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新审视被妖魔化的右心室起搏和DDD起搏

 庸者YEO 2017-03-15

没有时间的看官请直接看颠覆性的结论:

本大型临床研究,入组患者1415例,平均随访时间5.4±2.6年,结论如下:在病窦综合征患者中使用适度延长的AV间期(本研究为225±39ms)研究者未能发现AAIR起搏模式与DDDR起搏模式下心衰发展风险的差异。在对基线数据进行调整后,心尖起搏位点与非心尖起搏位点未显示出对于心衰发生风险的差异性。研究者也未能发现右室起搏百分比与心衰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下面请看颠覆性的正文~


上一期,小编带着大家一起回顾了2012年Europace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右室电极植入于心尖部和非心尖部的选择,大量的临床数据揭示了,当基线LVEF≤40-45%时,非心尖部起搏将给与患者更多的LVEF保护。同样的Block HF研究也证实了,对于EF值低于40%,心室起搏依赖的患者,植入CRT是一个更加明智的选择。有兴趣的看官可点击以下原文链接。

右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选择,心尖OR非心尖?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病窦患者而言,右心室起搏比例和DDD起搏模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同是2012年发表于Europace上的DANPACE研究第三篇,会让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一个不一样的理解。(Europace (2012) 14, 1475–1482)


前面关于DANPACE研究的两篇文章分别告诉了我们两个真相,一个是病窦综合征患者,应用DDDR且将AV间期设置为一个合理的数值是一个优于AAIR的选择,两组间全因死亡率、持续性房颤、中风、心衰无差异,而且DANPACE研究中最长的AV间期设置仅为225±39ms。详情请点击以下原文链接。

走出生理化起搏的误区(DANPACE研究解析)


而DANPACE的亚组分析揭示了心室起搏比例并非房颤发生的预测因素,而基线的PQ间期才是房颤风险的显性预测因子。再一次让我们认识到PR间期合理化设置的重要性。详情请点击以下原文链接。

病窦患者房颤风险的真相


DANPACE研究已经连续两次颠覆了我们对于生理化起搏的认知,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一次,DANPACE研究的大咖们又为我们带来了哪些颠覆三观的真相呢。


每次提起DANPACE就不得不向研究者的严谨的试验设计致以崇高的敬意,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DANPACE的研究设计。


入选患者的PR间期情况如下,如果为18-70岁之间的患者,入组的患者自身PR间期需≤220ms。年龄>70岁的患者,入组患者的自身PR间期≤260ms。所有随机分组至AAIR组患者全部在心房起搏100次频率下进行房室传导功能的测试,如果不能通过时则植入DDDR起搏器。


程控AV间期设置情况如下:DDDR组患者,基础的起搏AV间期设置为140-220ms。基础AV间期的设置通过下面两种情况中任意一种进行设置,1、患者在60次心房起搏下的自身QRS波的下传间期,2、当窦律快于60次时,测定自身PR间期。在测得的PR间期基础上增加10%,最大增加到220ms,如延长至220ms时仍持续无法出下自身心室下传,则将AV间期缩短至140-160ms。


平均随访5.4±2.6年!


患者基线资料显示,入组患者中近90%以上为LVEF≥50%的患者,恰好避开了前述荟萃分析中会获益于非心尖起搏位点的患者群。


研究者将心衰住院及心衰的诊断作为研究的主要终点。研究者将新发心衰作为次要终点,包括:1、患者NHYA分级升至IV级;2、NYHA III级患者出现两次以上的水肿、呼吸困难现象。



数据分析显示,DDDR模式与AAIR模式下心衰的首次发作时间(P=0.84)以及进展为心衰的时间(P=0.87)方面,两组间并无差异。


意向治疗分析显示,最大的P值=0.05,完全调整的风险比显示起搏模式AAIR或者DDDR对于心衰的发生与发展没有影响(P=0.44)。


通过对基线数据的分析,心衰的发生以及进展与年龄较大、心梗史、利尿剂的使用以及基线NYHA分级有关。


通过对基线数据分析,电极植入于心尖部,相比于非心尖部,导致了更高的心衰风险(P=0.05)。但对主要影响因素调整后,心尖部与非心尖部起搏对心衰的影响风险无统计学意义(P=0.18)。


DDDR组平均起搏比例为85%(34-99%),然而DANPACE研究揭示不同的右室起搏比例下,并不会对心衰发生产生影响,右室起搏比例对心衰发生的风险无统计学意义!(P=0.57)


本大型临床研究,入组患者1415例,平均随访时间5.4±2.6年,结论如下:在病窦综合征患者中使用适度延长的AV间期(本研究为225±39ms)研究者未能发现AAIR起搏模式与DDDR起搏模式下心衰发展风险的差异。在对基线数据进行调整后,心尖起搏位点与非心尖起搏位点未显示出对于心衰发生风险的差异性。研究者也未能发现右室起搏百分比与心衰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最终研究者得出结论:DDDR起搏模式在病窦综合征患者的应用是安全的,并不会增加心衰的风险。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生理化起搏,重新审视AV间期的合理化设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