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城陈氏家族

 skysun000001 2019-06-18

皇城相府作为中国北方第一古城堡,修建于明、兴盛于清代。它的主人皇城陈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九位进士、六位翰林,诞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陈廷敬,而有作品传世的诗人更达三十三位之多,是典型的翰林门第、宰相家风,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大家族。农牧与耕读、战事与人心、兴衰与荣辱……一个家族与一座古堡之间跌宕起伏的关系,如今读来,仍历历在目。

皇城陈氏家族

撰文/马甫平  摄影/王林   
供图、支持/“柴达木杯”第4届寻找中国数码摄影师摄影大赛组委会、

晋城市旅游文物局、皇城相府

月色下的河山楼。明朝末年,陕西连年大旱,赤地千里,广大贫苦农民无法生活,纷纷举起起义大旗。是时,二十多万人在晋城地区活动,为求自保,陈氏家族决定修一座坚固的高楼,即河山楼。同年十一月整体建筑竣工,又安置了弓箭、枪、铳、火药、石头。在此期间,起义军曾先后围攻四次,皆没能攻破,周围村庄在楼中躲避的民众前后达到一万余人次。

滥觞与崛起的时期

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原名中道庄。居住在这里的陈氏家族,祖籍原在山西省泽州永义都天户里,世代居住于半坡沟南。陈氏的先祖曰陈仲名,其子曰陈靠。陈靠有二子,长曰陈岩,次曰陈林。

陈靠以牧羊耕田为生,相传陈氏的祖祠中,原来供奉着陈氏始祖陈靠的画像,手里拿着放羊的鞭子,就是牧羊人的打扮装束。陈靠去世后,其妻樊氏与长子陈岩、次子陈林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迁到阳城县郭峪村偏东北的樊河对岸定居下来。对于此地,《陈氏家谱》记载:“山岭雄秀,泉水温凉,风气郁茂,实太行之中落。”陈氏便在这里修房置产,又因此地正处在上下两个村落的道路中间(上有沟底村,下有郭峪村),所以取名中道庄,陈廷敬说:“中道庄者,上下皆村落,故以中道名。”

陈岩和陈林到中道庄定居,日渐繁衍,这样就产生了陈氏家族。由于直到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秋,陈靠的九世孙陈廷敬才创修家谱,其时距陈氏迁居中道庄的明宣德四年(1429年)已经过了265年,陈氏其他各族系的资料皆无从收集,故陈廷敬所修的《陈氏家谱》主要记载了以陈廷敬本支为主体的家族史料。陈林是陈廷敬的直系宗祖,所以陈氏把他作为陈氏家族的二世祖。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曾说:“余家苦无乘,其远祖不可考,所可溯孝庙时有祖讳林者耳。”入清后,陈昌言官至江南提学使,才查清了陈林以上先祖的名字。他说:“余督学江南,得后湖所藏黄册而阅之,则永乐十年所造也。详溯宗派,知林祖有兄曰岩,上之而考讳靠,祖讳仲名,仲名祖拨入河南彰德府临漳县籍……其详悉家乘不若也。”陈氏先祖的历史至此时才有了大致的线索。

石牌坊,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正楼主牌“家宰总宪”,边楼分刻“一门衍泽”“五世承恩”。

陈林娶妻郭氏,生有两子,长子陈秀,次子陈武。陈秀是陈氏家族的三世祖。

陈秀在陈氏家族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首先,他是陈氏家族中第一个读书人,虽然没有取得任何功名,但却为陈氏家族后来获得九进士、六翰林奠定了基础;其次,他是陈氏家族中第一个做官的人,虽然他只做了一个不入流的小官,但由此进入仕途为陈氏家族后来出现高官显宦奠定了基础;还有,陈秀是陈氏家族中第一个写诗作文的人,虽然留下的诗数量不多,艺术价值也不甚高,但却挤进了诗人的行列,为陈氏家族成为诗书世家、文化巨族奠定了基础。陈秀是陈氏家族实现读书入仕理想的第一人,难怪陈昌言在梳理家族史时曾说:“肇造余家,实权舆诸此。”

陈秀教子诗对陈氏家族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陈氏后人居家立身之本。故陈昌言说:“每捧读之,奚啻义方训,允为子若孙守身家良谟也。”“佑启我后人,尚念毋忘。”陈廷敬也说:“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

黄昏中的皇城相府内城墙。之所以名为“皇城”,是因为皇城相府城门外的御书楼,模仿皇家建筑规制,红墙黄瓦,并收藏着康熙皇帝历次赐给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亲笔御书,故俗称为“皇楼”,后来人们就自然而然把这座城堡也称作“皇城”。

陈氏家族从始祖陈靠、二世陈林、三世陈秀、四世陈珙、五世陈修、六世陈三乐、七世陈经济,发展到八世陈昌言、陈昌期、陈昌齐弟兄三人,已经成为方圆百里的富户巨族,到了非常兴旺的阶段。那么陈氏是靠什么发财致富的呢?有学者把陈氏家族定位为晋商的一支,但我们在陈氏家族的历史上没有看到经商的记载。陈氏的五世祖陈修虽然从事过鼓铸业,但属生产性的实业,并不是经营性的商业,而陈氏主要从事的还是农业,即前面讲到的耕田和牧羊。在阳城的生产习俗中,牧羊的用途也主要是用来“卧地”的:白天在野外放牧,晚上把羊赶入地里休息,通过羊所拉的粪便肥田,所以说牧羊也是耕田所不可缺少的。陈廷敬之父陈昌期曾说:“明季吾兄宦游于外,余以耕读摄家政,铢积寸累,薄成基业。”陈廷敬也说“吾家自上世已来虽业儒,然本农家,衣食仅自给。”在陈廷敬编成的《陈氏家谱》中,曾经在后面题了一首诗:

处士及吏隐,一一皆可传。
淳休被邑里,声华如蝉联。
缅维卜东庄,始自宣德年。
耕稼三百载,风义桑梓前。
小子耻甘肥,食利忘所先。
惕然从中惧,勖哉以无愆。

其中“耕稼三百载,风义桑梓前”两句,明确指出陈氏有三百年的农耕历史,是典型的耕读之家。

陈天佑,嘉靖甲辰(1544年)进士,历官陕西按察司副使、分守荆西道(左图)。陈昌言(1598〜1655),明崇祯甲戌(1634年)进士,入清后以原官提督江南学政(中图)。陈廷敬(1638〜1712),顺治十五年丙戌(1658年)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右图)

陈元(1632〜1662),顺治十六年己亥科(1659年)进士,选翰林院清书庶吉士(左图)。陈豫朋(1672〜1751),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礼部郎中(中图)。陈壮履(1680〜1748),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97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右图)。

陈观颙(1679〜1723),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1706年)进士,官浚县知县(左图)。陈随贞(1675〜?),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进士,选翰林院清书庶吉士(中图)。陈师俭(1699〜1728),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泗城府同知(右图)。

明清之交的曲折发展

明朝末年,陕西连年大旱,广大贫苦农民无法生活,纷纷举起起义大旗。当时,在晋城地区活动的起义军有二十多万人,由于起义军所到之处,焚杀掳掠,惨不可闻,所以各地都设法防御。

居于中道庄的陈氏家族,每听到起义军抢劫杀掠的事就胆战心惊,日夜焦心。这时陈廷敬的祖父陈经济已于天启六年(1626年)死去,其夫人范氏尚健在。陈廷敬父辈弟兄三人是陈氏的第八代,老大陈昌言,是陈廷敬的伯父,生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到崇祯五年(1632年)是35岁;老二陈昌期,是陈廷敬的父亲,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此时25岁;老三陈昌齐,是陈廷敬的叔父,生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是时17岁。由于他们所居的中道庄“僻处隅曲,户不满百,离城稍远,无险可恃,无人足守”,面临此种局势,弟兄三人为求自保,决定修一座坚固的高楼。形势紧急,他们就在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动工。

中道庄。是皇城相府所在地的原始名称,其地“山岭雄秀,泉水温凉,风气郁茂,实太行之中落”。因此地正处在上下两个村落的道路中间,故取名中道庄,陈廷敬说:“中道庄者,上下皆村落,故以中道名。”

楼占地只有三间房大小,长三丈四尺,宽二丈四尺,共修七层,高十丈余。最下面一层深入地下,掘有水井,备有碾磨,并有暗道与外面相通。三层以上才设窗户,但都有厚实坚硬的木板门可随时关闭。楼顶筑有女墙,可以由家丁把守。居高临下,是一座易守难攻的防御建筑。整个工程共用石料三千块、砖三十万块,“为费颇奢”。工匠的饮食等事都靠陈廷敬的祖母范氏料理,工地的备料经营等由陈昌期奔波,全家上下都在为此事忙碌,“数月无有宁晷”。

同年十一月,整体建筑竣工,又安置了弓箭、枪、铳、火药、石头。在此期间,起义军曾连续来围攻四次,皆没有攻破,周围村庄民众在楼中躲避前后达到一万余人次。此后,陈昌言想为楼取名,想了好久,没有结果。在崇祯六年的八月初一夜晚,陈昌言梦见与仙人在楼上相会,他就恳请仙人为其楼题名。这位仙人在向周围环视之后,提笔写了“河山为囿” 四个大字。陈昌言向仙人叩问,这个“囿”字何意?仙人说:“登斯楼而望河山,不宛若一苑囿乎?”陈昌言醒来之后,觉得很奇异,次日早起,登楼四望,看到周围的景象,果然不错,山环水绕,就是一个大园林,于是就把这座楼命为“河山楼”。

河山楼内部。长期的战乱,迫使人们为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局面,在河山楼内配备了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储有充足的粮食。

随着起义军的势力不断壮大,河山楼虽足独当一面,楼内可容人千口之多,但粮食包裹不能多藏,牛马等牲畜也无处躲避,每每遭到杀掠。陈昌言“日夜图维,思保障于万全”,想到修一座楼已经很有成效,如果能修一座城堡肯定会更加安全可靠。况中道庄本来就不很大,所居住的又都是陈氏同宗之人,如果能共同修筑一个城堡自守应该不是难事。于是他就把族人集中起来,申说他的想法,晓以同舟共济的道理,“期共筑一堡以图永利”。但是陈氏族人各藏私心,大多是重金钱而轻性命,人多嘴杂,众说纷纭,无法形成统一意见。陈昌言也无法相强,只好打算把自己这一家所居住的地方围起来修一座城堡。可是他的居处所相邻的地基都是同宗族人的产业,“数传以来,若不肯相成”,他只好恳请亲友帮助说合。不但破费了很多钱财,而且再以自己的产业相兑换,才勉强将相邻的房产地基谈妥。

藏兵洞,战乱时期,驻守家丁的窑洞。因地制宜,层层递进,洞间三五相连,层间暗道相通,出入方便,直达城头,攻防兼备,独具匠心。

崇祯六年(1633年)七月,陈氏动工筑堡,次年二月竣工。城堡修成之后,陈氏又训练了守城的家丁,添置了武器,备了火药,贮积了粮食煤炭,万事俱备,没有更多的担忧了。陈昌言把这座城堡取名叫做“斗筑居”,并在城门上题了四个字“斗筑可居”。

在农民起义军渡过黄河南下中原之后,晋城地区又恢复了暂时的平静,中道庄的陈氏家族也回到了原来的发展轨道上。陈氏三兄弟中的陈昌言,在修建斗筑居城堡期间,赴京参加了崇祯七年(1634年)春的会试和殿试,高中进士,成为陈氏家族第二个进士。

陈氏三兄弟的老二陈昌期,因其兄陈昌言在外做官,他便在籍治家,奉养老母范氏。崇祯十五年(1642年),陈昌期在斗筑居城外买了四十亩地,写信告诉陈昌言,陈昌言立即对这四十亩地作了安排。按陈昌言的计划,要在斗筑居城外修建一座别墅。别墅北面的土地用来种庄稼,南面可以修建止园、书堂,作为自己将来养老读书的地方。得此计划之后,陈昌期按照大哥的吩咐,立刻动工在斗筑居前修建了别墅和“中道庄”城堡,这个别墅就是后来的大学士第,即陈廷敬的相府。

陈廷敬的行草,内容为书赵孟诗。

陈廷敬出生地世德院。整体建筑依山而建,简洁、古朴、典雅,是陈氏家族走向鼎盛的发祥地。

清廷入关定鼎北京之后,关内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满清朝廷对前明官员大加笼络,只要是在明朝做过官的,都按原官起用。甚至对投降了大顺朝并且在大顺朝又升了官的,就高不就低,按较高的官阶起用。对于在明朝犯了严重错误、品行极其恶劣的官员,也仍然按原官起用。明朝原大学士冯铨,曾经投靠宦官魏忠贤,人品极其低下,被崇祯皇帝列入“逆案”,永不续用。就是这样一个臭名昭著、世人不齿的大奸臣,也被满清朝廷起用了,而且仍然任命为大学士,并排在大学士范文程和洪承畴的前面。大批明朝官绅为了荣华富贵,奴颜婢膝,投靠了清廷,为其进一步征服汉民族扩充了力量。

清廷的这一项政策给中道庄的陈昌言带来了曙光,他投降了清朝之后,立即官复原职,仍然是浙江道监察御史。清顺治二年(1645年),满清的军队攻克了南京,史可法英勇殉国,弘光朝廷覆亡之后,清廷设置江南省,辖今江苏、安徽及江北等地,陈昌言就被任命为提督江南学政。清顺治时,只有顺天府(今北京市)、江南省、浙江省称学政,其余各省都称学道。江南在全国来说是一个大省,地位非常重要,由此可见陈昌言很受清廷的重用。

容公山府。陈氏家族第一位进士陈天佑的府第,陈廷敬曾说:“余家近尧畿,代有文学。高伯祖容山公,万历甲戌进士,历关陕副宪,诗名尤重于世。”

由于清廷对汉族的征服过程中,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野蛮政策,比如清军攻破扬州之后,大肆屠杀,十日不封刀,史称“扬州十日”。清廷强制推行剃发令,不从者军法从事,声称“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嘉定人民在一个多月内曾举行三次起义,被清军屠杀三次,史称“嘉定三屠”;江阴人民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后被屠杀一空,全城只有53人逃避。虽然大规模的抗清斗争主要在南方,但山西的反清斗争也从来没有间断。清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山西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姜起义,清廷在山西的政权几乎全部瓦解,省会太原岌岌可危。陈氏家族的进一步发展,与这一历史时期有着复杂的关系。

山西紧靠京城,形势的风云突变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心威胁极大。清廷多尔衮深知局势的险恶,几乎把满、蒙、汉精兵猛将全部投入山西战场。清廷入关之后,执掌清廷最高权力的摄政王多尔衮从来没有亲自统兵出征过,但他担心在山西被牵制的兵力太多,旷日持久必将影响全国战局,因此两次亲征山西,却都没有取得明显战果。

管家院。管家办事和居住的地方,其房舍均为单层结构,简洁质朴,与装饰华美的主体建筑形成对比,门楣上刻着“笃诚”二字,是相府选拔管家的用人标尺。

转机发生在起义军内部的变节。顺治六年(1649年)八月,大同失守,朔州、浑源相继被攻破,清军大肆屠戮,生灵涂炭。据守泽州的起义军领袖张斗光想争取地方绅士的支持,因为中道庄的陈昌期是当时晋城一带最有名望的乡绅,便决定请陈昌期共谋抗清大事,但被陈昌期拒绝。

山西这一次反清斗争被扑灭之后,清廷在北方的统治逐渐趋于稳固。陈昌言、陈昌期弟兄叛明投清的选择使陈氏家族安全地度过改朝换代天下动乱的危险期,仍然保持了陈昌言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保持了陈氏家族富甲一方的乡绅地位,并且为陈氏家族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陈昌期的长子陈廷敬考中举人,陈氏在中道庄城内修建了功名牌坊。这座牌坊是陈氏家族科举与仕宦兴旺发达的标志,自此陈氏家族便逐步走向了科甲鼎盛、簪缨满门的佳境。

止园。内有假山、鱼池、回廊、花圃交辉相映,面积虽小,但流水潺潺,鱼戏翩翩,构思巧妙,建造精美。

康雍时期的空前兴盛

清朝定鼎中原,陈氏家族一跃成为新朝的显贵,乡绅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康熙年间,随着陈廷敬仕途的一帆风顺,陈氏家族也开始进入空前兴盛的时期。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锁定在一个家庭最基本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邻里之间,就会发现以陈廷敬为标志的家族空前兴盛不是没有缘由的。

陈昌期,字大来,号鱼山。他先娶了白巷里的乡饮宾李氏之女,早卒。其母范氏为儿择配,里人争传沁水县郭壁宅后的张家有贤女,即聘为儿媳,她即陈廷敬生母张氏。

张氏父洪翼,字万涵,万历癸卯(1603年)科举人,署朝邑县教谕,官至广平府威县知县。母王孺人,明吏部尚书王国光孙女。张洪翼壮年无子,见此女少聪颖,异于常儿,十分钟爱。亲授《四书》《通鉴》及《列女传》诸书,张氏无不熟背,且能通晓大义,并工笔札,“如经生然”。其母王氏善治家,事亲戚乡邻皆以礼,对下人宽严得中;对女儿日夜训诫,纤细而有法度,女儿亦善承母意。

小姐院,陈氏家族女子日常学习女子之德的地方。

陈昌期为人方正严肃,虽于盛夏酷暑,必衣冠端坐,张氏亦言笑不苟,相对甚庄,反复谈论者,皆前古忠孝义烈之行。张氏知书,“凡治家悉遵礼法,绝不信鬼神祷禳之事,尼师巫姥尤禁往来”。家政稍有余暇,即取出书籍,凭几诵读,夜深方寝,“虽经生好学者”也不过如此。陈廷敬幼时,尚未就师,张氏口授《四书》《诗经》诸书,以至精熟。陈昌期对于陈廷敬和其兄之子陈元督教甚严,常曰:“学者攻应举文字,恒视读书立品为二事。吾所以教汝曹者,以读圣贤书,当实存诸心而见之行事。凡读书令往复涵泳其中,身体力行以变化气质为先。”

陈廷敬进入仕途,陈昌期夫妇经常告诫他不能有贪心。康熙元年(1662年),陈廷敬归省,其父陈昌期了解了他为官的情况,说:“汝清品正尔难得!”康熙四年(1665年),陈廷敬还京赴任之时,母亲张氏为他治理行装,告诉他说:“汝往哉!吾为汝娶妇嫁女,治装具给资斧焉,慎毋爱官家一钱。”此后其父每有书至,张氏亦必附手书,以勤谨居官为勉,大略曰:“吾儿已致身,所宜忘家为国。吾两人犹壮盛,万勿以为念。”廷敬居官兢兢自守,得张氏教诲为多。陈廷敬每想到父母的教诲,辄往往失声痛哭。晚年,他检点自己一生,清廉自守,果不负父母期望,写诗道:“不负当年过庭语,先公曾许是清官。”

陈昌期守祖宗遗产,治家谨严,勤俭节用,常以钱粮周济族人和乡党,每逢饥年,必出家谷救灾,乡人皆感其恩德。朝中大臣魏象枢曾赋诗《陈太翁出家谷赈饥,乡里德之,赋呈说岩先生》曰:

古道何能遘?高风尚在今。原素念,桑梓况关心。
尽饱仁人粟,争传义士吟。贞珉书不朽,遍满太行阴。

南书院,陈氏家族弟子日常学习的地方。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陈昌期“尽弃先世所积粟累数十万石”以与乡人,“所全活者不可胜计”,又焚券“计捐金钱数十万”。乡人怀德感义,共同请求官府,奏请朝廷旌表。昌期闻而止之曰:“何可乃尔?”但众意不可挽回,山西巡抚咨文上达礼部。昌期大惊,派人七昼夜驰往京师,命陈廷敬速阻止此事。陈廷敬遵父命具牒于礼部,礼部大人曰:“成长者志。”方停止上奏。京城中能为诗古文者,纷纷吟诗作文歌咏此事,以为可以“劝善而励世”,其诗文集为一卷,名曰《惠民录》。乡人“为立石通衢接数十里”,达三十多处,以颂其德。

陈廷敬自幼善作诗文,九岁就写出了“要使物皆春”的诗句。考中进士之后,进入翰林院,那是一个文人荟萃的地方,陈廷敬崭露头角,显示出超群的才华。在诗风上,陈廷敬主张学杜,继承了杜甫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国家大事。纪晓岚等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陈廷敬评价说:“文章宿老,人望所归,燕许大手,海内无异词焉。”即陈廷敬是文坛的老前辈,享有很高的声望,海内一致称他是燕许大手笔,别无二说。(唐玄宗时名臣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颋,两人皆以文章显世,时号“燕许大手笔”。)

陈廷敬年老退休之后,到禁苑中向康熙皇帝谢恩,康熙皇帝对陈廷敬说:“卿是老大人,是极齐全的人。”“老大人”的称呼,表达了康熙皇帝内心深处对陈廷敬的敬重,自此之后,康熙皇帝就称呼陈廷敬为“老大人”。这是很难得的,特别是清代,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达到了顶峰,皇帝的权力和威严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皇帝能称呼一位大臣为老大人,这是绝无仅有的。

而“极齐全的人”,则是一位年近花甲的皇帝对陈廷敬一生人品道德和清廉作风所作出的高度评价,这种评价在清代皇帝对于大臣的评价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可见陈廷敬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康熙皇帝又为陈廷敬御笔亲书“午亭山村”匾额和一副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并说:“朕特书匾联赐卿,自此再不与人写字矣。”康熙皇帝此时58岁。

康熙帝亲笔题写的“午亭山村”四字。康熙皇帝此时58岁,他专门为陈廷敬写了这副匾联,并决定以后再不给别人写字,“朕特书匾联赐卿,自此再不与人写字矣”,以表示他内心深处对陈廷敬的敬重。

“午亭山村”的匾额是康熙皇帝为陈廷敬的里第所题,午亭是陈廷敬的号。康熙皇帝为陈廷敬题的楹联,实际上也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全面评价。这上联的字面意思是说,春风吹来乔木高大浓荫茂盛,实际意思是说陈廷敬一生的功业,就如同春天的大树一样枝叶繁茂。下联提到的黄花是指菊花。菊花秋开,秋令在金,故以黄色为正,因称黄花。这下联的字面意思是说,秋霜降临菊花芳菲晚节馨香,实际意思是说陈廷敬晚节昭明,如菊花一样经霜耐寒,更加芳香。这一副楹联概括了陈廷敬一生的功业与品行。

陈廷敬获准致仕后,康熙皇帝仍然让他留京编纂御集,暂时不能离京归里。仅过了五个月,大学士张玉书暴卒。康熙皇帝遍观满汉大臣,没有合适的人主持阁务,于是他给陈廷敬下了圣旨,让陈廷敬重新入阁主持阁务,并特地在圣旨中说不用推辞。已经因老病而休致的大臣再起入阁,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这说明了陈廷敬确是康熙皇帝晚年最为倚重的元老重臣,说明康熙皇帝在政治上对陈廷敬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的依赖心理。陈廷敬以七十四岁的高龄再起入阁,京城中一时传为佳话。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陈廷敬的第三子陈壮履考中丁丑科会魁,赐二甲第八名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其时他年仅十八岁,陈氏大约在此时修建了冢宰总宪牌坊。

御书楼。陈廷敬三子陈壮履为展示皇恩浩荡而建,据新编《晋城金石志》载,该楼建成时,上有康熙帝亲笔御书赐陈廷敬及陈壮履诗近二十首,楹联四副和其它题记等,潇洒飞逸蔚为壮观,现楼内仅存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御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

乾嘉时期的渐次式微

进入乾隆时期,陈氏家道中落,陈廷敬的遗著如《述古训》《午亭笔话》《历代诗藏》皆未刻版,稿本逐渐散佚。乾隆七年(1742年),陈廷敬的《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才由陈廷敬之子陈壮履的女婿,即被称为一代廉吏的两江总督于成龙的曾孙,时任广东潮州府知府的于大刻版印刷,方得以流传。

后来,陈氏“宗衰,家弗能宝”,《午亭文编》和《午亭山人第二集》的版片竟“为人窃以置典肆,不克赎者二十年”。乾隆四十三年,陈氏的第十世子孙陈观化等尚在世,他们担心《午亭文编》和《午亭山人第二集》的版片年久散佚,向时任阳城县教谕的徐昆说明了情况,并请求说:“愿先生善计之,置以所。”徐昆,字厚山,平阳府(今山西临汾)举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任阳城教谕。他“才美学富”,在任“实心训迪,一时士风丕变”,教谕署内“列彝鼎图书,名宿诗歌唱和不绝”。徐昆听了陈观化等的叙说,感叹说:“是刻非独陈氏子孙所当宝,乃阳邑士大夫所共宝;亦非独一邑所宝爱,乃天下士大夫所共宝爱也。”于是徐昆便出面与阳城知县宋本敬相商。宋本敬,湖南湘潭举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任阳城知县,在任“爱民养士”,“兴利除害”,政声甚著。他亦“久慕午亭风流者,清俸周画,力肩厥事”,遂得将二书的版片赎回储藏于阳城县学宫。

陈廷敬墓地紫云阡。之所以名“紫云阡”,陈廷敬五弟陈廷愫在《紫云阡跋》解释说:“吾家坟茔,四处皆一气回环贯注,是阡之吉,概可知矣!甫辟土,于兆侧得虚圹焉,中空洞无一物,云气蒸郁,凝膏如乳,累累下垂。四周则藤萝纠结,壮如璎珞。其色紫,其芬烈似芸……因侄辈以命‘紫云阡’。”

陈氏的第十一世子孙除个别年长者外,大多生活于雍正与乾隆时期。虽有数人步入仕途,但无突出政绩。由于陈氏家境的没落,大多过着诗酒自娱的生活。他们的诗文虽有别集,但也皆未刻版,流传下来的也仅是零篇碎什,吉光片羽。在陈氏的十一世人中,最为突出的是女诗人陈静渊。

陈静渊,陈廷敬孙女,陈豫朋长女,清雍正乾隆年间人。她生长在诗书世家,祖、父、兄弟都是诗人,从小便受到了极好的文学熏陶。成年后嫁与沧州(祖籍泽州)卫璠之子卫封沛。卫璠字奂鲁,康熙辛未(1691年)进士,官刑部主事、礼部郎中,转陕西神木道,和陈豫朋是同僚好友。卫封沛,贡生,年少而富有才华,与陈静渊婚后曾生一子,忽患癫痫病而死。陈静渊寡居后便回归娘家,坐卧于一楼,多愁善病。陈豫朋念她凄苦,取“悟却前因,万虑皆消”之意,为她居处之楼题额曰“悟因楼”,叮咛她说:“宜常体吾心,遣却愁怀,莫役神思。”她秉承父命,每日吟诗课子,怎奈天长日久,愁绪纷投,亟遣难尽,因于病中赋诗云:

悟却前因万虑消,今朝谁复计明朝。只怜欲遣愁无力,憔悴形容暗里凋。

陈静渊一生在愁病中度过,著有《悟因楼存草》诗写个人情怀,缠绵悱恻,几乎篇篇都说愁,体现了她凄苦孤寂的内心世界。虽然前人称赞她“以礼自持,以诗自适,清节高风,尤富贵家闺中所难,固巾帼高士也”(李牧坪语)。可谁又知道在这“清节高风”的背后,掩藏着多少辛酸悲苦的泪水。

陈氏在第十一世之后,家境趋于衰落,第十二世子孙中,不仅再无人考中进士、举人,府学、县学生员也是凤毛麟角,其中较为突出的当数陈秉灼和陈法于二人,其次是陈法登、陈金铭、陈沛霖等人。

陈氏以文学起家,诗人众多,林林总总,代有其人,虽诗集大多失传,但至今有诗作传世者尚达33人之多。因此,陈氏家族近年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大家族。

马甫平  晋城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山西历史学会陈廷敬研究会副会长,晋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晋城市国学研究会秘书长。

>>> End <<<

  精彩版式呈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