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学那会儿,学校的走廊上贴满了各种名人名言,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一头卷发外加大胡子的爱因斯坦画像,画像的下面赫然印着一行加粗体的等式:“成功=99%的汗水+1%的天分”! 受这句话的鼓舞(蛊惑),我开始一头扎进功课里,每天别人玩的时候我在做功课,别人做功课的时候我也在做功课,可是好景不长,这种笨笨的努力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就彻底失灵了,面对浩繁如海的课业,我开始疲倦、拖延甚至心不在焉,久而久之,我一度变成了传说中“看起来很努力”的人。 时隔多年才知道,原来爱因斯坦想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整句话是这样的:“成功=99%的努力+1%的天分,但是这1%的天分很重要。” 可惜我们只知道前半句。 Jeanloup Sieff 第一个问题,你觉得你是那种只要想学就一定能学好的人吗? 这里面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自信,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两个字。 我就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 首先大致介绍下我的成长环境,我有个处女座的父亲(此处省略N字)和天秤座的母亲,在处女座的细节控与天秤座的面子控完美结合下,我从小就感到了作为他们孩子的艰辛与压力。 这份压力就在于,在自恋加完美主义情结的父亲眼里,他觉得你做的好很应该啊,这才不愧是他的女儿呀,而如果你没有做好,他的脸就会立刻晴转多云,偶尔会有雷阵雨兼冰雹(哎,当个孩子多不容易啊~)。 在这种成长环境下,我不仅没有按照他们预想的那样愈挫愈勇,反而超级没有自信。 当然这不是我的表达重点,只是简单介绍下大概的背景,我想说的是在后面,那就是在遭受别人质疑甚至打压的时候,要如何拾回久违的自信心呢? Martin Dietrich 我的体会就是,从小事入手。 当你坚持了一个改变并卓有成效的时候,你的自信就会慢慢恢复元气的。 如果可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找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如果没有喜欢的,至少也不要反感才好。 我有一位高中同学就喜欢学语文,不管家人怎么劝,她都铁了心要报考中文系。然而高考没有如其所愿,她上了华师大的对外汉语系(当时我们觉得已经很好了好么,然而她仍然不满意),于是大学四年她除了上课就是泡图书馆,硬生生啃下了很多中文系的专业书籍和国内外的文学巨著,终于四年之后,以绝对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 我后来才明白,原来人和人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与其仰望别人,不如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 我把注意力放在做好每天的事情上,也许正是因为这份纯粹,反而在车间获得了不错的评价,后来得以提前转正,这给我带来了莫大的自信。 Ag Adibudojo 第二个问题,你觉得你有什么天分? 我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其实我们绝大多数骨子里都带着家族基因,你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很多人擅长的邻域其实往往脱离不了家庭的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父母是老师的,最后孩子成为老师的概率很大;父母是银行上班的,最后孩子从事金融行业的几率也大;父母是娱乐圈的明星,总是想法设法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够脱离娱乐圈,然而事与愿违,最后孩子还是要在娱乐圈闯荡。 除去少数情况以外,如果想知道你有什么天分,想想你的父母、你的爷爷奶奶,乃至于三代以内直系血亲,你看看他们擅长做什么或者在哪个方面取得了成就,这个邻域往往就是你可以发展的地方。 这个规律,你可以用“遗传基因”做注解,也可以用“耳濡目染”去解释,甚至可以从资源或者圈子的角度去理解。 Arnold Eagle 第三个问题,如果你喜爱的未必是你擅长的,那么这些努力会不会白费? 这么说吧,花时间在你喜欢的事务上,即便暂时看不见什么成果,也不算浪费时间,因为你永远无法确定今天的努力以后就不会派上用场。 说一个真实的案例。在我一个朋友所在的厂里,有一天来了个日本人参观,当时他们急需要日文翻译,然而事出紧急,一时半会儿并没有合适的人选,突然车间里有个人自告奋勇地说,他业余时间喜欢日语并一直坚持学习,所以他愿意尝试一下,于是就这样,他在关键时刻承接了日语翻译的事务,因为表现不错,日本人对他赞赏有加,对公司也赞赏有加,很快公司领导就安排他负责和这位日本客户的接洽工作,渐渐地,凡和这个日本客户相关的业务都放给他来做,如今这位毛遂自荐的小伙子成为了该公司海外项目部的负责人。 Daido Moriyama 第四个问题,如何避免自己陷入无效的忙碌中? 这里我们需要将事务分类,哪些是你该做的事情并且能见到收益的,你需要强化这方面的能力;而有些纯粹你喜欢的并且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收益的,你可以当做调剂,每天安排点时间放在这里,这样这场努力也不至于那么苦大仇深,反而容易坚持下去。 毕竟努力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情啊。 在我看来,努力这件事和投资一样,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需要学会调剂,劳逸结合。 比如专业层面的努力一定是重中之重,这是一个人的立足之基,然而这种努力很磨人,它常常会遭遇“瓶颈期”,你会觉得卡在里面上不上去,这个时候就要学会保持平常心,质变到量变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谁都无法速成。 这时你可以安排一些你喜欢的事务,虽然它不能给你带来经济利益,但却能让你身心愉悦,这些往往可以从你想做的或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Сhristophe Hue 第五个问题,如果你不幸遭遇了失业,又能靠什么谋生? 这里面有个关键点就是,如果可以,请将爱好变成武器,否则他人断了你的职场道路,你就会面临非常被动的境地。 看到一篇文章里提及,我们普通人工作之所以不开心,是因为很多管理者认为,人天生懒惰,在最基本的需求之外,如果想要员工做其他事情就必须依靠外在刺激,利用奖惩等措施。 可就是这种预设,破坏了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关系,只把员工当赚钱工具却不把员工当人,员工自然而然不会觉得这是自己的事,长久以往,愉悦感丧失殆尽。 所以“斜杠青年”悄然成风。 在这种大趋势下,一个人拥有多种技能成为应对时代风险的必须,如果眼下的工作一不小心小说没就没了,至少还可以在其他领域重新开始。 Renato D'Agostin 现在的生存压力明显比以前大多了,为了在这个社会生存,有些能力是通用的,比如英语、专业技能、系统思考等等,如果有余力,在这些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会被浪费的。 之所以第一个提到英语能力,是因为首先这是我高中时代一个未完成心愿(第一志愿英语系),有些未完成情结在里面,其次我发现这些年,虽然我的工作用不上英语,但业余时间很多和它相关,比如看美剧,看TED演讲,也许这些暂时看不到收益,但无疑给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学会了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和认知这个世界。 最后,和你分享一段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视频,主题叫做《一种更宽容更温和的成功哲学》。 来源公众号“璃语”(ID:crystal_words) 来源公众号“璃语”(ID:crystal_words) 作者简介:赵晓璃,职业培训师、简书签约作者,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璃语”(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赵晓璃。 |
|
来自: 往事随风qxriw1 > 《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