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那些事儿》第21章

 盘锦正心国学 2017-03-15

21孔子适卫、子畏于匡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这是《论语》中收录的一句话。

从孔子的时代向前追溯五百多年,鲁国的始封之君是周公的儿子伯禽,而卫国的始封君是周公的弟弟卫康叔封。

《尚书》中还收录着几篇周公教导自己的弟弟卫康叔封如何治理国家的文章,写得很是语重心长。

孔子生长在鲁国,鲁国是当时除周王都之外,保存周朝初期与周公的礼乐制度、流风遗政最多的国家。后来,孔子流亡时期又在卫国居住了很长时间,他认为卫国的政治文化与鲁国是一脉相承,还始终保存着周代初期分封诸侯时“兄弟之邦”的精神在的。

孔子离开鲁国,第一站,到了卫国。

卫国当时的国君,是卫灵公公元540—前493年),姬姓,名元。是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

虽然他有些好色,不过也很擅长识人,知人善任卫国有许多名臣,比如仲叔圉、祝鮀、王孙贾等,在他们的共同治理下,卫国当时也算得上国泰民安。

孔子后来回到鲁国后,曾经与季康子说过卫灵公无道之处

季康子便问如此,为何灵公仍能不失其位呀?

孔子道:有仲叔圉yǔ替他管理宾客之事,有祝鮀tuó替他管理宗庙之事,又有王孙贾替他管理军旅之事这三位都是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这样,又怎会失位

论语》: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

孔子曰:仲叔圉(yǔ)治宾客,祝鮀(tuó)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孔子到了卫国,寄住在子路妻子的兄长颜浊邹家中。

孔子的车驾行走在卫国拥挤的街道上,冉有为孔子驾车.

孔子说:“这里的人口真多啊!

冉有说:“一个国家如果人口很多, 接下来需要做什么呢?

孔子说:“人们富有.

冉有说:“富有以后还要做什么呢?

孔子说:“教育他们.

是呀,孔夫子说得没错。做为国家的领袖、或者一位地方官员,首要职责便是让自己治下的民众衣食无忧,其次,便是教化百姓,让他们正直守礼,这样才能使社会安定,人民内心满足快乐。

试观我们如今社会,人口足够多(庶矣),生活也大多衣食无忧(富矣),可是由于教育的失当,导致许多人为利是图,只为追求物质上的财富,而从不思索生命的意义。这不是对生命的浪费?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

卫灵公听说孔子的到来很高兴,因为孔子在当时已经是名动天下的人物,他能来到卫国,可以说是卫国的荣耀。

卫灵公问孔子说:“先生您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

孔子回答说:“俸米六。”

灵公也照样给了孔子俸米六万斗孔子便在卫国居住下来。

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论语》)

可是,过了不多久,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的坏话,卫灵公就派公孙余假用兵仗监视孔子的出入。孔子担心会在这里获罪,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卫国。

孔子適卫(54岁),主於子路妻兄颜浊邹家。

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zèn孔子於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孔子将要到陈国去,经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弟子颜刻替他赶车,颜刻用马鞭子指着匡城的一处城墙说:“从前我进入过这个城,就是由那缺口进去的”。

这话被匡人听到后,误以为是鲁国的大坏蛋阳虎来了——当初阳虎曾经残害过匡人——于是一群匡人就孔子和学生们围困起来

据说阳虎的模样孔子长得很相像,都是高高大大的身材,也有一说是由于为孔子驾车的颜刻曾经为阳虎驾车攻打匡城,所以匡人记得他,以为在车里坐着的人便是阳虎。

不管怎么样,反正结果是孔子匡人围困在那里整整五天。

学生颜渊字回)与孔子的队伍走散,后来赶上来。

孔子最喜欢这个努力上进的学生,见他赶上来,说:“回啊,你怎么才赶上来,我还以为你死了。”

颜渊说:“老师您活着,我怎么敢死!”

匡人围攻孔子越来越急,弟子们都很害怕。

孔子将適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後,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孔子说:没有事的,你们放心好了。”

孔子非常相信命,不过这个命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算命的命。他说:“自从周文王死后,五百年来,中国文化衰落到现在,难道中国文化的命运真要断了?不要继续流传了吗?如果上天有意一定要把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断绝,那么就应该是我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文化,可是事实上我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来。

假如说上天并无意断绝中国文化的根基,而要让它流传下去,那么今日就还要留着一点。如果是这样,老实说,我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是全心全力贡献在这件事上;也只有我对于中国文化,能够接受、能够发挥。像这样,那么你们放心,我死不了,匡人也不会把我怎么样。”(南怀瑾《论语别裁》)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派子一个跟从他的学生卫国大夫宁武子那里做家臣,然后他们才得以离开匡地。

孔子使从者为甯nìng武子臣於卫,然後得去。

宁武子是当时卫国有名的贤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经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朝代完全不同,宁武子却安然地做卫国的两朝元老.

孔子曾经评价他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傻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呀。"

《论语·公冶长》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另外在《说苑.杂言》中,还有关于这段故事的详细记载

孔子到宋国去,经过匡城,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匡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居住的地方

子路很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

孔子阻止他说:“多么讲究仁义的人也不能避免世俗习气啊。

人民不学习《诗经》《尚书》,不振兴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是我没有将这份文化传扬开来

如果我的相貌像阳虎,那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天命呀!仲由来唱歌,我来和你。”

于是子路唱起歌来,孔子跟着唱孔子的琴声悠扬坦荡,使听到的人都能感受其中的善意。于是,当子路唱完三遍,匡城的士兵便退开,解围了。

孔子说:“不观看高耸的悬崖,怎能知道从悬崖坠落的灾难;不临近深渊,怎能了解溺水淹没的灾难;不观看辽阔的大海怎能知道风涛汹涌的灾难;失去生命不就在这些方面吗? 如果每个士人能慎重地对待这三者,就不会使自身受到伤害了。


《说苑.杂言》:

孔子之宋,匡人簡子以甲士圍之.子路怒,奮戟將與戰.

孔子止之曰:「惡有修仁義而不免世俗之惡者乎?夫詩書之不講,禮樂之不習,是丘之過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為咎者,則非丘之罪也.命之夫.歌,予和汝.」

子路彈琴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終,匡人解甲而罷.

孔子曰:「不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泉,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失之者其在此乎?士慎此三者,則無累於身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