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髓细胞形态·正常

 求真我gcvbmj6p 2018-11-23

▤▥▦▩ 红细胞系统 ▩▦▥▤

▌原始红细胞   pronormoblast

◍ 胞体 直径15-25μm,圆形或椭圆形,常有瘤状突起

◍ 胞核 圆形,居中;核染色质呈较粗颗粒状;核仁1-3个,大小不一,浅蓝色,边界不清楚

◍ 胞质 较多,深蓝色且不透明,有油画蓝感,常在核周形成淡染区

* 胞质中无颗粒,但可因核糖核酸丰富而自行聚集,使胞质中出现蓝色“颗粒”

原始红细胞 ▲

▌早幼红细胞   early normoblast

◍ 胞体 直径15-20μm,圆形或椭圆形

◍ 胞核 圆形,居中;核染色质浓集呈粗颗粒状甚至小块状;核仁模糊或消失

◍ 胞质 略增多,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无颗粒,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仍可见

早幼红细胞 ▲

▌中幼红细胞   polychromatic normoblast

◍ 胞体 直径8-15μm,圆形

◍ 胞核 圆形,居中,占细胞1/2;核染色质凝聚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且较透亮,如打碎墨砚感;核仁无

◍ 胞质 多且无颗粒,呈蓝灰色或灰色、灰红色

* 由于血红蛋白合成逐渐增多而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使胞质呈多色性 

中幼红细胞 ▲

▌晚幼红细胞   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

◍ 胞体 直径7-10μm,圆形

◍ 胞核 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或紫黑色团块状(碳核),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

◍ 胞质 多,淡红色或灰红色,无颗粒 

晚幼红细胞 ▲

▌红细胞   erythrocyte

◍ 胞体 直径平均7.2μm,两面呈微凹圆盘状

◍ 胞核

◍ 胞质 淡红色或灰红色,中央部分可见淡染区

红细胞 ▲


▤▥▦▩ 粒细胞系统 ▩▦▥▤

▌原始粒细胞   myeloblast

◍ 胞体 直径10-20μm,圆形或类圆形

◍ 胞核 较大,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核仁2-5个,较小,淡蓝色,清楚

◍ 胞质 较少,蓝色或深蓝色,绕于核周(有时在近核某处浆色较淡),颗粒无或有少许细小颗粒

* 根据胞质有无颗粒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典型原始粒细胞,胞质中无颗粒;Ⅱ型除具有Ⅰ型特点外,胞质中还有少量细小颗粒

原始粒细胞 ▲

▌早幼粒细胞   promyelocyte

◍ 胞体 直径12-25μm,圆形或椭圆形

◍ 胞核 大,圆形、椭圆形或一侧微凹陷,核常偏一侧;核染色质开始聚集,较原始粒细胞粗;核仁常清晰可见

◍ 胞质 多或较多,蓝色或深蓝色,内含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态不一、紫红色的非特异性颗粒,颗粒分布不均匀,常近核一侧先出现,也有少许覆盖核上

* 有时在细胞中央近核处有高尔基体发育的透亮区(初浆),呈淡蓝色或无色

早幼粒细胞 ▲

▌中幼粒细胞   myelocyte

▒ 中性中幼粒细胞  neutrophilic myelocyte

◍ 胞体 直径10-20μm,圆形

◍ 胞核 椭圆形、一侧开始扁平或略凹陷,其凹陷程度/假设圆形核直径比值常小于1/2,核常偏于一侧,占细胞1/2-2/3;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常无

◍ 胞质 多,蓝色或淡蓝色,内含中等量细小、大小较一致、分布密集的中性颗粒,颗粒淡红色或淡紫红色,常在近核处先出现,而非特异性颗粒常分布在胞质边缘

中性中幼粒细胞 ▲

▒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eosinophilic myelocyte

◍ 胞体 直径15-20μm

◍ 胞核 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

◍ 胞质 多,蓝色,内含较丰富的粗大、大小一致、圆形、排列紧密的嗜酸性颗粒,颗粒橘红色或暗黄色、褐色,有立体感及折光性,如剥开的石榴

* 有的细胞中除嗜酸性颗粒外,还可见紫黑色颗粒(似嗜碱性颗粒),称为双染性嗜酸性粒细胞,常出现在中幼粒、晚幼粒细胞阶段,随细胞成熟变为典型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

▒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basophilic myelocyte

◍ 胞体 直径10-15μm

◍ 胞核 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

◍ 胞质 量中等,蓝色,胞质内(及核上)含数量不多、粗大、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排列凌乱的嗜碱性颗粒,颗粒深紫黑色或深紫红色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

▌晚幼粒细胞   metamyelocyte

▒ 中性晚幼粒细胞  neutrophilic metamyelocyte

◍ 胞体 直径10-16μm,圆形

◍ 胞核 明显凹陷,呈肾形、半月形、马蹄形等,其凹陷程度/假设核直径比值小于1/2或凹陷程度/假设圆形核直径比值为1/2-3/4,核常偏一侧;核染色质较粗糙呈小块状,并出现副染色质;核仁无

◍ 胞质 多,淡蓝色,充满中性颗粒,非特异性颗粒少或无

中性晚幼粒细胞 ▲

▒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

◍ 胞体 直径10-16μm

◍ 胞质 充满嗜酸性颗粒,非特异性颗粒常无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

▒ 嗜碱性晚幼粒细胞  basophilic metamyelocyte

◍ 胞体 直径10-14μm,胞核呈肾形,轮廓不清楚

◍ 胞质 量常较少,淡蓝色,胞质内(及核上)有少量嗜碱性颗粒

嗜碱性晚幼粒细胞(左) ▲

▌杆状核粒细胞   stab granulocyte

▒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 胞体 直径10-15μm,圆形

◍ 胞核 其凹陷程度/假设核直径比值大于1/2或凹陷程度/假设圆形核直径比值大于3/4,核弯曲呈粗细均匀的带状或S形、U形、E形等;核染色质粗,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

◍ 胞质 丰富,淡蓝色,充满中性颗粒,无非特异性颗粒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

▒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  eosin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 胞体 直径11-16μm

◍ 胞质 充满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 ▲

▒ 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  bas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 胞体 直径10-12μm

◍ 胞核 模糊杆状

◍ 胞质 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

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右) ▲

▌分叶核粒细胞   segmented granulocyte

▒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 胞体 直径10-14μm,圆形

◍ 胞核 分叶状,常分2-5叶,以细丝相连(有时核虽分叶但叠在一起,致核丝被隐蔽,此时核常有粗而明显的切痕)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

▒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eosin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 胞体 直径11-16μm

◍ 胞核 多分2叶

◍ 胞质 充满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

▒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  bas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 胞体 直径10-12μm

◍ 胞核 可分3-4叶或核轮廓不清楚

◍ 胞质 常较少,淡蓝色,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 ▲


▤▥▦▩ 单核细胞系统 ▩▦▥▤

▌原始单核细胞   monoblast

◍ 胞体 直径14-25μm,圆形或不规则,可有伪足

◍ 胞核 圆形或不规则,可有扭曲、折叠;核染色质纤细、疏松呈细丝网状;核仁多数1个且大而清楚

◍ 胞质 较多,灰蓝色或蓝色,不透明、毛玻璃样,可有空泡,颗粒无或有少许

* 原始单核细胞分为Ⅰ型和Ⅱ型,分型方法似原粒

原始单核细胞 ▲

▌幼稚单核细胞   premonocyte

◍ 胞体 直径15-25μm,圆形或不规则,可有伪足

◍ 胞核 常不规则,呈扭曲、折叠状,或有凹陷、切迹;核染色质开始聚集呈丝网状;核仁有或消失

◍ 胞质 增多,灰蓝色、不透明,可见细小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和空泡

幼稚单核细胞 ▲

▌单核细胞   monocyte

◍ 胞体 直径12-20μm,圆形或不规则,可见伪足

◍ 胞核 不规则,呈扭曲、折叠状,或大肠状、马蹄形、S形、分叶形、笔架形等;核染色质疏松可呈条索状、小块状;核仁消失

◍ 胞质 多,浅蓝灰色或略带红色,半透明如毛玻璃样,可见细小、分布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颗粒,常有空泡

单核细胞 ▲


▤▥▦▩ 淋巴细胞系统 ▩▦▥▤

▌原始淋巴细胞   lymphoblast

◍ 胞体 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圆形

◍ 胞核 圆形或类圆形;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核仁1-2个,较清楚

◍ 胞质 少,蓝色,无颗粒,近核处可有一透明区

原始淋巴细胞 ▲

▌幼稚淋巴细胞   prelymphocyte

◍ 胞体 直径10-16μm,圆形或类圆形

◍ 胞核 圆形或类圆形,可有凹陷;核染色质较原始淋巴细胞粗;核仁模糊或消失

◍ 胞质 少,蓝色,偶有少许紫红色颗粒

幼稚淋巴细胞 ▲

▌淋巴细胞   lymphocyte

▒ 大淋巴细胞

◍ 胞体 直径12-15μm,圆形或类圆形

◍ 胞核 椭圆形,常偏一侧;核染色质紧密而均匀;核仁消失

◍ 胞质 较多,清澈淡蓝色,常有少许紫红色颗粒

大淋巴细胞 ▲

▒ 小淋巴细胞

◍ 胞体 直径6-9μm,圆形、类圆形或蝌蚪形等

◍ 胞核 圆形或类圆形,有小切迹;核染色质聚集呈大块状,副染色质不明显;核仁消失

◍ 胞质 少或极少(似裸核),淡蓝色(也可呈深蓝色),常无颗粒,有时可见胞质突起

小淋巴细胞 ▲


▤▥▦▩ 浆细胞系统 ▩▦▥▤

▌原始浆细胞   plasmablast

◍ 胞体 直径15-25μm,圆形或椭圆形

◍ 胞核 圆形,占细胞2/3以上,常偏位;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仁2-5个

◍ 胞质 多,深蓝色,不透明,有核旁淡染区(半月形),无颗粒,可有空泡

原始浆细胞 ▲

▌幼稚浆细胞   proplasmacyte

◍ 胞体 直径12-16μm,常呈椭圆形

◍ 胞核 圆形,常偏位;核染色质较原始浆细胞粗;核仁模糊或无

◍ 胞质 多,深蓝色,不透明,常有空泡及核旁淡染区,偶有少许紫红色颗粒

幼稚浆细胞 ▲

▌浆细胞   plasmacyte

◍ 胞体 直径8-15μm,大小不一,常呈椭圆形

◍ 胞核 圆形,较小且偏位,占细胞1/3以下,有时可见双核;核染色质呈块状,副染色质较明显;核仁无

◍ 胞质 丰富,深蓝色、不透明,常有较多空泡,个别胞质均呈红色或胞质边缘呈红色(分泌黏蛋白所致),核旁常有明显淡染区,偶见少许紫红色颗粒

浆细胞 ▲


▤▥▦▩ 巨核细胞系统 ▩▦▥▤

▌原始巨核细胞   megakaryoblast

◍ 胞体 直径15-30μm,圆形或不规则,常可见指状突起,周边常有少许血小板附着

◍ 胞核 常1-2个,较大,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核染色质较细(但比其他原始细胞粗),排列紧密,分布不均匀;核仁2-3个,淡蓝色,常不清晰

◍ 胞质 较少,深蓝色或蓝色,周边深浓,无颗粒

原始巨核细胞 ▲

▌幼稚巨核细胞   promegakaryocyte

◍ 胞体 直径30-50μm,常不规则,且常有伪足状突起,周边可有少许血小板附着

◍ 胞核 不规则形;核染色质粗或小块状,排列紧密;核仁常无

◍ 胞质 较丰富,深蓝色或蓝色,近核处出现少许细小且大小一致的淡紫红色颗粒而呈淡红色

幼稚巨核细胞 ▲

▌颗粒型巨核细胞   granular megakaryocyte

◍ 胞体 直径40-70μm,有的可达100μm以上,常不规则,胞膜完整

◍ 胞核 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核染色质呈块状或条状

◍ 胞质 极丰富,淡蓝色,充满大量较细小、大小一致的淡紫红色颗粒,胞质边缘可无颗粒而呈淡蓝色的较透明区(外质),内质则充满颗粒

颗粒型巨核细胞 ▲

▌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thromocytogenic megakaryocyte

◍ 胞体 直径40-70μm,有的可达100μm

◍ 胞核 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核染色质呈块状或条状

◍ 胞质 极丰富,淡蓝色,颗粒很丰富并可聚集成簇(雏形血小板),胞膜不完整,外侧常有释放的血小板

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

▌裸核型巨核细胞   naked megakaryocyte

◍ 胞核 同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 胞质 无或有少许

* 有时是由于涂片时将胞质推散所致

裸核型巨核细胞 ▲

▌血小板   platelet

◍ 胞体 直径2-4μm,星形、圆形、椭圆形、逗点状或不规则形

◍ 胞核

◍ 胞质 淡蓝色,中心部位有细小、分布均匀的淡紫红色颗粒(有时颗粒非常密集而类似细胞核)

血小板 ▲


▤▥▦▩ 其他 ▩▦▥▤

▌肥大细胞   mast cell

* 即组织嗜碱细胞 tissue basophilic cell

◍ 胞体 直径12-20μm,蝌蚪形、梭形、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周围可见淡紫红色的晕

◍ 胞核 较小、圆形,常被颗粒掩盖;核染色质呈块状;无核仁

◍ 胞质 较丰富,充满粗大、大小一致、圆形、排列紧密的深紫红色颗粒,胞质边缘常可见有颗粒突出(有时颗粒排列非常致密,整个细胞呈黑色)

肥大细胞 ▲

▌组织细胞   histiocyte

◍ 胞体 通常较大,大小不一,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长轴直径可达20-50μm以上,胞膜不完整,边缘多不整齐呈撕纸状(因常与黏性很大的间质粘在一起致抽出时遭破坏)

◍ 胞核 常呈椭圆形;核染色质粗网状;核仁常1-2个,蓝色,较清晰

◍ 胞质 较丰富,淡蓝色,有少许紫红色颗粒

* 一般认为组织细胞就是“网状细胞”,实际上“网状细胞”是一类异质性细胞群,除组织细胞外还包括其他细胞(如基质细胞),但光镜下难以区分

网状细胞 ▲

▌吞噬细胞   phagocyte

* 是一类胞体内含有吞噬物的细胞总称,包括粒细胞、单核细胞、组织细胞、内皮细胞、纤维细胞等

◍ 胞体 大小和形态极不一致,由吞噬物的类型及多少而定

◍ 胞核 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有双核或多核,核常被挤至细胞一侧;核染色质较疏松;核仁有或无

◍ 胞质 多少不一,淡蓝色,常有空泡,并有数量不等的吞噬物,包括色素、颗粒、有核细胞、红细胞(碳核)、血小板、脂肪滴或细菌等

吞噬细胞 ▲

▌成骨细胞   osteoblast

◍ 胞体 较大,直径20-40μm,椭圆形或不规则,边缘清楚或呈云雾状,常多个成簇分布,也可单个存在

◍ 胞核 椭圆形或圆形,常偏一侧;核染色质呈粗网状;核仁1-3个,蓝色,较清晰

◍ 胞质 丰富,深蓝色或淡蓝色,常有空泡,离核较远处常有椭圆形淡染区,偶见少许紫红色颗粒

成骨细胞 ▲

▌破骨细胞   osteoclast

◍ 胞体 巨大,直径60-100μm,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楚或不整如撕纸状

◍ 胞核 常较多(1-100个),核形相似,圆形或椭圆形,彼此孤立、无核丝相连;核染色质呈粗网状;核仁1-2个,蓝色,较清晰

◍ 胞质 极丰富,呈淡蓝色、淡红色或红蓝相间,胞质中有大量较细小的淡紫红色颗粒,或伴粗大紫红色颗粒

破骨细胞 ▲

▌脂肪细胞   fatty cell

* 由组织细胞摄取脂肪滴形成

◍ 胞体 直径30-50μm,圆形或椭圆形,胞膜极易破裂,边缘不整齐

◍ 胞核 较小,常被挤在一边,形状不规则;核染色质致密;无核仁

◍ 胞质 多,淡蓝色,胞质中充满大量大小不一的脂肪空泡(起初较小,之后逐渐变大,最后融合成大空泡),中间有网状细丝

脂肪细胞 ▲

▌内皮细胞   endothelial cell

◍ 胞体 直径25-30μm,极不规则,多呈长尾形、梭形,胞膜完整,边界清晰

◍ 胞核 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呈网状;多无核仁

◍ 胞质 较少,分布于细胞一端或两端,淡蓝色或淡红色,可有细小的紫红色颗粒

内皮细胞 ▲

▌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

◍ 胞体 扁平星状或梭形

◍ 胞核 卵圆形;核仁1-2个

◍ 胞质 较多,微嗜碱性

成纤维细胞 ▲

▌纤维细胞   fibrocyte

◍ 胞体 大,非常黏稠,涂片时常被拉成长条状,长轴直径可达200μm以上

◍ 胞核 椭圆形,常有多个至数十个,大小形态相同;核染色质细、粗网状;核仁1-2个

◍ 胞质 极丰富,淡红色或淡蓝色,多分布于细胞两端,胞质内含纤维网状物、浅红色颗粒及少许紫红色颗粒

*成纤维细胞功能不活跃时即为纤维细胞,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退化细胞、涂抹细胞 

* 退化细胞即衰老退化(如核溶解、核固缩)的细胞,但涂片中核溶解的退化细胞多由于推片时细胞破碎所致

◍ 胞体 变大,胞膜不完整

◍ 胞核 变大,浅染,核膜常不完整;核染色质结构不清楚或呈无结构的均匀状

* 如只有胞核而无胞质,即为涂抹细胞


退化细胞 ▲

涂抹细胞 ▲


◍ 文字摘自《临床血液学检验》(第5版)[主编] 许文荣,王建中

◍ 图片摘自《血液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图谱》[主编] 吴晓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