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砂历史名家和传承

 南山五彦 2017-03-15

紫砂历史名家和传承

建国后被江苏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7名“技术辅导员”任淦庭、朱可心等,精心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青年艺徒,使紫砂陶艺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现在紫砂艺术界尊称他们为“紫砂七老”。

  吴云根:新中国紫砂教育重要奠基者 

  吴云根(18921969),是民国时期宜兴陶业界首批被外省邀请的技师,对山西平定的陶业发展起到比较大的作用。后来,他受聘于专业陶瓷学校,编写紫砂技术教材,为当时的紫砂制作技艺教育做了大量工作。他是著名的“紫砂七大名艺人”之一,在紫砂工艺人才培养上做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当今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几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如汪寅仙、吕尧臣、鲍志强等都曾经得到他的言传身教,显示出他对当今紫砂艺术界的深刻影响。所谓壶如其人,吴云根的作品温厚稳重、朴雅润泽。他在艺术上博采众长,成就卓越,蜚声壶界,并有“声名盖及师,来者有几人”的赞语。

  吴云根1892年生于宜兴和桥镇一个贫困家庭。14岁时到蜀山拜著名紫砂艺人汪升义(生义)为师父。旧时紫砂艺人拜师学艺和其他很多手工艺行业一样,学徒时要帮师父家打杂,师父也以此观察考验徒弟的天赋和耐性。紫砂学徒通常给师父家先扫地、挑水、打杂做家务,一些时间后开始帮师父捶捶泥、洗洗泥桨布。吴云根本来就出身贫寒,耐得了苦。白天帮师父打杂帮工,晚上刻苦学艺,加上他手脚勤快,天资聪明,悟性较高,三年满师后就在业内小有名气。然时逢清末光绪后期,内忧外患,百业萧条,紫砂艺人谋生艰难。吴云根凭着自己年轻有体力,帮人家做粗活以维持生计,劳动间隙依然专心做壶,使自己的制壶技艺不断提升,并逐渐进入紫砂名手之列。

  1915年,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厂到宜兴请名手到山西做技师发展当地的陶业。吴云根和当时的紫砂名手杨阿时、李宝珍等成为民国时期宜兴陶业界首批被外省邀请的技师。吴云根在山西不仅充分发挥了他熟练的成型技艺,同时聪明才智也得以展现。他用山西当地的窑炉烧制成类似宜兴紫砂的山西陶器。在这期间,他还曾数次为当时山西省省长闫锡山仿制宜兴壶。吴云根在山西平定县任技师三年,对山西平定的陶业发展起到比较大的作用,并为当地培养出了一批制陶技术人员。

  1929年,吴云根在萧条的市况下经过较长时间的维持,有幸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术员,又结识了民国时期的紫砂职业教育家、江苏省立陶校校长王世杰,并于1931年受聘于江苏省立陶瓷职业学校窑业科任技师。在这期间,他还将自己的师弟朱可心推荐进校担任技师,两人共同总结前人经验,在王世杰校长的支持协助下,以自身的制壶体会为基础,编写紫砂技术教材,为当时的紫砂制作技艺教育做了大量工作。

  1954年,吴云根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是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前身,他也成为了宜兴紫砂工艺厂主要创办人之一。其中,吴云根在紫砂工艺人才培养上做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

  195511月开始,紫砂厂开始招收第一批学员,培养紫砂制作技艺人才。吴云根担任紫砂成型技术辅导员,他的学生有高海庚、王洪君、王亚杰、史济华、鲍秀云等。

  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了7位紫砂名艺人为“技术辅导员”,这在当时是一种极高的荣誉,既表达政府对紫砂行业发展的重视,也是对这些优秀的紫砂艺术名手在行业里的地位以及艺术造诣的肯定。吴云根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他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也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工作热情。

  195611月,紫砂厂招收第二批学员共30名,其中汪寅仙、葛明仙、何挺初、范洪泉、许慈媛、范盘冲、王月仙、李有仙、朱丽君、吴欣南、吉德宝、方立品、史玉琴、葛岳彬、陈秀云等15人由吴云根负责带领培养。

  1958年,紫砂厂又招收新一批学员,吴云根又添新学员吕尧臣、吴震、周坤生、程辉、俞金凤、吉奋英、周林生、张树林、顾玉英、刘生娣、周洪科、崔红妹、唐素秋等。 1961年,厂部安排储立之、鲍志强等人在吴云根身边学习。

  我们只要看以上学员名单就知道,其中当今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几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如汪寅仙、吕尧臣、鲍志强等都曾经得到吴云根老艺人的言传身教。这也显示着吴云根对当今紫砂艺术界的深刻影响。

  吴云根生性耿直,脾气倔犟,喜欢主持公道、仗义执言,同时又心地善良,宽厚仁慈。在艺术成就方面,所谓壶如其人,吴云根的作品也显示出温厚稳重、朴雅润泽的气度。他技艺全面,擅长光器、花货、筋囊器等各类器型的创作,而尤以竹货见长,风貌独具,有代表作“竹段提梁壶”等为传世经典。而他的另一件作品光货代表作之一“线圆壶”,尤见他对点、线、面、体的妙精领悟,简约之间尽显雅和之气,是近现代最优秀的紫砂光货经典器型之一。其他还有众多代表作品,光货有“线云壶”、“菱角茶具”、“传炉壶”、“觚菱壶”、“春亭壶”、“鱼罩壶”、“龙胆壶”等;筋纹器有:“上合梅”、“合菱”等;花货品种较多,如“方竹提梁壶”、“桃碗壶”、“柿子壶”、“大型竹节”、“上竹段壶”、“圆竹提梁壶”、“竹鼓”、“大型竹节咖啡壶”等,其中,“特制大型竹节咖啡具”是国庆十周年为人民大会堂而作。

  纵观老艺人吴云根一生,为人仗义耿直、宽厚善良、对人真诚;工作上顾全大局、尽职敬业;艺术上博采众长,成就卓越,蜚声壶界,并有“声名盖及师,来者有几人”的赞语。新中国成立后,他尤其在带徒授艺、培养人才方面,没有门户之见,热诚和蔼、平易近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紫砂艺术人才,为传承紫砂艺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程寿珍

  程寿珍(18571939),号冰心道人,清咸丰至民国初期的宜兴人,是一位勤劳多产的紫砂壶名家,师承其养父邵友廷,擅长制形体简练的壶式。作品粗犷中有韵味,技艺纯熟。所制的“掇球壶”最负盛名,壶是由三个大、中、小的圆球重叠而垒成,故称掇球壶。其造型以优美弧线构成主体,线条流畅,视觉感也极为舒适,整把壶稳健丰满,个人风格突出,气度健壮。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国际赛会和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上,程寿珍的作品均获优秀奖。

  俞国良

  俞国良(18741939),又名祖琳,无锡锡山人。传器制作严谨,器形格调雅致,代表作有各式传炉壶、线圆壶、仿古壶等,擅长“传炉壶”。制壶艺人都说传炉壶最难做,而俞之传炉挺匀有力,仿佛天成。1932年所制“四方传炉壶”参展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优秀奖。1937年所制茶壶获江苏全省物品展览会特等奖。在宜兴紫砂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对民国时期紫砂艺术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俞国良曾应聘于苏州金石、书画家吴大徴家制壶。吴大徴是清末书画名家吴湖帆的祖父,家中收藏古董颇丰。俞国良有机会接触各种古陶器,从中汲取养分,这对提高制壶技艺有很大的帮助。俞国良被利用陶器公司聘为传授紫砂陶艺的老师,证明了其出众的紫砂技艺和在当时紫砂界的地位。

  范鼎甫

  范鼎甫,宜兴人,不仅善制壶,而且擅长紫砂雕塑。他创作雕塑的“鹰”,栩栩如生,神态逼真,在1935年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金奖,为范鼎甫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范大生

  范大生(1874-1942),字绳武,号承甫,世居宜兴丁蜀西望圩村。师从紫砂名家范鼎甫,善制“合菱”、“合桃”、“竹鼓”、“鱼化龙”等壶,作品生动传神,富有情趣,享有“千金易得,大生壶难求”之美誉。曾受聘于宜兴利永陶业公司、吴德盛陶号、上海铁画轩等陶器公司制壶。他的得意作品“大柿子壶”,壶体用段泥制作,呈白果色,容量350毫升左右。壶体似柿子形态,壶盖如柿子之柄,形象逼真。壶腹的一面镌刻山水图案,另一面是行书“何当破闷出躯壳,君乘石瓢我浮蠡”,署“宜兴出品”款。壶盖内有“大生”印,壶的底部刻一圆章“己酉年南洋劝业博览会”。“大柿子壶”荣获1910年清政府举办的第一届“南洋劝业会”最高奖——奏奖(意为要向朝廷“奏报”的奖)

  冯桂林                                                                              

  冯桂林(19071945),宜兴宜城人,师从程寿珍、范生大,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学徒时就脱颖而出。先后为汪裕泰、利用、吴德盛等陶器公司制壶,技艺提高很快。特别是在杭州为汪裕泰做壶的几年里,壶艺进步更快,所作佛手壶、柿子壶、线圆壶等都能俗中出新。尤其善于以竹入壶,潜心提炼,巧妙组合,如竹根壶、四方竹壶、五竹壶、上圆竹段壶等。冯桂林应当是民国时期紫砂艺人的杰出代表之一。

提要:相比明清时期的紫砂壶,近现代名家珍品更是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对于紫砂壶藏家来说,寻觅具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实际上就是在投资紫砂工艺大师。

  紫砂壶不但是最有名的品茗器具,也是收藏的大项,因为它已经不单纯是一件品茗器具,而是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品。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品,紫砂壶向来与奇石、兰花并称为“文人三雅”。而紫砂壶的收藏,亦是历久无变,流传恒远。相比明清时期的紫砂壶,近现代名家珍品更是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今年的春拍时,顾景舟制作的一把石瓢壶,估价220万至320万元,成交价达到了1232万元,这无疑打开了当代紫砂壶价格的新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