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音乐史话(二十三) ——浪漫主义音乐晚期

 阿里山图书馆 2017-03-15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欧洲的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一方面,旧的王朝统治已基本崩溃,资产阶级已经在各国执掌政权;但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并未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不仅未能巩固,而且已逐渐开始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与此相对应的意识形态领域中,旧的价值观的崩溃和新的价值观的尚未建立,导致各种社会思潮的兴起泛滥和公众的无所适从与迷惘。在这种情况下,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消极因素开始增加,表现在内容方面就是悲观的、失望的、迷茫的、厌世的各种情绪,甚至发展到病态、变态、歇斯底里的地步,人们已经不再对未来怀有希望,只有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辛酸回忆。在音乐形式方面,浪漫主义开始在各个领域走向极端:越来越大的乐队编制,越来越长的篇幅,越来越复杂、精致的技术与技巧,许多音乐家开始对几个世纪以来西方音乐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础--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发起了挑战。种种迹象表明,统治西方音乐近一个世纪的浪漫主义已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西方音乐正面临着一场重大的变革。此时欧洲乐坛,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活跃于德奥地区的"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它的开创者是在歌剧改革中使用半音和声的瓦格纳,代表人物则是崇拜他的德奥作曲家马勒、沃尔夫和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拉赫玛尼诺、普罗科菲耶夫、沃恩·威廉斯、威廉·富特文格勒、肖斯塔科维奇、布里顿等音乐作曲家为主,那么在这一章节中,我们主要介绍以下浪漫主义音乐晚期的几位音乐作曲家及其作品:
 
浪漫主义音乐晚期
瓦格纳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著名的古典音乐大师。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他对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手法,并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改革后的歌剧被称为乐剧(Das Musikdrama)。 他创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划时代的经典乐剧,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 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编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改变了传统歌剧将乐队当作“巨型吉它”,使其处于人声伴奏状态的做法。他抓住了乐队的表现特点,通过“主导动机”的运用来阐述戏剧内容,使乐队成为表达剧情内容的有效工具。建立半音化和声,淡化调式调性,创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对20世纪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作品《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舍》、《罗恩格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帕西法尔》。
 
马勒
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1860-1911),出生于 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毕业于维也纳音乐学院。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1885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获得巨大的成功,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还曾在莱比锡、布达佩斯、维也纳等地歌剧院任指挥,遂成为当代最伟大的指挥之一,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代表作有交响乐《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等。
 
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
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1865-1936)是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16岁时创作的《第一交响曲》,由李斯特倡仪,被列入魏玛音乐节演出节目。24岁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举行的音乐会上,他亲自指挥演奏他的《第二交响曲》和交响诗《斯捷潘·拉辛》,从而确立了“新俄罗斯乐派”的真正胜利,也巩固了格拉祖诺夫在国外作为当代一名大作曲家的荣誉。他在音乐教学方面也成绩卓著,1899年任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1905年后任该院院长。1907年,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06年始任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直至1928年止。1922年苏联授予他共和国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格拉祖洛夫是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杰出代表者之一,他的创作以光辉灿烂、富于魅力和娴熟的技巧见长,代表作:《第五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斯捷潘·拉辛》。他的大多数最优秀作品——第4、第5、第6交响曲,芭蕾舞音乐《蕾梦达》、《俄罗斯之恋》以及《四季》都是1890年后的作品。
沃恩·威廉斯
沃恩·威廉斯(1872.10.12-1958.8.26),著名20世纪英国作曲家,电影作曲家。他所涉及的音乐体裁广泛,为交响曲,室内乐,歌剧,合唱,康塔塔,协奏曲,电影配乐等均写下了优秀的作品。他格外重视英国民间音乐,经常收藏和编辑英国民歌。通过对民间音乐的热爱与研究,沃恩.威廉斯的音乐充满了独特的英国风情,被认为是最具有英国本土风格的作曲家。他的一生经历过两次战争,并曾被授予骑士头衔。在长达五十多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沃恩·威廉斯写出了大量的作品.他的《三首诺福克狂想曲》是以民间主题为基础写成的;《塔利斯主题幻想曲》则是根据英国十六世纪宗教音乐家汤姆斯·塔利斯(T.Tallis,1505?-1585)的赞美诗写成的;他还写过不少歌剧,有《牲口贩》、《恋爱中的约翰爵士》、《奔向大海的骑士》、《毒吻》等;他根据英国作家班扬(J.Bunyan,1628-1688)的小说《天路历程》而写的同名道德剧也很有名;而沃恩·威廉斯的最大成就在于他的九部交响曲,其中以《伦敦》交响曲(第二) 、《田园》交响曲(第三)和《D大调交响曲》(第五)最为著名.沃恩·威廉斯还写过不少室内乐曲、弥撒曲、协奏曲(如《云雀飞翔》)以及一些电影音乐和芭蕾舞剧(《柯尔老王》、《圣诞之夜》、《婚礼的日子》等),他的《南极》交响曲(第七)就是根据他为电影《南极的苏格兰人》(曾获1949年布拉格电影节一等奖)所写的配音改编而成的。

拉赫玛尼诺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4月1日生于俄罗斯,1943年3月28日逝世,是二十世纪世界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拉氏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的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岛”、钟等。其中《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其艰深的难度,成为钢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难”。钢琴独奏方面,拉赫玛尼诺夫共谱写了2首奏鸣曲、24首前奏曲,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升c小调前奏曲》。
 
威廉·富特文格勒
威廉·富特文格勒(1886年1月25日—1954年11月30日)男,德国柏林人。德国指挥家,作曲家。1954年11月30日,富特文格勒病逝於德国的——巴登,享年六十八岁;正是一个指挥家最辉煌成熟的年龄。富特文格勒在接触到音乐後,便很快对其著迷。而事实上,他在幼年时便显露了卓绝的音乐天赋:早在1896年,他十岁时,便创作了《小提琴奏鸣曲》、《第一弦乐四重奏》等作品。17岁时,创作并发布了其《D大调第一交响乐》,但首演却惨败;加上父亲的离世,使他不得不考虑其前途。最终,他决定了当一名指挥家。1906年,二十岁的富特文格勒首次走上了指挥台,指挥慕尼黑凯姆乐团演奏了布鲁克纳《第九交响乐》、贝多芬《大厦献礼》序曲及自己的《B小调第二交响乐》等复杂艰深的乐曲,一鸣惊人,开始了其指挥生涯。富特文格勒是德国老资格的指挥代言人。相对于其作曲,他作为指挥家就成功多了(尽管他至死也认为自己是一个‘会指挥的作曲家’)。其作品目前能听到的不多,只有他的第二交响曲。

普罗科菲耶夫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891年4月23日-1953年3月5日),原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学习音乐,后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20岁举办首次个人音乐会,1918—1936年寄居美国、法国,从事创作和演出,1936年回国;1947年获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1943—1951年,6次获苏联国家奖金,1957年获列宁奖金(追授)。从1934年起,他开始创作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1935 年完成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并在马德里首次公演。翌年为孩子们写了交响童话《彼佳与狼》。根据舞剧音乐《罗米欧与朱丽叶》编成的两部组曲分别在这一年与第二年首次演出。1937年还创作了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周年的大会唱。1938 年为影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配乐。翌年将其编成大合唱曲,并完成现代题材的歌剧《谢苗·柯德柯》。根据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创作歌剧《战争与和平》成为他在卫国战争时期的一件重要工作。他的重要作品还有《第五交响曲》、《第七“青春”交响曲》、《协奏交响曲》、舞剧《灰姑娘》、《宝石花》及其交响组曲,最后几部钢琴奏鸣曲和其他奏鸣曲,声乐交响组曲《冬日的篝火》,清唱剧《保卫和平》,影片《伊凡雷帝》的配乐,歌剧《真正的人》等等。
 
肖斯塔科维奇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生于圣彼得堡,原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1923、1925年先后毕业于钢琴、作曲专业,以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的演出而成名;1927年在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奖;卫国战争中所创作的第七交响曲享誉世界;1957、1962年先后因《第十交响曲》和《第十三交响曲》引起争论;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75年在莫斯科去世。

布里顿
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1913.11.22-1976.12.4),英国作曲家、指挥和钢琴家,20世纪英国古典音乐代表人物之一。1913年11月22日出生于英国萨福克郡的罗斯托夫特,1976年12月4日在萨福克郡的奥尔德堡去世。自幼从母学习钢琴,十七岁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钢琴,四年后辍学,为剧院和制片厂创作戏剧和电影音乐。1939年旅居美国,从事指挥和钢琴演奏。他在创作中尊重本民族的传统,又大胆吸收和运用现代派的风格、技巧。主要作品有:歌剧《彼得·布尼安》、合唱与乐队《战争安魂曲》,变奏-赋格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春天交响曲》、《大提琴交响曲》、《小交响曲》等,还写有不少协奏曲、重奏曲、独奏曲、独唱曲、儿童歌剧及一部《中国歌集》(歌词采用中国唐宋诗人的六首诗)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