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后来居上”是个褒义词,意思是后来的胜过先前的,用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然而,这个成语最初出现的时候,其实是个略带贬义的词。 那么,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 说来话长,必须追溯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西汉时期,汉武帝是在位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位皇帝,以至于今天的某些人,一定要把他冠上“汉武大帝”这个很无厘头的称号,用来彰显他的拉风和与其他皇帝的不同。 汉武帝对大汉朝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他在位时间54年,一生用过无数的马仔。 这些马仔们,在后世的史书上被打上了不同的标签。有的被誉为名臣、贤臣,如汲黯、郑当时、霍光、金日磾等等;还有的被称为酷吏,如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等等。 诸如此类,就不去细说了。 以上诸人中,汲黯是较早跟着他混的,还在他做太子的时候,就一直跟在他身边,听他使唤。所以,汲黯是资历很老的。 汉武帝登基后,自然要提拔重用身边的人,是以,才华出众的汲黯很快就升到了九卿的位置(约略相当于今日的政治局候补)。 不过,汲黯这人虽然有本事,但那张破嘴很不讨喜,谁都敢数落,就是汉武帝到他嘴里也讨不了好。 比如说,有一段时间,汉武帝招揽了许多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说是要效仿上古贤明的帝王实行仁政,本来也就吹吹牛皮自家乐呵一下,却不想朝对时被汲黯公然打脸:“陛下心里乱七八糟的欲望很多,只是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可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呢!”听了这样的话,汉武帝当然很生气,当即就罢朝了,虽没把汲黯怎么着,但退朝后,还咬着牙齿对身边近臣喊道:“汲黯真是太不懂事了,竟然敢当众削我的面子!” 大臣中有人责怪汲黯,却被他驳斥道:“朝廷要我们这些大臣做什么用?是要我们不讲原则,不顾事实,一味拍皇帝马屁吗?我如今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么办!” 汲黯这样子的搞法,让汉武帝是又爱又恨。 要知道,汉武帝从小就想着做一代名君,流芳千古,而所谓的明君,手下马仔中没有一两个像汲黯这样的二愣子大臣,那像话吗?(当然,这样的臣子有一两个也就够了,多了岂不是给自己找不愉快么?) 所以,汉武帝曾亲口称赞汲黯是“社稷之臣”,啥意思呢?大概也就和咱们今天说国家栋梁、官员楷模差不多,当然得是栋梁中的栋梁,楷模中的楷模,别人都没法学的特拔尖的那一种才成。简言之,“社稷之臣”这个评价有点高,终汉武帝一朝,貌似也就汲黯一个人获得了这个殊荣。 另一方面,汲黯的性格终究是惹人厌的,常常让领导心里很不舒服。这样一来,汉武帝把他提拔到了九卿的位置,就不再给他升官了,而且经常打发他到地方去坐镇,眼不见为净。 汲黯可不是一怂蛋,他觉得有了委屈,要他不抱怨是不可能的。他眼睁睁看着当年听他使唤的许多小弟,都渐渐地被汉武帝重用,不少人还越过了他的头上,坐上了三公的位置,更可气的是,这些人还是他看不起的,他觉得这些人一个个只会溜须拍马,迎合汉武帝,一件正经事不干。所以,汲黯心里那个不爽啊,一直累积着。 终于有一天,他逮着了机会,在汉武帝面前酸溜溜地说:“陛下提拔干部就像堆柴垛一样,后来的堆在上面!”(原文: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这个话自然不是个好话,所以,汉武帝听了很不高兴,不甩汲黯,等汲黯自感无趣退下了,汉武帝才叹着气道:“一个人确实不可以没有学识,这个汲黯,真是越来越糊涂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