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30 23:26:23)
9月16日,下午,去皇城相府北侧1公里外、山坡上的陈廷敬墓。 陈廷敬墓,又叫“紫芸阡”。这里曾紫藤环绕,芬香如芸,故名。 碑刻康熙帝挽诗: “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衷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 大学士陈廷敬挽诗。 墓碑: “康熙五十三年岁次甲午十二月十七日, 诰授光禄大夫、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赐谥文贞陈公,暨配一品夫人王、太夫人李太君合葬墓 男谦吉、豫朋、壮履,孙……曾孙……玄孙……仝立石”。
陈廷敬妻王氏、妾李氏。长子陈谦吉,王氏生,贡生,在家;次子陈豫朋,李氏生,康熙甲戌(1694)进士,翰林、湖广学政;三子陈壮履,李氏生,康熙丁丑(1697)进士,翰林、内阁供奉,参与《康熙字典》编撰。 返回皇城相府南侧1公里的郭峪村。现免票。 如上文《河山楼记》,明崇祯五(1632)年,高迎祥、李自成为代表的陕北农民军,多次侵扰。而皇城相府的陈家,因河山楼人员得以保全,第二年又修内城“斗筑居”。
而郭峪村没能幸免,死伤八九,损失惨重。乡宦张鹏云倡议,富商王重新带头,于明崇祯十一(1638)年,修建郭峪城。 东门已无,是进村主路。城内居民多为明清建筑。 主街西去,不远有丁字路口。路口有“申明亭”,后墙属“老狮院”。 所谓“亭”,更像老狮院院墙上伸出的一个小屋檐,却是过去处理村中事务的重要所在。亭下石桌石凳,亭上悬钟一口,后备值班一间。
旧时村民推选名望之士,在此办公,以调解邻里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在此处张贴布告,扬善谴恶。 申明亭北,就是老狮院大门。高大的牌楼式大门坐落七级高台之上,两侧有大小石狮两对,因此得名。
陈廷敬父亲陈昌期,于康熙三(1664)年,为身居朝廷大官的儿子回家省亲而建。原址为没落家族故居,陈家买下。 门楼斗拱下嵌三层额板,与皇城相府小牌坊相近,刻录着当时陈家9人已取得的官职功名: “陕西汉中府西乡县尉陈秀;直隶大名府滑县尉赠户部主事陈珏;嘉靖甲辰科进士中顺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陈天祐;万历恩选贡士河南开封府荥泽县教谕陈三晋;赠儒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陈经济;崇祯甲戌科进士儒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陈昌言;顺治甲午恩选贡生敕封翰林院庶吉士陈昌期;顺治己亥科进士钦授翰林院庶吉士陈元;顺治戊戌科进士钦授翰林内秘书院检讨陈廷敬”。 其中可见,陈廷敬功名官职的变化,其父陈昌期增加了“敕封翰林院庶吉士”功名。
门内又左右分两门,锁门。据称,为并列着两座二进大院,棋盘布局。 老狮院北侧是范家院,清初建筑。
其中,民国时范月亭任村长,为阳城最早中共党员。这里曾为晋豫游击队的指挥部。 门楼斗拱,檐下垂莲柱。 门额板二层,上刻“科第世家”,下刻“嘉靖癸未进士张好古,正德甲戌进士张好爵,万历癸酉举人张以渐,顺治已亥进士张于廷”。 记得初中语文课文《连升三级》:张好古是山东地主儿子,文盲,却巧遇魏忠贤,阴差阳错,金榜题名入翰林;又因不识字,送别人代写的骂魏忠贤的对联;魏倒台,连升三级。“一群混蛋”!
没想到,真实的张好古是名副其实的进士,其家是“一门三进士”的书香门第。 返回老狮院前街,北去。 北侧上台,来到豫楼前。 与皇城相府的河山楼相像,也是七层。“豫”取周易豫卦,“准备应变、顺应民情、与众和乐”之意。
豫楼晚于河山楼、郭峪城墙,建于崇祯十三(1640)年。应算亡羊补牢的进一步措施。 汤帝庙,俗称大庙,创建于元至正年间,历代都有修复。 进门。台栏将庙内划分成相通的上下两层,正殿、东西配殿都在台上。 正殿开间达九个,有“逾制”之嫌。故将其隔成三座三开间的平行小殿,中殿供汤帝;东殿供二郎神,西殿供关帝。
此外,西配殿供奉着高禖神(求子之神)和送子观音。东配殿是广禅殿,供本地北宋兽医广禅侯。
正殿廊下立着清顺治九(1653)年《郭谷镇重建大庙记》,陈昌言(陈廷敬伯父)撰,张尔泰(张鹏云孙)书。 中殿的汤帝像。 离开汤帝庙,南部的东西街道宽些。
坚实的老房鳞次栉比,这些都是明末张鹏云兄弟的宅院,据称共有7所。 东侧为张家大宅门楼。 墙角存留的抱柱石。 额板刻:“兄弟祖孙科甲”;“兄张庆云中天启丁卯科举人,弟张鹏云中万历已酉科举人、丙辰进士,孙张尔泰中崇祯丙子科举人”。张鹏云官至右都御史、顺天巡抚。
想必自崇祯五(1632)年后,陕北农民军多次侵扰,张家损失惨重。其后,张家于崇祯九(1636)年重建大院。再后,张鹏云倡议、富商王重新带头,于崇祯十一(1638)年,修建郭峪城堡,崇祯十三(1640)年修建豫楼。 想必皇城相府成为景区前,也是这般样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