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到底有什么典故?

 昵称16788185 2017-03-15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这是宋代诗人仇远的诗《惊蛰日雷》,“坤宫”指西南方,“蛰户”指虫子冬眠的洞穴。诗的后两句形象地写出了惊蛰之后雨骤风急、电闪雷鸣的景象。过了惊蛰,百虫萌动,万物复苏,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唐朝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一诗中说:“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其实在汉景帝之前,“惊蛰”叫“启蛰”。


《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成书于战国时期 、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传统农事历书《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动物经冬日蛰伏,至春又复出活动,故称“启蛰”。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非国语·不藉》中说:“启蛰也得其耕,时雨也得其种。”


后元七年(前157年)六月汉文帝刘恒驾崩,太子刘启继承帝位,是为汉景帝,也是西汉的第六代皇帝,因其名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南宋官员、经史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说:“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在汉朝景帝之前,二十四节气中的“启蛰”是排在“雨水”前面的,改“惊蛰”后,人们又把它同“雨水”调换了位置,才形成今天的顺序。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唐柳宗元《非国语·不藉》:“启蛰也得其耕,时雨也得其种。”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现代诗人吴藕汀在《惊蛰》诗中说:“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


长卿在《惊蛰》一诗中云:“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惊蛰犹如平地一声雷,冬眠的虫子也苏醒了,家中的爬虫走蚁应声而起,开始摇摇摆摆地爬出洞穴,四处觅食。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田地里的虫害也增多了。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


贾岛在《义雀行和朱评事》一诗中说:“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惊蛰节后,阳光明媚,万紫千红,春燕呢喃,春色怡人。一年之计在于春,莫辜负了这千金一刻的春宵。


*作者:郑学富,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文史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