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中存在的那些捣乱行为

 长沙7喜 2017-03-15

现在绝大多数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可谓是不遗余力。教育支出在家庭支出的占比过高,家长也无怨无悔。但是支出是不是收到对应的回报?我想这个问题,或许不需要分析,每个家长心里都有一个杠杆。

对绝大多数的家庭而言,为什么那么多支出(不管是精力还是财力)并没有收到回报?是课堂上老师准备不够精心?是家长对孩子不够用心?还是孩子学习不够上心。

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或许责任在家长和孩子;

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或许责任在老师和孩子;

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或许责任在老师和家长(当然还有孩子的自我归责)。

我们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不是相互推诿,而是要找原因。这篇文章,我们就将深度剖析一下,家长在孩子学习上的那些捣乱行为,自己如果深陷其中,应该如何矫正,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给孩子带来正向的帮助。

捣乱行为1 生活家长全包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状太多太多了。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负责好学业,至于生活上的事情,完全可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长认为这样是对孩子一心一意的求学是最基本的保障。而恰恰不知道,自己堵住了孩子从生活中感悟学习的途径。

我之前在文章中提到:学习方法都是极其朴素的道理,这些道理和生活中解决事情的方法并无两样。但是现在有多少孩子是自己的屋子自己整理,自己的课桌自己整理,自己的书房自己整理,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的?这些本来是孩子学习生活中自己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咱们的家长为什么要“手欠”,急忙帮着孩子做呢?

很多家长会说:“孩子时间紧,学习累,这些琐事,咱们家长帮忙解决就好。又不废什么事儿。”

的确,对于家务老手的家长来讲,归置整理是小菜一碟,但是对于孩子来讲,可不一定。而这本身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完全可以成为孩子调节学习的一个极好的辅助,就这样被家长顺手捣乱掉了。

在我看来,如果学生欠缺处理好平时生活上的动手能力,学生也很难在学习上有大的作为。

打从家长将这些本应该孩子做的事情,顺手做掉的时候,其实就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懒惰”、“拖延”、“无所谓”的消极学习心态。

很有意思的是:如果孩子在生活中能够将自己的生活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整理得井井有条,大多数在学习上,不管从卷面,还是从课本、笔记、错题去看,都是做得很有调理,最起码非常整齐。

SO:在生活上,孩子能做的,应该孩子去做的这些生活小事,不要自己动手去替他做了。这不是在帮助他,而是纯粹在捣乱。毕竟孩子出生那一刻,是家庭成员的添加,不是“主子”的问世。作为家庭的一员,有责任与家长一起维持家庭生活的环境。跟孩子一起做,传授经验,家长负责家长的,孩子负责孩子的。

捣乱行为2 你的节奏,我控制

这个对于家长并不陌生,孩子做个作业就费劲,各种拖延;孩子成绩不好,赶紧报个班;孩子玩个游戏,赶紧制止;听说做好笔记对学习很重要,赶紧让孩子做笔记;听说买这对孩子学习好,买那对孩子学习好,先买了再说,然后扔给孩子……渐渐的孩子的学习节奏,孩子就不去想了,反正有家长唠叨。

这本身就是教育的畸形,孩子的节奏本应该孩子自己把控,而家长应该在其中承担的不是操控者的角色,而是监督者的角色。

监督什么:

1.对时间的监督:几点必须睡觉,作业自己安排,到了睡觉的点就应该睡觉。否则对自己的健康不利。

2.对所学的监督: 今天学了什么,家长有知晓的权利。因为老爸(妈)起大早给孩子做饭,送孩子上学,晚上还得去接,时不时还得掏钱报个补习班。家长投入的是精力和财力,作为孩子就有汇报所学的义务,而家长自然有审查所学的权利。至于围绕所学要练习什么,练习多少,家长管不了,也不知道怎么管,就不要在里面捣乱了。

3.对结果的监督:呈现什么样的结果,自然可以推倒出什么样的过程。卷上的表现是近段时间学习效果的呈现。不管因为什么导致的丢分,都反映了平时学习某一方面的短板。要监督孩子去反省。因为只有对结果监督到位了, 才能让孩子还是家长日后的努力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所以,不要老想着去控制节奏,应该是孩子控制的,让孩子自己去控制,应该是自己坚持的,就坚定的坚持。坚持好自己该坚持的部分,孩子就能控制好自己该控制的部分。

捣乱行为3 唠叨话语无含金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最喜欢用的策略就是:唠叨。本身唠叨是一个很不错的教育方法。但是问题就出在唠叨什么,怎么唠叨上。

在辅导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从听到一个理念到接受这个理念,再到主动去应用这个理念需要反复唠叨。但是这个唠叨不是干唠叨,而是要变着法,反复去唠叨。

举例:我要传输孩子梳理笔记的方法

我会告诉孩子,每天作业之前,要梳理清楚当天所讲,并告知为什么;在作业的过程中,孩子出现错题或者不会题的时候,我会告知为什么你不会,并告知这是在梳理过程中欠缺什么;第二天我还会要求孩子复习昨天的梳理,并告知为什么。

一种理念被孩子采纳,需要在孩子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要换着法的去阐释对这个理念的理解。这样,这个理念才会被接受。

但是,大多数的家长往往是这个样子的:

第一天,家长问孩子:“今天的内容梳理了吗?” 答:“梳理了”

第二天,家长问孩子:“今天的内容梳理了吗?” 答:“梳理了”

第三天,家长问孩子:“今天的内容梳理了吗?” 答:“梳理了”

第N天,家长问孩子:“今天的内容梳理了吗?” 答:“没时间,而且梳理了没啥用。”

于是家长就各种急,各种无奈。

唠叨不是一句话反复说,而是要分享出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而是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通过孩子不同的学习情境抛出这句话,这样这句话才会被孩子所认可。

大凡对教育有所心得的家长,并不是给孩子灌输了很多很多的道理,并不是自己懂得很多很多的知识。只是将一个道理,换着法的去传输给孩子。孩子接受起来才不会枯燥。

所以:很多时候,为什么孩子会觉得父母唠叨很烦,大多数原因就出在言语的无含金量上。而这种无含金量的表达,要尽量少说,因为说太多,除了会影响孩子的心境,更会影响双方的和谐相处。

捣乱行为4 与孩子有关都的往学习上扯

在我们老家,孩子最喜欢过的一天,就是大年初一。因为在这一天,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孩子面对的是家长的笑脸,孩子听不到的是家长的唠叨。所以这一天,孩子脸上洋溢的是本该他们这种年龄应该要有的朝气。

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每天都感受得到呢?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学习就是他的工作,如果作为家长,在家庭中,每时每刻都聊你的工作,你也会感觉各种压抑。

为什么跟孩子聊天就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呢?为什么不聊聊自己在工作上有趣的事,在人情世故上有趣的事?

孩子逃避家长,不愿意和家长聊天,除了我们所说的代沟之外,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与家长聊天的主题围绕学习,也是导致孩子刻意回避家长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其实父母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捣乱行为,并非只有这么几点,上面列举的只不过是比较常见的四种。其他的会在后期的分享中,在公众平台上,以短文的形式做不定期的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