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大型武器,可称古代的坦克和核弹,作战效果有多震慑?

 木头1018 2017-03-15

问答

视频

探究

音频

辟谣


作者|我方团队书剑为酒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943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在1936年的河南省安阳市,一辆商朝的战车渐渐显现在殷墟车马坑之中,这是商代战车的实证。在《考工记》这本中国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中,对百工总纲的分类为六类三十个工种,一类为攻木之工,工种则有生产车轮和车盖的轮人、生产车箱的舆人。此外还有不入总纲,生产车辕的辀人。这说明在那时关于战车的生产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和技术分类。


中国古战车,也就是直接对敌作战的攻车,作为古代的坦克,起于夏商盛行于春秋,衰落于战国。可以说中国古代战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但是随着骑兵的盛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各朝代对战车的使用大幅减少,千乘之国的含义也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称呼,但是在这之前这可是个实实在在的衡量标准。拥有战车的数量就代表着震慑的力度,就如同现在各国相互震慑时,各自给对方数着自己有几颗核弹一样!

战车的构成很简单,就是马拉的车(辎重车和特种攻城车在此略过不谈)。马车为木质,重要部位如车轴在商周加铜战国附铁等,附加金属和加装金属器件,用以加固器件防损坏,并增加战车的防护力,此外还有起着装饰战车的作用。战车很显然是需要马来拉动,通常采用两匹马或四匹马来作为拉车动力,如六匹马等其他数量的马来拉的战车也不是没有,战马多点拉车动力肯定更强劲,但是数量太多了对普通战车来说动力有点浪费。所以主流是采用四匹马来拉动战车,数量不能太少,毕竟战马不能一匹更比六匹强不是!


战车是方形结构,从后面上车,两个大轮子,大小大致在在一米三到一米八之间,车轴上有辕(独辕),辕连车衡,车衡用来连接拉车的马匹。咱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两个大轮子中间往外突出的两段东西叫车毂,长度大约有半米左右,主要目的是为了以防止敌军靠近战车,并起到绞杀的作用,沾着即伤碰到即死。

马拉车,车上载人,战车上有三名甲士搭乘,分为“左”“右”“御”。“御”在中间,很明显“御者”是驾驶员,是驾驭战车行驶的人,武器之佩戴防身用的短剑。左边的甲士被称为“车左”,又称“甲首”,这个就是车长了,车长持弓箭杀敌;右边的甲士被称为“车右”又称“参乘”,执戈等长兵器,用来近距离的厮杀,另外还担任维修员的角色,防护战车加维修战车。


自商朝至战国这是一种标准的乘法。在殷墟车马坑中,发掘出的战车和兵器等作证了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自商代到秦汉时期的战车,其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在一些车体的组成部件上进行了改进和优化。



古代的战车就如现在的装甲车辆,防护力是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中国河南淮阳马鞍冢,就出土了这么一辆战车。这辆战国晚期的古代战车,车体外加装了甲札,也就是青铜制的护甲,这些青铜制的护甲每块长 度为13.6 厘米,宽度为 11.6厘米或 12.4厘米,厚度则有0.2 厘米,一共加装了80块这样的青铜制的护甲。战车两侧共加装青铜制的护甲48块,每侧有4列,每列6块。战车的后车门两侧则加装有青铜制的护甲32块,每侧4列,每列4块,是不是很像现在坦克加装的反应装甲?



甲士的防护也是很强的,因为是站在战车上作战,所以甲士的护甲都很长,但是部分地方三名甲士的形制有有所不同,“车右”因为是持戈而战,所以护甲上只有披膊,这样方便挥舞兵器。“御者”的职责很重要,在战场上翻车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真正的车毁人亡。因为要专注的驾车所以需要的防护更高,“御者”护甲一直延伸到手腕处,还带有舌形护手和防护颈部的高高的 “盆领”,秦始皇陵陪葬陶兵马俑坑中发现战车佐证了这一点。



而且,拉车的马匹上还加装有甲衣,用起到来防护的作用。在湖北随县擂鼓礅一号战国墓中随葬的竹简记载,当时马甲有彤甲、画甲、漆甲、素甲等多种,能够有效地保护拉车马匹的头、颈和躯干等部位。此外车上还带有车之五兵甚至强弩,“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这战车简直就是一个飞奔的武器库呀!

综上所述古代的战车,简直就如现在的装甲车一样。在战车这个大杀器盛行的时代,战争往往进行的很快,输赢就像高手过招一样,几个回合胜负就见分晓。但是战车的缺点也很多,像太依赖地形了这些硬性缺点等等。而且战车作战尤其注重作战队形,主要有圆阵和矩阵两种作战队形。战车作战要求有统一良好的指挥和严明的机率,对士兵的素质要求很高。而且这战车在古代生产起来也是不便宜,所以千乘之国那是有钱有人有战力的象征,是大国的象征。



所以作战更灵活的骑兵替代了战车,占据了军队组成的主流,这不是说战车就退出战场了,而是它的作用由战略性武器转变为战术性的武器。到中国朝古代战车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明朝,为了适应漫长的边关,当时的各个将领因地制宜,设计了适合各自地区的战车,这时的战车不在具有统一的制式。战车武器的威力取决于使用者 的智慧,明朝对战车的使用,显然还是有点门道的。


针对不同的作战需求,明朝发展了各式各样的战车,如偏厢车、正厢车、独轮车、武钢车、先锋霹雳车等等。并专门设立了专门的战车部队车营,而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战果。明朝的战车和以往了中国古代战车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不在是统一的制式,其次他们在战车上加装了各种火器,轻型火铳有!重型火炮也有!比如三眼铳,比如大将军,比如弗朗基炮等。名将戚继光组建的车营,有战车重车、轻车两种,而重车每辆装有火炮两门,这配置简直残暴,简直是古代的坦克有木有!

明朝用战车主要是用其来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用车来战骑,用骑来杀兵。行则纵为阵,止则横为营。主要的战术就是,用车来组阵已防护自己,然后用火器来杀伤敌人,这种战术是对明朝火器大规模装备的良好应用,避开了自身的弱点发扬了自身的优点。


安银堡大捷中,俞大猷以三千马步并独轮车一百,大破敌军(民间传说中俞大猷是大破俺答十二万骑兵)。此役是对战车作战的灵活运用,明军先用车阵阻挡骑兵的冲锋,并在其中施放火器,然后步兵出击,骑兵两翼包抄,打败了数万鞑靼精骑。战后明朝设立兵车营。在战后俞大猷是这样对戚继光描述的 “近日兵车三千,当虏数万,大挫其锋,边方之人谓百十年来无此堂堂正正若此一战”此战确立了战车在明军中的地位。



战车在万历时期的朝鲜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次的“抗日援朝”中,双方在今首尔以北的碧蹄馆,发生了残酷而激烈的战斗,史称“碧蹄馆之役 ”。明军在取得平壤大捷后,越过“三八线”(最著名的的一条线)乘胜追击。明将查大受领3000骑兵南下侦查,碰到了日方的小股部队,日方在伤亡600多人后败退。由于明军的轻敌思想弥漫,查大受取得胜利后决定继续进行追击。在受到日军大部队的迎击后,退守碧蹄馆以待援军。面对数万日军的包围,查大受、祖承训下令明军以战车为阵结营对敌。明军通过车上的射击孔迎击日军,日军却对战车防护下的明军无能为力。

碧蹄馆之役中,明军步兵依托战车,骑兵则依托佛郎机炮车,进行输死拼搏。激战一天,虽然日军无法通过明军的火力封锁线,但是明军也无法冲出日军火绳枪战阵的包围。这时的明军死伤过半,几近弹尽粮绝。而后日方以为明军的主力增援赶来,所以撤退,双方脱离了战场。


此役的战果,中日朝三方各有说辞,咱们姑且不论谁输谁赢。但是明显日军错失了一次歼灭成建制的明军,这一重要战果,而明军能全身而退靠的就是战车,此役也是战车的一次光荣的功绩。而今我们的新式战车层出不穷,至于威力怎样拭目以待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