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没说到点上,好吧,我闲着没事,随便白话些江湖传闻吧…… 首先先概括一下寿、宝两辈的一些恩怨。马家是世家,马三立的姥爷、父亲、哥哥、弟弟都是说相声的,马三立在抗战时期曾经说过反日的相声,被关押,后被救出。常家是乞丐出身,常连安最早靠数来宝要饭为生,后来说些单口相声什么的,从艺期间,积极向各种势力靠拢,抗战时期已很成气候,是天津相声界的霸主之一,其长子是真正的相声大家!薛宝堃,小蘑菇,从抗战时期到解放后是相声界的一线大腕,但是,却有袁文会(脚行,青帮吾字辈,天津南市黑帮头领,汉奸)干儿子的黑历史,且有作风问题(涉及姜宝林师傅吉平三女儿荷花女的死),后牺牲于抗美援朝前线。侯宝林,师承朱阔泉,可以说是解放前相声界的一朵奇葩,成名于天津,活干净,说学逗唱样样精通,且有深厚的京剧功底,奇葩的地方在于,竟然可以成为攒底! 好吧,马三立、薛宝堃、侯宝林就是解放前天津相声界的三位一哥!不过,当时,相声界还有三位老大!他们是张寿臣、常连安、尹寿山,这三位是当时相声界的穴头。这三人各有自己的班底和背景,有各自的码头,虽有小嗑小碰,但也基本平安相处,毕竟都是江湖艺人,都不容易。然后,侯宝林来了天津…… 虽然说北京是相声的发源地,但天津市发祥地。无论相声、戏曲、曲艺,你不能拿下天津这个码头,就不算成名成家!也就是说,直到现在,戏曲与曲艺演员必须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才可以,这是事实,别问我为什么!侯宝林来天津以后,逐渐的成名成腕,乃至成角攒底,触动了当时天津三不管一些相声艺人的利益,没办法,人家艺术水平高!当然,很正常的,这就引发了矛盾。 南市三不管的相声大会当时如火如荼!尤其是常家班,人丁兴旺,又有小蘑菇这个当时绝对的大腕!(这些都是江湖传闻,别和我较真,我也只是听说哦)受侯宝林的成名成腕影响最大的就是常家,所以要把侯赶走是必须的。行有行规,这个问题必须在舞台上解决!但是常家与侯的表演完全是两个风格,最后,常宝堃抓住了侯宝林的短板,俩人在台上用一段《对坐数来宝》暂时分出了高下,从此侯宝林离开天津去了北京(行内有规律,从此以后,侯宝林再也没有到天津演出)。这是马常侯三家恩仇的根源。 侯宝林去了北京,辗转成为北京相声界的一哥,而且貌似还总有老大一般的江湖地位。这个时候因为业务发展的需要,常家到北京来打码头,但因侯的地位和常家的演出风格可能不适合北京这个码头(常家的相声在解放前那是相当荤的)等原因,无法在北京立足。常、侯的矛盾也逐渐加深。这个时候,来了一位替常家和天津相声出头的人,成功的在北京打下了码头,站住了脚,这个人就是马三立。似乎当时已经是解放以后了。 常家为什么要去北京?当时有一个历史背景,就是抗战结束后,袁文会倒台,常家的靠山倒了。这个时候的天津相声界最大的穴头是尹寿山(就是尹笑声的父亲),旗下一哥是马三立。尹寿山对艺人的压榨是比较残酷的,所以解放后就被打倒了,从此马家成为了天津相声的第一大家!这个时候,也是马三立最得志的时候,不但江湖地位提升,还替常家与天津相声界在北京打下了码头,甚至也拥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毕竟在抗战时期的表现刚刚的!但是,这些成功却导致了马与侯的恩怨,毕竟在别人的地盘没有给人家面子。 接下来的事情就有些狗血了。抗美援朝战争中,马与常去了前线,回来以后,马三立的政治地位会进一步提升,常宝堃则是为了保命!因为常家的黑历史,常宝堃当时已经被内定为曲艺界的反派典型,回来就会被打倒,而马三立回来则是天津曲艺团副团长的位置。结果,常宝堃在前线演出过程中被炸牺牲,成为了烈士,一家人得到了救赎,弟弟成为了艺术家,儿子进了部队,当然,后来常氏相声的表演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干净。马三立则在后面的运动中被打成了右派……这好像是马常两家恩怨的原因。另,常宝堃牺牲后,其搭档赵佩茹与马三立合作,那个时候,是马三立老先生的艺术巅峰时期!当然,没有后来众所周知的原因,可能还会有更高的艺术成就吧。 以上这些就是关于马、常、侯三家恩怨的江湖传闻。许多人只知道这老三位不和,我也是道听途说。 继续。在常家得到救赎与马家受到打击的同时,侯宝林在为相声奔走,净化了相声,提高了相声的艺术地位,并且走进了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政治地位同时得到了提高。这时候出来了一位相声天才,马季! 马季的成功有天分的原因,但更多是因为众多相声老艺术家的集体授艺。其在后来运动中的一些欺师灭祖的行为也被同行所不齿,但是毕竟有当时的时代背景。不过,马季也因此没有得到正式的辈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相声界的弃徒,不在海底。当然,马季是成功的,也为相声开启了另一扇门,马季的死也意味着许多相声传统表演艺术的失传,真的没有传下来! 时间到了八十年代,那个时代的相声属于马季的马家班,属于逐渐普及的电视,同时相声艺术也差点没死在这帮人手里! 这里我要说一下姜昆了,马季的徒弟,无论其成就如何,政治地位如何,都不能算是一位相声艺术的大家!给我的印象,姜昆有两个缺点,一个是基本功不扎实,毕竟半路出家,而且没有得到马季的真传(马季到死也没有给任何人真传),二是心眼小。这里说一个事情,好像是在2005年左右吧,那时候郭德纲刚火起来,尤其是在北京,姜昆当时好像刚接替刘兰芳做了曲协的秘书长? 当时发生的事情大家应该知道。不过,按我的分析,姜昆当时有心拉拢天津的曲艺界,因为当时天津的茶馆相声也是特别的火热,所以来天津视察。那个时候的姜昆完全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大领导模样,市曲协和曲艺团的领导那叫一个那啥,就差给提鞋了。视察工作开始很顺利,毕竟人家是老大,各个演出团队都很给面子,结果还是出了点事。 在视察走到劝业场的时候,正赶上一场曲艺演出,台底下是平均年龄五十岁以上的老观众,熟悉天津曲艺园子的人应该知道,这帮老观众可不一般!不但欣赏水平超好,里面不乏老玩闹、老桃毛,看你不顺眼,整你是分分钟的事情。当然,这些观众也是热爱演员的,不过演员得有本事,值得人爱!天津曲协的领导想拍姜昆的马屁,让其上台讲话,结果姜昆一上台完全一副领导的做派话风,台底下观众不干了,讲话在起哄中逼停,你不说一段不让你下台……结果姜昆磕绊着说了一番莽撞人匆忙下台走人,脸色当时…… 后来,天津的曲艺演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比如,演员返场次数不能超过两次等,对曲艺的观赏性、趣味性及演员的收入影响很大。也是因为这次的事情,让我对姜昆产生了厌恶。 最后说几句郭德纲,在杨志刚的事情之后,天津的相声界几乎对郭德纲一片骂声,而且也几乎终止了与德云社的一些合作。郭德纲我不认识,但是除了听金文声老先生及其夫人夸过郭几句之外,我接触过的所有相声与评书艺人没有一个说过他好的。这些人里面有去德云社演出过的老艺人、杨志刚先生的一些徒弟、刘立福老先生的一些徒弟…… 就八卦这么多吧。 关于姜昆,我就简单说说,毕竟不是圈内人,很多事情只是道听途说,言多难免有失客观。 一是关于作品质量问题,很多人听过郭德纲在德云社茶馆里的录音,确实见功力。当然,如果可以再净化一些作品,把那些几乎遍布所有作品中的屎尿屁等低级包袱清除掉的话,品质会更高。反观姜昆,这些年确实给人以江郎才尽的感觉,虽然也频繁亮相各种晚会,但确实罕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存世。这其中一个深层次原因是以姜昆为代表的一众体制内演员长年替宣传发声,以至于脱离民间,形成固化思维定势。但同时也必须要搞清楚,晚会相声并不能代表一名演员的最高水平,至少不能代表艺术水平的高度,顶多只能反映政治理论水平的高度。曾经听过姜昆在周末相声俱乐部说的《扒马褂》,虽然不能说是经典,但台风和分寸掌握,绝对比德云社不知高出多少。所以说,拿春晚相声和茶馆相声做比较,基本等同于让关公和秦琼拆招,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平时在生活中也不是那么说话的。 二是关于当年在相声界“反三俗”运动的背景之下,姜昆和郭德纲的口水战。反三俗这事往根儿上捯,其实就是1950年前后,以北京相声界为代表掀起的那场净化相声运动。当时的旗帜型人物是侯宝林,因其名气最大、地位最高、艺术水准也最优。主动放弃传统相声中的一些打哏、骂哏、伦理哏、脏包袱,这其实是替相声谋求江湖地位从而必须要做的一种自救行为。那些年,艺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唱戏的瞧不起唱曲儿的,唱曲儿的瞧不起耍嘴儿的,可见当时相声演员的生存状态。净化相声带来的好处是,相声真正成为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接受的一门公开艺术,而不再是商贩、脚夫、苦力等社会最底层人士的专属。反三俗这事本身没什么错,多年前我曾现场看过郭德纲的演出,当时郭正陷于为某减肥保健品做虚假代言的风波中,一腔怨气泄到台上,全然不顾台下观众是否有妇人儿童,各种谩骂不绝于口。但令我吃惊的是,郭在台上骂得越疯狂,台下观众的喝彩声就越激烈。通过这次经历,我认识到一点,郭德纲固然是个艺术水平很高的演员,但他绝对没有可能成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他经常挂在嘴边有一句话“艺术是教人行善的”,现在想想,这句话也就只能听听罢了。 也正是基于这个背景,以姜昆、李金斗为代表的一群相声演员倡议相声反三俗。这个事从道理上来说是对艺术有益的,但错不该做为一项行业政策来强制推行。应该说,这次反三俗运动恰好给德云社提供了反击的武器,郭借助自身的影响力以及社会大众对于政策法令的抵触惯性,迅速将自己包装成为反体制的英雄形象,而姜昆身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其职务也难免为其无故招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次郭姜舌战,郭因成功引导公众舆论实际上占据了话语优势,而姜却意外成为弱势群体。
我的一个长辈和天津相声圈特别熟 我说点天津相声圈的事 先说马家 马家人做派清高 不参合事 在圈里人缘不是太好 但别人也说不出什么 早年张寿臣和马三爷闹过别扭 张寿臣谁也瞧不起 说马三爷根本不会说相声 说侯宝林说的太干净 不叫相声 到了少马爷这 承认的徒弟就两个 卢福来和黄族民 再说杨家 杨少华最早是在郭荣起家干零活的 后来杨少华说自己是郭荣起的徒弟 圈里没人承认 杨议后来想拜少马爷 少马爷没收 说我要是收了你 你爸没法算 所以杨家一直在圈里没有师承 直到尹笑声收了杨议的哥哥杨威 这事才算完 再说苏文茂 几年前郭德纲特别火的时候 经常标榜自己会几百段相声 苏文茂个别人说 我这辈子都没听过这么多段相声 他怎么可能会这么多段 后来郭德纲在自己的书里还不点名的损过苏文茂 就像马季说过 我太爱这门艺术 可我太恨这支队伍了
姜昆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还有其他不知道的社会头衔,只能这样说:姜昆现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政客,不是一个专业相声演员了,他离相声艺术越来越远了,近几年大家看不到他的相声作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姜昆说不了郭德纲的相声段子,因为他不能说也不敢说;郭德纲也说不了姜昆的相声段子,因为他不够资格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谁是英雄谁是怂货,姑且听之姑且看之,与我何干?! 张寿臣不承认马三立是寿字辈,候宝林不同意李文华拜马三立为师,马季打过候宝林,刘宝瑞死无全尸,特殊年代马三立被批斗,他说过你们是把人往死路上逼,有说相声的说别拿死吓唬人死去啊,马三立差点跳楼 这次导火索是郭德纲。我小时候听相声,演员说相声基本功说、学、逗、唱。结果唱段京剧或大鼓就叫唱了。郭说:那叫学,相声唱是指唱太平歌词。间接的说其他人都不配叫说相声的。许多相声演员根本不会唱太平歌词,这就引起许多同行对他的不满。排挤他,在天津演出突然断电。郭又重修家谱,侯耀华把侯宝林的徒弟再次确认。又翻出许多老账来。 还记得当年的十大笑星吗~马季、赵炎、姜昆、李文华、师胜杰、侯耀文、石富宽、高英培、常宝华、郝爱民。那才是相声最鼎盛的时期。这些人什么时候骂过师父,撕过徒弟? 是因为他们都尊师重道吗?也未必。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些年传出的不让李文华拜师马三立,马季文革期间打师傅,这些事情也和郭德纲不沾边,但确确实实是相声界由来已久的恩恩怨怨。 所以说,未必是郭德纲和相声界有梁子,相声界反三俗也不能等同于就是反郭德纲,姜昆是体制内的演员不假,郭德纲也未必就敢说完全是体制外的演员。之所以现在众人皆知,都是互联网传播的结果。过去,传闻不出里弄,大众无从获得这么多拉拉扯扯的消息,现在,通过各种互联网媒体,很多事件被无限放大,很多东西被以讹传讹,最终可能出现当事人无法控制的局面。 这,可能是姜昆、郭德纲隔空过招,不依不饶的原因。否则,中间有人说合,比如石富宽(于谦师傅),私下上演一出《将相和》,是完全有可能的。 具体的事不是圈里人谁也不知道事实 但是咱们就这几年的报道来捋一下 首先让整个相声界肯定有矛盾 但是像任何圈子里的矛盾一样不见报道 但是姜昆提出要取缔小茶馆里的相声团体 对那些大师老艺术家没什么影响 但是就等于砸了一堆小团体的饭碗 这就逼急了一堆小艺人 姜昆觉得以自己的地位没什么事 但没想到出了郭德纲这么个人 郭德纲凭借扎实的功底和顺应潮流的搞笑方式 渐渐的成为了能和姜昆掰一掰腕子的庞然大物 由于姜昆他的提议本来就不占理 最终此次交锋以郭德纲胜出结束 标志是郭德纲上春晚 郭德纲是火了但是随着人们对郭德纲关注度的逐渐增高 有关他的恩怨情仇也被人熟知 其实我们现在所关注的相声界的矛盾几乎都跟郭德纲有关 从这几年郭德纲爆出的负面新闻数量来看 郭德纲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 反倒有点睚眦必报 人品看似一团和气 但办的事都会损害他人利益 而且得罪过他的都被他报复的挺厉害 然后郭德纲再在相声作品里一遍一遍的说 造成人们觉得他做的事都是他对 就算他错了也没啥大不了的感觉 说实话就因为他的这种行为让相声界的矛盾曝光越来越多 让人觉得覆水难收 连私下和解都做不到 相信如果郭德纲在走到相声界顶点以后还不知收敛 想报复谁就报复谁 相声界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多 以后我们也有的看了 具体怎样不清楚,但是敢大胆推测一下。姜昆早年排挤郭德纲的原因是什么呢?当然同行是冤家,但是为啥非要那么挤兑郭德纲呢?我认为原因无非是,在姜昆已经成为体质里的相声演员的时候,他想将相声统一起来。类似武林盟主,可是郭德纲虽然武功高强,但是就是要单干,这就是打武林盟主的脸,所以这梁子算是根深蒂固的,只要两人都活着,就存在矛盾。这不是人性的问题,是方向的问题,都想活,都想活的像个人。 其次,可能真的像老郭所说,姜昆并不想发展相声,维持现状对于姜昆来说是个最好的结果,已经吃了皇粮,又怎么拉下脸去小剧场讲荤段子。而现在这个社会不同了,黄色成为了污,成为了一种社交。社会帮相声提升了档次,相声不三俗了,而是污了一点。这个时候,郭德纲已经成为了另一个武林盟主了,同样有很多英雄好汉来投奔他,这就是分庭抗礼。甚至风头压过了姜昆,老郭怎么可能去和姜昆和解? 马 侯两位前辈,各种段子被央视反复播出几十年,领导认可,群众满意,把政治和娱乐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事务平衡到不能再平衡,这是两位的高。 两位泰斗在时,市场经济还是雏形,说相声名大于利,况且各在京津,争到底也不是生死相搏,二位也特别在乎脸面,所以就像神仙打架,谁也不会出什么下三滥的招数。 反观现在侯耀华与郭德纲,二人不仅有相声好与坏、主流与非主流的矛盾,还有相声以外的各种恩怨,总之是从天上掉到地下,尤其是耀华,为了一时之快专攻下三路,郭德纲也不是省油的灯,二人高下之判在于,郭德纲的战斗立足于说好相声,耀华立足于血统关系,吃瓜群众当然会有个明显取舍。 最后,至于姜昆、金斗、曹金之流,就借着相声这个江湖,见财起意博人一笑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