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均线系统的重新审视 对于刚接触技术分析的投资者而言,均线系统是一个非常直观、有效的指标。这种直观表现为当收盘价突破或是跌破均线,即P>`P 或P<> 但是,均线理论也有一定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为滞后性、割裂性。 均线的滞后性是先天的,因为`P = (P1+P2+P3+…+Pn)/n,而当Pn >`P 或Pn<> 其次,传统的均线理论一般用在日线级别上较多,对日线级别以下的小级别均线研究较为少见,在小级别的均线设置上,也缺乏一定的依据,导致大小级别均线割裂地、独立地来看待,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符合当代技术分析的发展趋势。当代技术分析的发展趋势是探索大级别与小级别的联动,行情的发展就好比在土壤里种下一颗种子,缓慢发芽、成长,最终开花结果,大级别行情的形成,是从小级别的演变开始的。 因此,本文结合技术分析领域中对趋势的定义,并结合当代技术分析的发展趋势,对均线系统重新思考,试图克服均线系统的滞后性、割裂性,使均线系统更加像一个完整的系统。 2 何为趋势 首先,先将K线做简化处理,不考虑K线的收盘价与开盘价,只显示K线的最高价与最低价,同时假设两两K线之间不存在包含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5分钟K线图上也好,周线图上也好,一段最简单的并且完整的、清晰的行情至少需要5根K线来描述,如图一所示: 图一 在图一中,0号、1号、2号三根K线构成底部,底部的特征是中间那根K线的最低点和最高点都比旁边两根K线要低;同理4号、5号、6号K线构成顶部,顶部的特征就是中间那根K线的最低点和最高点都比旁边两根K线要高。同时,底部和顶部之间至少存在一根不共用的K线,即上图的3号K线,将底部和顶部分隔开来,从而划清底与顶之间的界线。 有了上述的内容作为基础,就能得知趋势的形成至少需要13根K线来确认,如图二所示:假设1号K线之前的行情是一段明显的单边下跌趋势,1号到5号K线是上涨行情的第一段,5号到9号K线是第一次回撤,且这次回撤不能创1号K线的新低,而9号到13号K线是上涨行情的第二段,并且13号K线的高点不但要高于5号K线的高点,并且要有效突破5号K线的高点,才能在技术上构成旧趋势的反转,新趋势的形成。假设13号K线之后,由于基本面的急剧变化,新趋势刚刚形成但是立即发生了反转,但是1号到13号K线是一段完整的趋势,技术上是认可的,因此,一段最简单的并且完整的、清晰的趋势至少需要13根K线来描述,也就是说趋势至少由三段行情来构成,即1号K线到5号K线,5号K线到9号K线,9号K线到13号K线这三段。 图二 3 均线的重新设置 有了上一部分的内容作为基础,以60分为例,来推导均线的重新设置。 一段周线行情 = 至少有5根周K线构成 = 至少有25根日K线构成(一周5个交易日) = 至少有100根60分钟K线构成(一天4个小时) 一段周线行情 = 日线一定形成新的趋势 = 至少有13根日K线构成 = 至少有52根60分钟K线构成 一段日线行情 = 至少有5根日K线构成 = 至少有20根60分钟K线构成 一段日线行情 = 60分钟一定形成新的趋势 = 至少有13根60分钟K线构成 一段60分钟行情 =至少有5根60分钟K线构成 因此,60分钟的均线设置如下: MA1 = 5; MA2 = 13; MA3 = 20; MA4 = 52;MA5 = 100; 同理,不同的级别图上,均线都可以参照上述内容来进行设置,此处省略推导过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两个级别组合: 组合1:周线-日线-30分钟-5分钟;组合2:周线-日线-60分钟-15分钟 在周线图上,均线设置如下: MA1 = 5;MA2 = 13;MA3 = 20;MA4 = 52;MA5 = 60; 在日线图上,均线设置如下: MA1 = 5;MA2 = 13;MA3 = 25;MA4 = 65;MA5 = 100; 在15分钟图上,均线设置如下: M1 = 5;MA2 = 13;MA3 = 20;MA4 = 52;MA5 = 80; 在30分钟图上,均线设置如下: MA1 = 5;MA2 = 13;MA3 = 40;MA4 = 104;MA5 = 200; 在5分钟图上,均线设置如下: MA1 = 5;MA2 = 13;MA3 = 30;MA4 = 78;MA5 = 240; 4 结论 MA1描述本级别的一段行情,MA2描述本级别的趋势,MA3描述高一级别的一段行情,MA4描述高一级别的趋势,MA5描述高两个级别的一段行情,这样就能在不同级别的图形上,将更高级别的均线刻画在小级别图形上,使大小级别均线有机地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均线系统的有效性也将提升。
另外,均线系统也有些高级使用技巧,例如在高位,MA1与MA2经过多次缠绕,包夹的面积越来越小,是一个本级别趋势即将见顶的反转信号,反之在低位,是一个本级别趋势即将见底的反转信号;在成交量的均线系统上,也可以参照本文的均线设置,呈现新型的量价配合关系,而这也将是笔者后续的研究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