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南征蛮夷,在第七次擒拿孟获中,碰到孟获搬来救兵兀突骨的藤甲兵。结果初次交战就让蜀国大吃一惊——原来这是一群刀枪不入,遇水不沉的藤甲兵。最后,诸葛亮佯装败退十五阵,才把藤甲兵引入火攻的伏击圈,将他们全部歼灭,从而又一次打败了孟获。那么,藤甲兵真的厉害吗?诸葛亮必须引藤甲兵到伏击圈才能把他们消灭吗? 一.藤甲的稀缺 《三国演义》中这样记载藤甲军:(兀突骨)其手下军士,俱穿藤甲;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因此号为藤甲军。这就是藤甲的由来,先不说原材料的采取需要翻山越岭不容易,单说制造一副藤甲半年浸入油中,需要反复十多次,前后需要花费至少五年时间这么长的周期才能制成,这一点就十分难能可贵了!所以说藤甲的稀缺是真的一点也不为过。 二.藤甲真的无敌吗? 藤甲设计最大的漏洞怕火这个就不必说了,因为任何一种植物在油中反复浸泡10余次而不怕火,那才见鬼呢!不过潮湿之后的藤甲肯定不怕火,除非大火把湿气祛走。它真的可以刀枪不入吗?在自然界中,除了金刚石可以不怕金属砍削之外,还真没有比金属更硬的玩意儿,所以说它刀枪不入,那绝对是扯淡。但是生长在深山老林之中的藤条,历经岁月磨砺,经得起大刀砍几下是肯定的。 三.藤甲最大的优势 其实藤甲最大的优势当然是轻巧和遇水不沉了。轻巧可以理解,毕竟扛着几十斤重的铁盔甲打仗比较笨重,那么遇水不沉能算什么优势?优势太大了!因为藤甲兵所在的中国西南边陲,原始森林、江河湖波接连起伏,经常有大江大河阻挡在面前,如果穿着厚重的铁盔甲一不小心掉进河里立马就沉底,你说死得冤不冤?现在有藤条做的盔甲,即使掉进水里也是漂浮状态,而且还能当小船使用,你说何乐而不为? 那么如此让诸葛亮头疼的藤甲,为什么诸葛亮没有把它们运用到蜀汉的军队上呢?当然不是像演义中说的以为藤甲兵的全军覆没导致了制作工艺的失传。因为按照常理来说,能制作藤甲的工匠肯定是在后方专门制作藤甲,怎么可能上战场?即使失传,当地普通老百姓难道不会仿制?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使用藤甲武装蜀汉军队,原因是藤甲根本不适合蜀汉军队!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有生之年志在北伐,消灭曹魏是他一生的目标,也是蜀汉的目标。换而言之,蜀汉作战的地点是北方,对象是北方军队。北方气候的特点是干燥,特别是蜀汉进攻的西北地区更是少雨。如果蜀汉军队穿着藤甲同曹魏作战,曹魏随便放几只火箭过来,蜀汉整个部队就要被烤全猪了。 而和南方气候潮湿多雨的情况不同,火攻藤甲效果肯定不会那么明显。诸葛亮当时对付藤甲兵为什么要连输十五阵把藤甲兵引入伏击圈?就是把藤甲兵引入气候稍稍干燥地区,要不然火药也拿这些潮湿的藤甲没有办法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