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相声恩怨史

 黑龙江波涛 2023-02-19 发布于广东

1985年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刊登了两篇相声史文献,薛宝琨的《天津相声史话》和马三立的《京津相声演员谱系》。

这一期有上述提到的两篇关于相声的文章

两篇都是研究相声的重要史料,后者尤为重要,是第一篇关于相声师承关系的资料,后来关于相声谱系的内容均源于此,但相互之间多有出入。

但后来的很多名人,如姜昆、冯巩、牛群还不在相声谱之列,侯耀文在1994年才由李伯祥代拉拜师赵佩茹,也未入此谱。

这张不是马三立先生文章中的,是《我和爸爸马三立》中的图片

在1985年这个节点,马三立的这个相声谱系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因为这是一个不论辈份的年代,相声辈份再次受到人们关注,是在郭德纲成名之后,因为郭德纲特别在乎。

1985年,国内最热门的相声演员是马季和他的马家军,马季和姜昆是1983-1985年三年春晚的主持人,马家军在三年的春晚中一共说了12段相声,最有名的是《宇宙牌香烟》,即便今日也无出其右者,相声播出之后,东北一家烟厂真的生产了宇宙牌香烟,并由此起死回生。

除此以外,马季和赵炎4段,姜昆和李文华4段,马季和姜昆1段,姜昆和王金宝1段,马季的录像1段,这三年是马季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老牛心中的巅峰之作,但有人说这不算相声

但马季也有烦恼,十年岁月中的风波,成了伴随他一生的污点,马季有没有打过侯宝林,是相声界最大的未解之谜。

相声界不乏泰斗与大师,可侯宝林是迄今为止,唯一被各方公认的相声大师。虽然早在1979年,侯宝林就退出舞台,主要从事相声研究工作。但这毫不影响侯宝林在相声界的地位,尤其是官方机构的认可。相比之下,马季在官方机构中的地位要低得多,《姜昆自述》中曾说:“可就是这样一个马季,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三十多年,他连个理事都没有评上!包括在“文革”期间一些莫须有的“师父徒弟”过节儿的故事被编出来以后,马季一直生活在一种与他所热爱和生活的环境对他的揶揄和不公之中。”

中国相声发端于北京,但是发达于天津,“相声八德”“五档相声”等都代表了当时相声的最高水平,马三立虽然只比侯宝林大三岁,但是比侯宝林高一辈,是当时在世辈份最高的相声演员。

当年拍照,马三立坐着,侯宝林站着

虽然在1949年以后,北京相声的影响力就高于天津相声,但天津的根基深厚,八十年代以后流行的电视相声,才导致了北京相声对天津相声的压倒性优势,天津相声演员更为传统,但不太适合电视演出。

事实上,马三立参加了1985年的春晚,节目是《大乐特乐》,从后来的视频中,我们能够看到相声泰斗的功力,但这一年的春晚在工体举办,是效果最差的一届春晚,马三立的相声也不适合这种场合的演出,从此以后,马三立再没上过春晚。

1985年,吉林省曲艺协会联合吉林省电视台,搞了一个全国十大笑星的评比,最后按照得票多少的评选结果是:马季、姜昆、李文华、侯耀文、赵炎、师胜杰、郝爱民、常宝华、石富宽、高英培。

全国十大笑星

马季不仅排名第一,姜昆、赵炎都是马季的徒弟,李文华给马季、姜昆都做过捧哏,马家军是最大赢家。

侯耀文是侯宝林的儿子,师胜杰、郝爱民是侯宝林的徒弟,石富宽是侯耀文的捧哏,所以侯家的影响力犹在。

剩下两个人常宝华、高英培倒是天津演员,常宝华还是马三立的徒弟,在十大笑星中辈分最高,但常宝华跟侯家关系更好,高英培是赵佩茹的徒弟,当时已经到了北京,是从全总文工团选送的。

据说马三立后来见到侯宝林问,你们那个全国笑星评比,为什么天津的演员那么少。这就是当时的背景。

一、大师侯宝林与天津相声

中国相声起源于北京,公认的祖师爷是朱绍文,马三立的《京津相声谱系》中提到了朱绍文之前还有张三禄,因此很多人提出相声祖师爷是张三禄,但其实马三立也没有这么认为,他依然是将朱绍文作为第一代相声演员。

但相声的兴起,却是在天津,起源是清末肃亲王禁止相声,导致相声演员离京进津。二三十年代以后的天津,以“相声八德”为典型代表,此后,相声的主要根据地一直都是天津,相声史上的重要人物,例如李德钖、张寿臣、常宝堃等,全部出自天津,一代相声大师侯宝林,也是成名于天津。

现在有人说侯宝林出生于天津,其实并不准确,这只是侯宝林自己的猜测。侯宝林出生于1917年,四岁多被带到北京的养父母家,直至去世,侯宝林也不知道自己出生于何地,亲生父母是谁。

侯宝林的青少年生活完美的诠释了“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生活之艰难,难以想象,根据侯宝林在《我的自传》中的记录,在少年时代换过十几个地方住,都是因为付不起房租。

其中有侯宝林的《我的自传》

由于家穷,侯宝林只读过三个月书,之后捡过煤核儿、卖过冰核儿和报纸、要过饭,直到十一岁时开始跟颜泽甫学戏,但由于师傅离开北京,学戏并未出师,然后自学相声,辗转于鼓楼、西单、天桥卖艺,二十一岁拜师朱阔泉。在相声界,很多人拜师并不是为了学艺,而是解决身份问题,侯宝林的拜师大抵如此,他的相声主要靠的是自学。

拜师之后,侯宝林开始进入西单商场的相声场子说相声,并从此开始逐渐小有名气,但真正成名,是1940年到天津。

按照《侯宝林自传》,1940年端午节以后,由于燕乐戏院的邀请,侯宝林和郭启儒到天津演出,侯宝林本来要找的是张少棠,但是张少棠不敢去,所以才找了郭启儒,后来两人成了一辈子的搭档。燕乐戏院是天津最大的戏院之一。

侯宝林在天津的时间是1940年到1944年,据侯宝林自传,最大的成就是将相声从“末二”的位置推到了“攒底”,相声第一次和京韵大鼓能够平起平坐。当然,能有这样的结果,不仅是因为相声说的好,还离不开侯宝林高超的斡旋能力,侯宝林在相声界能有后来的地位,交际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侯宝林却在1944年离开天津,显然不正常,据说是被天津相声演员联手排挤。但是谁排挤的,今天已经很难说清了,有人说是马三立,但当时的马三立还无此实力,还有说是常家的,主要是常宝堃,事实是否如此,已经无法考证,但常家确实有此实力。

侯宝林在天津时,天津有“五档相声”的说法,即张寿臣、常宝堃、侯宝林、戴少甫和马三立五档。

五档之中威望最高的是张寿臣,1899年生人,“相声八德”之一焦德海的徒弟,而且是第四代相声艺人的门长(大师兄),父亲张诚甫是评书艺人。张寿臣是相声八德之后,侯宝林之前最重要的相声艺人。但从1940年开始,正是张寿臣倒霉的时候,因为在北京要钱得罪了特务,被打了个半死,后来还是被常连安保出来。

张寿臣

顺便说一下,“相声八德”指的是裕德隆、马德禄、周德山、焦德海、刘德智、李德钖、李德祥、张德全,是二三十年代相声开始兴起的八位名家,裕德隆是德字辈的门长,马德禄是马三立的父亲,周德山是马三立的师傅,刘德智是侯宝林搭档郭启儒的师傅。

八个人之中,最厉害的是李德钖,艺名万人迷,人称“相声之王”,早在2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将相声演到了“倒二”的位置,而且还替京韵大鼓攒底。20年代以后,张寿臣有很长时间是和李德钖合作,由李德钖捧哏,虽说此时的李德钖已经是在走下坡路,但由此也可见张寿臣的厉害。

万人迷李德钖

戴少甫本来就成名于北京,1940年代已经回到了北京,在天津的时候并不多,1944年更是被天津黑帮袁文会迫害致死。

马三立的出身最好,外祖父是恩绪,是第二代相声艺人,父亲是“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师父是“相声八德”之一的周德山,哥哥马桂元也是知名相声艺人。

但1940年代的马三立还没有实力挤走侯宝林,父亲马德禄在1935年去世,哥哥马桂元本来已经在相声界崭露头角,但是却染上吸大烟的恶习,在1942年去世。

1936年之后,马三立为了生活一直辗转于各地演出,在天津的时候并不多,1940年代以后回到天津,但由于搭档耿宝林得罪剧团,又到北京演出,但是由于耿的离开又在北京失业,之后回到天津被兄弟剧团控制,而且基本上还不是说相声。

五档相声之中,名头最盛的是常宝堃,侯宝林的《我的自传》中明确说:“他是我们这一代演员中最有本事的人。”

常保堃

常家是有名的相声世家,一直持续到现在,常家说相声是从常宝堃的父亲常连安开始,但最厉害的是常宝堃,常宝堃外号“小蘑菇”,比侯宝林小五岁,但是成名比侯宝林早,在四十年代的名声甚至已经盖过其师傅张寿臣。常宝堃当时还是黑帮头子袁文会的干儿子,前面提到的“兄弟剧团”的团长就是常宝堃。

所以,能够挤走侯宝林的,只有常家才有可能。

当然,另外一说是,其实常宝堃也很无奈,真正的幕后黑手是袁文会。五档相声之一的戴少甫,就是因为1944年的一段相声《打白朗》,袁文会认为影射了自己,戴被暴打后病死。

1940年代,常宝堃虽然活跃在天津,但是父亲常连安却在北京,北京有名的启明茶社就是常连安开的。

常宝堃是相声天才,但可惜1951年慰问朝鲜演出的时候,被子弹击中去世。如果不是成为烈士,常估计也可能很难挺过后面的十年岁月。

常宝堃的牺牲,震动了当时的天津文艺界,常宝的出殡场面,极为盛大,天津市倾城出动,市长亲自拉灵,张寿臣念悼词时,嚎啕大哭,几乎晕倒。

常保堃葬礼

常家共有弟兄六个,除了常宝堃之外,还有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庆和常宝丰,但是影响与常宝堃都相去甚远,除了常宝华之外,其余人主要活动于天津,天津以外知道的并不多。

常家后来影响最大的,是常宝堃的儿子常贵田,是赵佩茹的徒弟,2012年10月22日被评为少将,是相声界唯一的一位将军。

其实,除了京津恩怨,天津相声界本身的恩怨也不少,比如,据说张寿臣就说马三立不够资格,要求他自降一辈。

郭荣起是马三立父亲的徒弟,但是二人却长久不来往,马三立的相声谱系中,把杨少华安给了郭荣起作为徒弟,但是郭荣起并不认。

姜宝林收徒的时候,邀请了马三立,结果马三立骂了半个小时的李洁尘,还当场收了姜宝林为徒,此后就有了李洁尘的儿子李伯祥和马三立同台演出刨场的事件。

二、 从相声改进小组到说唱团

侯宝林1944年离开天津,当时也许是无奈的,但世事难料,后来却因祸得福,1949年之后北京成了首都,侯宝林在1949年7月2日就列席了中国文学艺术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年还专门为毛主席、朱总司令表演过相声。

但新中国建立后,相声面临着能否存续的问题,因为相声中有很多低级、庸俗的内容,不适合新社会,因此就有了相声改进小组。

相声改进小组成立于1950年1月19日,最初的发起人是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侯一尘、高德亮、罗荣寿、高凤山、佟大方、全常保、常宝霆、于世德共十一人。和现在人理解的不同,相声改进小组并不是公立组织,而是一个纯粹的民办机构。

相声改进小组前三届的组长是孙玉奎,副组长是侯宝林、罗荣寿,从1950年8月份开始的第四届,一直是侯宝林。常宝霆、常宝霖、常宝华、全常宝在此时离开北京,回到天津。除了相声演员之外,当时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参与了相声的改进工作,老舍。

老舍

北京相声改进小组以相声大会的方式组织演出,孙玉奎在《北京相声小组始末》中提到:“演员的分配以分数计算,最高和最低相差六倍,侯宝林拿最高的,是12分,常宝霆拿10分。除此之外,都在8分以下,我也是8分。”

相声改进小组一直持续到1952年1月,北京市曲艺工作团成立,侯宝林任总团长,孙玉奎、曹宝禄是副总团长,相声是曲艺三团,侯宝林因为是总团长,由于平衡的考虑,说唱都没有参加,只是偶尔参加三团的演出。在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之前,倒是参加过刘宝瑞在上海组织的北方曲艺团的演出。

1953年成立中国广播艺术团,最初加入的相声演员是刘宝瑞、郭全宝,侯宝林、郭启儒在1955年加入。

说唱团有“四大金刚”的说法,指的是侯宝林、刘宝瑞、孙书筠、马增芬,是说唱团台柱子。相声演员最厉害的则是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这是说唱团的相声四老。马增芬的妹妹马增蕙是《笑脸》演唱者谢东的母亲,谢东被传是侯宝林的私生子。

除了侯宝林之外,最受人推崇的是刘宝瑞,但论地位,侯宝林依然是毫无疑问的第一人,收入是最好的说明。

刘宝瑞

马季的自传《一生守候》中提到了几位老先生的收入问题,关于侯宝林和郭启儒的收入是这么说的:“侯先生跟郭大爷去演出,挣多少钱都分三份,侯先生两份,他一份,这是当时的标准。1954年他进了广播说唱团之后,也是按照这个标准国家给定的级别待遇,基本是三分之一。侯先生二百四十元。郭先生一百一十元。”刘宝瑞的收入和郭启儒也基本相当。

关于郭全宝的收入,是这样说的:“困难时期,他的工资是84元那一级的。”

刘宝瑞虽然才气横溢,但是下场比较惨,1968年去世,据说是死于胃穿孔,但是很多人持怀疑态度。刘宝瑞去世后,家人没有找到刘宝瑞的尸体,按照学者邵燕祥的说法,是由于当时埋在了路村,没有做记号,所以后来找不到了,还写过一篇《路村,刘宝瑞之死》,但很多人对此并不相信。

姜昆多年的搭档唐杰忠,据传是刘宝瑞的徒弟,但在马三立的谱系中并没有列。网上盛传“马唐赵”迫害刘宝瑞,赵指的是赵连甲,并且有说法刘宝瑞抛尸荒野时,唐杰忠就在场,但真假已经无从考证。

年轻时代的马季与唐杰忠

关于刘宝瑞之死,马季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就是这样一个大好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严重冲击和迫害,1968年10月8日下午,他在北京房山农场劳动时受到现场批斗,当天晚上就逝世了。刘先生到底是怎么死的,我一直也不清楚,当我知道刘先生去世后,非常难过。我的这位老师就这样在“文革”中不明不白地走了。”

三、马季与姜昆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春晚,马季和姜昆都是主持人,侯宝林作为艺术顾问代表讲话,介绍马季和姜昆时说:“这两位大家都熟悉吧,一个是我的徒弟,一个是他的徒弟。”

1983年春晚

侯宝林的介绍,从客观上来说,避免了马季的师承关系问题。但平心而论,老牛觉得马季未必喜欢这样的介绍,你看马季老师在各类节目中,从来都是称呼侯宝林为老师,在自传中也是说侯宝林是团里指定的责任老师,从来没有说是师父。因为马季一直是极力淡化传统的辈份的。

马季虽然入行比较晚,但是天赋极高,创作和表演俱佳,在八十年代之后更是火遍大江南北,大有超越侯宝林之势。但马季作为侯宝林的徒弟,在师父有生之年,就不能独立门户。

关于侯宝林和马季的传言,更是成了马季挥之不去的阴影,困扰了马季的半辈子,如果没有这层师徒关系,不管打没打,这个性质就轻的多。马季后来是有心独立门户的,但终究一生也没有超越侯宝林,而且倍受二人关系的困扰。

在自传《一生守候》中,马季花了极大的笔墨说自己的师承关系,以及十年岁月中的恩怨,其中内容满是纠结,一方面不能断然否认和侯宝林的师承关系,一方面又想淡化这种关系,对于文革之中的事情,又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马季的自传

马季出生于1934年,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之前是新华书店职员,业余说相声,参加了全国职工业余曲艺汇演,由此在1956年调入了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

按照现在流传的说法,马季进入说唱团后是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四个人一起教,侯宝林是指导老师。

但这种安排,不是当事人之间的收徒,是说唱团的官方安排,是团领导作的决定,跟过去的师傅徒弟完全不一样,马季进入之后,主要是说新相声,真正学习的并不多,同时马季放的地位也比较高,进入之后就担任了团委书记。

马季的《一生守候》中,用了极大的篇幅说偷学《卖布头》以及偷演《戏剧杂谈》的事情,如果是有人专门指导,大概就不用偷学了。

马季的自传中提到了和几位老先生之间的事情,但能够看出,在马季的自述中,明显最亲近的人是刘宝瑞,与郭全宝、郭启儒也不错,但是和侯宝林之间,感觉生分了许多。

提到上面这些内容,目的是说,即便没有后来的事情,侯马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微妙的。

然后就到了1966年以后,马季写了侯宝林的大字报。马的自传中说“这样的大字报我写过几张,我认为我没有出格!”“我是听党的话还是听侯先生的话呢?我当然面临着选择。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不能不管党的号召而跟着侯先生跑呀?我也不敢呀!我当然要听党的。”

关于马季到底有没有打过侯宝林一个耳光,据说有人去问过侯宝林,侯宝林说:“别问这个了,旧社会徒弟打师傅,是常有的事。”

马季2006年做客《鲁豫有约》的时候,也说过这个问题,马季是这么说的:“我觉得没有这样,就没有生活;没有这些误会,没有挨骂,没有谣言,就前进不得,任何人都是。”

到了《一生守候》中,马季则明确说:“但在一些公开的场合出于对侯先生的尊重,我也没有解释过。但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读者,我从来没有打过侯先生。而且,我一直认为侯先生是我的老师。”

《姜昆自述》中放了这张照片,用来说明侯宝林和马季存在矛盾并非事实

无论是否打过,马季写过侯宝林的大字报,两人存在矛盾,是显然存在的事实了。《一生守候》中还写过这样一件事:“还有一件事。广播说唱团在粉碎“四人帮”后第一次赴港演出,由于侯宝林先生的影响,这次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正是这次演出的成功,使组织者有了极大的信心,于是,第二年又来邀请。在海外演出,当地注重的是主演,因此,一般只有一位团领导带队。当时,总团的几位领导都到了接近退休的年龄,为了争取去香港,想尽了办法,甚至在上报申请时说,鉴于马季、侯宝林之间的矛盾尖锐,思想工作极其复杂,因此,到香港演出必须加强领导力量!……为了去香港拿我与侯先生的关系做理由,这对我的伤害太大了,也给不明真相的上级领导造成了极坏的印象。”

在马季的《一生守候》中,还提到了侯宝林在被批斗时,多次说了这个作品、那个作品是马季写的,结果导致马季也挨批斗。但这里模糊了一件事情,是马季先写的大字报,还是侯宝林先说的马季,两者先后顺序不一样,性质就完全不一样。

除了马季之外,当年进入说唱团的还有李文华、郝爱民和于世猷。李文华的年纪最大,他当时被引入,是为了接替郭启儒,给侯宝林做捧哏,所以进入说唱团之后,主要是跟郭启儒学习,但是却并没有拜师郭启儒,可能是辈分问题的原因,郭启儒比侯宝林、刘宝瑞、郭全宝高一辈,如果李文华拜师郭启儒,就会跟侯宝林同辈,但从年龄、资历和能力来看,李文华显然难堪此任,但这样就导致了李文华没有师承,这在相声演员中叫作“海清”。从后来的事实来看,李文华也并没有给侯宝林做捧哏。

八十年代以后,李文华联系过马三立,希望拜师马三立,两人之间有不少书信来往,据说同意了收徒,但由于某“权威”人士的阻拦,拜师一直没有成行。但该说法也有人怀疑,因为以马三立的为人,如果真的要收徒,怎么会在意别人拦,核心还是马三立意愿不强,书信中的说法只是客气。因为李文华只是年纪略大,但也就是比马季大七岁,比侯宝林小十岁,所以也不算大,完全可以作为文字辈的弟子,如果论能力和资历,能力和资历又比不过马季,而且但马季、于世猷在六十年代就已经火了,而李文华成名,则是在八十年代作为姜昆的捧哏,所以李文华非要做宝字辈的弟子也是比较勉强的。

一直到2008年去世之前,在姜昆的运作之下,李文华终于在马志明的见证之下,拜了马三立为师。

李文华拜师仪式,左一是马三立蜡像

但这种做法,并不合相声界的规矩。相声拜师,一是拜本人,二是由徒弟代拉师弟,但马志明并不是马三立的徒弟,所以并不能代拉,但当时马三立是有弟子在世的,就是常宝华,如果是代拉,也应该是常宝华代拉。

几个人中,名声最小的是郝爱民,但在1985年的“十大笑星”的评选中,郝爱民也是榜上有名的。围绕郝爱民的最大问题是师承关系,按照侯宝林女儿侯鑫在《一户侯说》中的《侯宝林年表》,于世猷和郝爱民在1961年拜师,但是侯耀华在2015年公布了一份侯宝林徒弟名单,却没有郝爱民。

侯鑫《一户侯说》中记录的收于世猷、郝爱民为徒时间

于世猷是几个徒弟中最有才华的,在五六十年代是马季的捧哏,但1966年由于生活作风的问题,入狱七年,据说侯宝林登报解除了和于世猷的师徒关系,但是又收于世猷为义子,1973年出狱以后,也是侯宝林安排到天津曲艺团工作。

据说侯宝林在八十年代又把于世猷又列为了记名弟子,马三立的《京津相声演员谱系》中,也有于世猷的名字,但是在1993年侯宝林的葬礼上,于世猷却是以义子的身份出现的。

虽然京津相声演员的矛盾亘古已久,但是并非一成不变,八十年代以后,侯宝林和天津相声演员的过从甚密。有几件事情,其一是侯宝林代拉马三立之子马志明拜师朱阔泉。八十年代之初,与马三立同辈的相声艺人已经很少,福建有一个离的太远,天津的郭荣起和马三立关系不睦,因此马志明的拜师就成了问题,后来侯宝林主动提出了代拉。但提完之后侯宝林没有了下文,后来是马志明又托于世猷去找了侯宝林,终于在1986年完成拜师。

侯宝林的儿子侯耀文,则是在1994年由赵佩茹的大弟子李伯祥代拉师弟,拜已经去世的赵佩茹为师。虽然跟马三立平辈的不多,但在世艺人中,与侯宝林的平辈的还不少,为什么侯耀文不拜在世的艺人,据说侯宝林说过“宁可便宜了死人也不能便宜了活人。”

侯宝林有没有说过这话不知道,但是侯宝林已经是相声大师,侯耀文也颇有名气,拜师之事确实不能随意,如果拜活着的人,最有可能的就是常宝华,但常宝华做侯耀文的师傅比较勉强,而且这样侯耀文就成了马三立的徒孙,相比之下,赵佩茹是宝字辈的掌门师兄,也是一带名家,当然更加合适。但侯宝林可能也没有想到,二十年之后,他那不说相声的二儿子侯耀华,还是拜了常宝华为师。

据说侯宝林在临终之际,原谅了马季,希望马季继续扛起侯家相声的大旗。也正因为如此,侯家在侯宝林的葬礼上才对马季言听计从,任由马季指手画脚。

但马季随后推出马家军,另立山头。侯家相声终究只能指望侯家人,不过,侯宝林从七十、八十年代就和天津相声界过从甚密,应该早就知道不可能指望马季,而侯宝林在七八十年代的活动,改善了和天津相声界的关系,对于侯耀文后来甚为重要。

不过,侯耀文虽然也是相声名家,但远不能与马季抗衡,甚至比不过马季的徒弟姜昆。

现在说起姜昆,基本都是负面新闻,但姜昆也是相声天才,是八十年代最热门的相声艺人,八十年代的上半场主要是马季,下半场主要是姜昆。姜昆的很多相声,都是一时精品,比如《如此照相》、《捕风捉影》、《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着急》、《楼道曲》等。不仅如此,姜昆也发掘过很多人才,最主要的就是赵本山,能上春晚,与姜昆有直接的关系。

姜昆相声,第一作者是梁左

侯宝林虽然是马季的师傅,但侯去世以后马季明显“尊马抑侯”,最典型的是2001年马三立告别演出,马季赠了一幅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马季给马三立赠的字

到了2006年马季去世的时候,据说姜昆等人想给马季一个“相声大师”的称号,但是遭到了侯耀文的反对,侯耀文给了一个标准,相声大师要满足以下标准:

第一、是相声门里的权威。

第二、擅长表演的同时还要能独立创作剧本。

第三、必须发扬相声,让相声生根发枝,是相声教育家。

第四、必须是相声理论家,能够写书、出书。

第五、必须是评论家,能够引领相声的发展方向。

马季的相声大师的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四、横空出世的牛群冯巩

八十年代的相声,是马季和姜昆的天下,而九十年代,则是牛群与冯巩的天下。

冯巩也是马季的学生,出生于1957年,早在1973年就已经认识马季,但冯巩并非是马季最喜欢的徒弟,八十年代末以后,冯巩和马季之间相对疏离。

马季的大徒弟是姜昆,也是在冯巩崛起之前,马季最有名的徒弟。然后是赵炎,与姜昆同时被马季发现,赵炎不仅是马季的学生,还是和马季合作最久的演员,是马季相声最主要的捧哏。

在年轻的徒弟中,马季最喜欢的是刘伟,刘伟还是冯巩介绍给马季的。两人是最初的搭档,最初冯巩是逗哏,刘伟是捧哏,后来马季把二人调了一个位置,从此冯巩就做了一辈子的捧哏。

冯巩第一次上春晚是1986年,与刘伟合作《虎年谈虎》,此后一直到2018年,一共上了33届春晚,1987、1988年也都是和刘伟合作,作品其实还不错,但是没有大火,从与刘伟合作,已经是子母哏的形式。

冯巩刘伟合作阶段

1988年,牛群第一次上春晚,但不是和冯巩合作,说的相声是《巧立名目》,不过,这个相声的另外一个名字更有名《领导冒号》,这个相声是迄今为止,春晚中讽刺力度最大的相声。

牛群第一次上春晚

从1989年的春晚以后,冯巩开始和牛群合作,一直到1999年一共11年,几乎年年都是精品,这是二人相声最辉煌的时刻,也是中国电视相声的巅峰,有兴趣的可以听一听,比如《小偷公司》《拍卖》《点子公司》《最差先生》《瞧这俩爹》

九十年代的牛群与冯巩

按照马季的自传,冯巩之所以与牛群合作,是由于刘伟出国,冯巩没有了合作伙伴,因此找了牛群。不管如何,冯巩和牛群的横空出世,反而削弱了马季和马家军的影响力。

牛群出生于1949年,比冯巩大8岁,1974年进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后来拜常宝华为师。所以,虽然牛群和冯巩是搭档,但牛群比冯巩要高一辈。但根据《姜昆自述》,牛群是曾经打算拜姜昆为师的,但是姜昆觉得牛群年纪大,拜自己为师不合适,结果牛群转身拜了常宝华,成了姜昆的师叔。

可是到了2009年的时候,常宝华又收了侯耀华为徒弟,而且还宣布侯耀华作为大徒弟,导致牛群愤怒离场,直到常宝华去世,牛群也没有去葬礼。

侯耀华拜师

牛群和冯巩“裂穴”,是由于牛群在2000年到安徽蒙城县挂职副县长,牛群的副县长一共干了5年,最后却落得个黯然离场,妻离子散的结果。

冯巩在牛群离开之后,换了无数搭档,再没有实现和牛群一起时的辉煌。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于任何一个相声演员,搭档都极为重要,不只是牛群冯巩,很多其他相声演员都是因为“裂穴”后一蹶不振;二是在二人的合作中,牛群是主要的创作者,在牛群离开之后,就断了创作这条腿。姜昆在90年代后期走向下坡路,主要原因之一是梁左的离开。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种类型的艺术,人们一般比较关注的都是演员,而忽略了创作者,或者说编剧。但编剧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八十、九十年代的相声比较发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一批重量级的创作者,首先是相声演员们本身就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例如马季、姜昆、牛群、冯巩等,其次是那时候其他很多艺术形式还没发展起来,比如电影、电视剧,因此在相声领域集中了很多重量级的专业编剧,比如前面提到的梁左,对于姜昆至关重要,但是后来去写电视剧了,像《我爱我家》、《海马歌舞厅》、《闲人马大姐》等。

还有一个人,现在很多人估计想不到还写过相声,就是冯小刚,牛群和冯巩的很多相声,包括《点子公司》《我错了》《最差先生》,还有冯巩和牛振华的小品《面的与皇冠》等,都出自冯小刚的手笔。

冯小刚写的小品

所以,有人认为电视成就了相声,也导致了相声的衰落,因为电视相声对于作品的创作要求比较高,一旦创作跟不上了,就立即走向了衰落。

从这一点上来说,郭德纲的路子更容易持久,我们现在听到的很多郭德纲的段子,都是从传统段子改编过来的,这样就更容易持久,但即便如此,实际上郭德纲现在也面临创作的问题,实际上,现在郭德纲早就过了巅峰期。

五、郭德纲的人设

按照现在的人设,郭德纲是非主流相声演员,与绝大多数主流相声演员不和。但仔细盘点一下,侯耀文是郭德纲的师傅,侯震是郭德纲的员工,这代表了侯家,少马爷马志明多次给郭德纲站台,常宝华和郭德纲一起上过娱乐节目,对郭德纲赞赏有加,相声的三大家族都站在郭德纲这边了,如果这还不是主流,谁是主流。再多说一点儿,“德云社”的牌匾是马季题的字,冯巩也从来没有说过郭德纲的不是,郭德纲在微博上也称冯巩为师哥。

郭德纲和师父侯耀文

说来说去,真正有过节的,也就是与姜昆之间了,郭德纲与姜昆之间的恩怨,大约有几个原因:一是郭德纲为了拗人设,姜昆是最好的目标;二是姜昆确实是提出了反三俗,矛头指向了郭德纲;三是姜昆和侯耀文之间的矛盾。

在马季的弟子中,与马季关系比较近的是刘伟、赵炎和姜昆,其中又以姜昆的名气最大,侯耀文和马季有矛盾,自然会捎带上大弟子。

但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戴志诚,侯耀文一共结过三次婚,其中第二任妻子是演员袁茵,侯耀文和戴志诚住一个小区,因为自己比较忙,就托戴志诚照顾家里,结果一来二去两人却好上了,后来两方双双离婚后,袁和戴结婚,这对于侯来说是奇耻大辱,特别是,从相声辈份上来说,戴志诚算是侯耀文的师侄。

郭德纲和于谦有一个相声《托妻献子》,影射的就是这个事情,当然,这其实是一个老段子,是张寿臣时代就开始说的段子,郭德纲改编之后,没有张寿臣的那么完整,岳云鹏和孙越有一个相声《败家子》,开始的那一段,就是张寿臣最初相声的前面一段。

田立禾和王文玉说的《托妻献子》

侯耀文去世前几年,比较不顺,除了夺妻之恨,最大的一件事情是王朔喊话侯家,让他们认谢东是侯宝林的儿子。对于谢东,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但在1993年时,曾经以一首《笑脸》火遍大江南北。

谢东的专辑

对于谢东是侯宝林的儿子,坊间一直有猜测,一是由于谢东和侯宝林长的太像了,比侯耀文哥三都要像;二是谢东的母亲马增惠,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的西河大鼓演员,家里是曲艺世家,确有机会。

除了和姜昆的恩怨,郭德纲主要就是和原先的师傅杨志刚,以及他的徒弟们,网上说的太多了,就不说了。早年间的郭德纲,睚眦必报,火气比较大,但近年来的郭德纲,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同时成名时间也比较久了,已经温和的多了。

最后一个问题,郭德纲算不算相声大师。从解放以后算,不去看什么师承关系之类,只是基于相声本身来看,在五十六十乃至七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是侯宝林、马三立,马季在六十七十年代开始崭露头角,八十年代是马季、姜昆,牛群、冯巩已经崛起,九十年代是牛群、冯巩。

在2005年以后,郭德纲、于谦开始崛起,郭德纲、于谦之后,除了少数短暂走红之外,例如苗阜、王声,卢鑫、玉浩,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都是德云社的人,如岳云鹏、孙越。所以,按照郭德纲的师傅侯耀文的标准,从表演、创作、传承角度都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说相声理论的研究、引领相声的发展,大概还差点儿。

参考文献:

1.《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三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

2.《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三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3.《相声与文学》,刘连群,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

4.《燕都艺谭》(内含侯宝林《我的自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北京出版社,1985年;

5.《相声溯源》,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6.《一户侯说》,侯鑫,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

7.《侯宝林和他的儿女们》,候珍、谈宝森,大众文艺出版社,1996年;

8.《我和爸爸马三立》,马景雯,张宝明,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9.《一生守候》,马季,团结出版社,2007年;

10.《姜昆自述》,姜昆,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年;

11.《过得刚好》,郭德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

12.《中国相声史》,王决、王景寿、藤田香,北京燕出版社,1995年;

13.《中国相声史》,倪钟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