞增多症标本中所见的双杆状核粒细胞,表现为非特异性颗粒明显 

 

四、环形杆状核粒细胞

环形杆状核粒细胞与双核粒细胞一样是少见的中性粒细胞。环形杆状核粒细胞为粒细胞胞核除凹陷性收缩外,胞核中间内凹性成熟的另一种收缩方式。其形态学特点为胞体比同期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大,可大至25~30μm,胞核凹陷呈环状或锁状(图4),中间为含颗粒的胞质,故也包含了幼稚阶段粒细胞。锁状形态为胞核一边变小出现成熟性收缩,形成胞核三面核径大致等宽而一面胞核显著收缩后仍留下细细的一条且常向外鼓起的相连核膜,形如锁状故名。临床上,环形杆状核粒细胞除了MDS和髓系肿瘤外,最常见于MA。见于MA有一明显的特点是细胞明显增大和胞核肥大。


4 MDS
标本环形杆状核粒细胞 

                                

五、假性Pelger-Huet异常

Pelger-Huet异常为在显性遗传的Pelger-Huet中所见的粒细胞少分叶或不分叶的异常形态,俗称少分叶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叶不能。特点为中性粒细胞已成熟,胞核分叶仍少或不分叶,常为两叶、肿胀如眼镜状,单个核者呈花生形或圆形、哑铃形和夹鼻眼镜状(图5)。这种异常细胞在正常人中偶有所见,较多见于MDSAML,且所见的异常细胞胞质缺少颗粒。在MDS中,尤其多见于粒细胞增多类型,如MDS不能分类型。为区别于真正的Pelger-Huet病,髓系肿瘤等疾病中所见的类似Pelger-Huet异常习惯上称之假性或获得性Pelger-Huet异常,并常常缺少胞质颗粒。


5  假性Pelger-Huet异常中性粒细胞

aMDS的假性Pelger-Huet中性粒细胞;bMDS转化AML标本,3个假性Pelger-Huet异常中性粒细胞;cMDS-MPN标本,外周血核分叶不能中性粒细胞;dAML标本中的假性Pelger-Huet中性粒细胞 

 

六、中性颗粒缺少粒细胞

为中性粒细胞特异性颗粒缺如或缺少,胞质缺乏浑厚感而呈淡灰蓝色或淡清中空状,也见于其他阶段中性粒细胞(图6)。在MDS中,不能分类型和伴单系病态造血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RN)相对多见中性粒细胞的特异性颗粒缺少。


6  MDS标本胞质中性颗粒缺少粒细胞

a为杆状核粒细胞中性颗粒缺少;bc为晚幼粒细胞中性颗粒缺少;d为中幼和晚幼阶段粒细胞中性颗粒缺少 

 

七、多分叶核和巨多分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核分叶多至6个时称为多分叶,同时出现细胞巨大者称之巨多分叶核粒细胞。多分叶核粒细胞是MDS标本中较易见的病态细胞,但更多的见于其他疾病。

 

八、核染质松散菊花样中性粒细胞

又称粒细胞核染色质异常或白细胞染色质异常凝集,特点为成熟中性粒细胞之胞核染色质呈现松散不紧密的粗粒状、小块状,染色质均匀浅紫红色。典型者染色质酷似菊花样,但又不是早期有丝分裂异常和核碎裂,菊花瓣与瓣之间间隙分明(图7和图8)。这一染色质异常见于不同阶段粒细胞,中性幼粒细胞由于胞核近圆形,染色质松散接近中幼红细胞的块状,但又有明显宽大的块间特点。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观察MDS形态学中发现类似的中性粒细胞胞核染色质异常,胞核染色质稀疏松散呈菊花样,认为是一种显著的少而特异的病态粒细胞,对诊断MDS具有同样的重要价值。除了MDS外,这一形态还见于AML(主要是AML伴成熟型和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和白细胞核染质异常凝聚综合征。

这一病态形态细胞在MDS中检出率高,形态学的特异性也较强。常见于MDS-EBMDS-RSMDS-U)的老年患者,细胞生长发育差。白细胞异常染色质凝集可能与异染色质、常染色质比例改变有关。


7 MDS标本核染质松散菊花样中性粒细胞

aMDS血片,成熟中性粒细胞核染色质松散异常;bMDS-EB骨髓涂片,中性粒细胞核染色质松散异常


8 MDSMDS-MPN标本核染质松散菊花样中性粒细胞

aaCML血片,中性粒细胞核染色质松散异常;bMDS不能分类型骨髓中性粒细胞核染色质松散异常;cAML骨髓中性粒细胞核染色质松散异常;d为血片,2个中性粒细胞核染色质松散异常

 

九、类巨变粒细胞

MDS中,易见轻度、不典型的胞核增大粒系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学上还是在解释临床特征上,与具有典型性(胞核的明显肥大)和显著性(数量众多)巨变细胞的MA明显不同,由于大多数通过形态学结合临床可以作出鉴别和解释,故称之类巨变(图9)。



类巨变幼粒细胞

a为见于MDS的类巨变晚幼粒细胞;b为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巨变杆状核粒细胞,鉴别的特点在于巨变细胞形态上的典型性和数量上的显著性;c为见于MDS-MPN不能分类型的类巨变杆状核粒细胞

 

十、中性粒细胞的其他病态形态

中性粒细胞其他异常多为细胞核的异常和细胞大小异常,这些病态细胞可见于MDS,尤其是MDS-U,也可见于MDS-MPNAML。在MDS标本中偶见凋亡细胞(图10)。


10 MDS标本中性粒细胞其他异常

a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叶异常,有烷化剂治疗史;bc为中性粒细胞核叶与细胞形状异常,d为中性幼粒细胞核小体与核鼓突(核象形态学异常)


责任编辑:潘静 第三军医大学检验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