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粮仓”知多少| 遗产撷英

 木头1018 2017-03-15


清源文化遗产
这里有保存完整的明代城防体系
这里有精巧醇熟的剪纸工艺
这里保留着悠远古老的民俗文化
这里有一座留有明代韵味的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 是蔚县

在这座饱含历史的县城中,深藏着一座古代粮仓。从明初到2005年,历经600多年的历史,无论时代更迭,一直保留着储粮功能。

这座粮仓被称作常平仓。

图/东正仓

图/东正仓

图/西正仓

仓储制度

中国仓廪制度始创于春秋战国之际,大规模地建仓储粮始于汉代。汉宣帝时为巩固政权,于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在边郡设立由政府直接管理的粮仓“常平仓”,谷贱时购进贮存,谷贵时压价售出,以“调节粮价、备荒赈恤”保持社会稳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农业生产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仓储制度也受到严重的破坏,但从整体上看仍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隋文帝时始设“义仓”,每年在收获季节向民户征粮积储,以备荒年放赈济民,开创了中国古代民仓的典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唐高祖对隋朝粮食仓储之制进行了改革,据粮仓的使用性质分为三大类进行管理。一类叫诸色仓,为中央重点粮库;二类叫正仓,为州一级地方管辖的粮库;三类为调节库,又分为和籴仓、义仓和常平仓三种。和籴仓保管由政府出钱按市价向农民收购的粮食;义仓是按田亩、户口等向农民征收的税粮,以“备岁不足”;常平仓作用在于“均贵贱”,起到以丰补歉的作用。

宋除边郡外,各地设常平仓和惠民仓,积谷借于农民为贷本,减轻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收到了富国强民、缓和阶级矛盾的成效。

金元时期仓储制度无大的变革,仍设常平仓。

明代始设预备仓,以备荒为名,选派老年乡民运钞购粮在农村建仓储藏,并规定每一州县设东西南北粮仓四所。永乐年间朝廷又下诏将预备仓从乡间移设城内。

清政府对仓储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和调整。除沿用明朝预备仓外,大力恢复和重建了常平仓、社仓、义仓。顺治初年,清政府明确在全国各直省的府、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

这类粮仓的设置和管理虽由封建政府所控制,但从一定意义上看,在赈灾济民、安定社会和发展封建经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图/历代仓储制度

图/仓储功能

常平仓历史始末

蔚县常平仓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建立之初并非平抑粮价之用,而是作为蔚州的战备粮仓而设立,称之为“卫仓”。其文献资料最早见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宣府镇志》,志书中记载较为简略,仅对卫仓所处位置和始建年代有所提及。

图/明嘉靖《宣府镇志?卷十二》:蔚州卫仓,大有坊西北,永乐元年建

根据明崇祯八年(1635年)《蔚州志》记载:“本卫仓在城东鼓楼西,东西五十六丈五尺,南北四十三丈,廒二十二座间数不齐…草场在仓西…”明尺以1尺=32cm计算,常平仓占地约为东西宽180.8米,南北长137.6米。结合舆图,大致可推断常平仓在明末时的规模。但由于现存建筑较少,无法判断当时的建筑格局。根据文献及大木构架特征可知,仓神庙及东正仓、西正仓、东廒、南廒基本保留了明代原构。

图/.明崇祯八年《蔚州志》

图/明末常平仓规模推断

根据清顺治《蔚州志》记载可知,清初时期,常平仓依然保持明代格局和功能。

图/清顺治《蔚州志》:本卫仓在城内鼓楼西,东西五十六丈五尺,南北四十三丈,廒二十二座间数不齐…

时至乾隆朝,蔚州作为边防的作用逐步减弱,常平仓功能由军事战备粮仓改为民用粮仓,作为蔚州城内粮仓之一而使用,规模也相应缩减。

图/乾隆四年(1739年)《蔚县志》“谯楼西廒十一座各五间...”

图/乾隆至清末常平仓规模推测

图/光绪《蔚州志》

蔚县常平仓真正被称为“常平仓”已是在清末,光绪《蔚州志﹒建置志》中记载:“常平仓在鼓楼西,旧名丰豫仓,廒十一座,共五十五间,道光中重修”。推测建筑格局自乾隆朝时期保持至清末。


根据档案记载,民国时期,常平仓的规模为东西宽70m,南北长110m。据东廒脊檩题记“民国七年创建东厦房四间,改修东廒五间”,可知东厦房为民国时建。现存北廒为三间,不符合清县志中廒“各五间”的记载,推测为民国时建。

图/民国时期常平仓范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