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太监,就是高级宦官了,而宦官是指古代宫廷中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阉人),严禁参与国家政务,不过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在最为严重的东汉和唐朝,甚至可以任意废立最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唐)。在明朝,王振、刘瑾、汪直、魏忠贤等“著名”太监大大加快了明朝的崩坏,毁灭。反观由满族人建立的清朝,虽然也有李莲英、曹进喜这样的大太监,但数量极少且对于政局影响较低(相比以往)。这又是何原因呢? > 从宋代之后,由于制度的关系,宦官干政基本是取决于皇帝的宠爱了。就好比正德年间五虎,他们和正德皇帝是一起玩大的,皇帝对他们非常信任。但是要除掉他们的气候就是皇上的一张条子就解决了。还有明末九千岁魏忠贤,刚刚登基的崇祯皇帝,也是很快就把他杀了,到了清朝,中国封建王朝发展到顶峰,皇帝大权独揽,宦官想干政都没机会。 清朝皇帝自始至终也对太监采用高压态势。康熙有时说话很绝,他说“太监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不仅对宦官任职的具体权限做了琐细的规定,对于太监的家属也进行了有效管理。乾隆皇帝继位之初,就立即颁布诏令,严禁宦官在宫内传言政事。太监要是把外界的闲话传到内廷,就算违法,要被正法。如此一来,极力杜绝太监跟外廷的联系,将太监的执事范围圈禁在宫廷内。晚清有个特例,慈禧太后身边围着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他们深受宠爱,但这些宦官也无法干预朝政,触及不到权力的核心。更为关健的是,慈禧太后自始至终对于这些宦官保持高度警惕,在临终前,慈禧非常郑重地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连慈禧太后都根深蒂固地认为要严防太监,可见清朝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于太监不得参政这根“弦”绷得有多紧了。 虽然在清朝的后期由于皇帝的素质下降,皇权衰落,宦官的势力再次抬头。但和历朝历代相比可谓不值一提,终未出现汉、唐、明宦官的专权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