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明帝司马绍:骑驱遵养,以弱制强

 万象心行 2017-03-15
晋明帝司马绍(公元299年-公元325年),字道畿,晋元帝司马睿长子,母宫人荀氏,东晋第二位皇帝。司马绍继位时东晋可谓风雨飘摇,王敦虽然在王导等大臣的劝说下没有废帝自立,但是称帝之心不死且手握重兵,始终都是东晋皇权的最大威胁。司马绍继位后韬光养晦静待时机,于太宁二年平定王敦的叛乱。事后,司马绍不仅停止对于王敦党羽的追究,而且继续重用王导,从而与江东大族维持了和谐的状态,成功对“王敦之乱”作出善后,稳定东晋王朝的局势。

太宁三年,司马绍病逝,终年二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肃祖。司马绍虽然在位时间短暂,但是却在短时期内凭借弱势之中央,成功做到了对权臣的制衡。不仅如此,他还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南渡侨姓与吴姓士族之间的矛盾,稳定时局,使社会呈现向安定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晋明帝对安定东晋大局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司马昭是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自小聪慧过人深得其父喜爱。相传,有一次晋元帝正抱着年幼的司马绍玩耍时,正逢长安使者到来。晋元帝便借此问司马绍:“你说太阳与长安,哪个近哪个远?”司马绍答道:“长安近,因为只听有人从长安来,从未听说有人从日边来。”晋元帝见他小小年纪,居然能回答得头头是道,十分高兴。司马睿想要在群臣和长安使者面前展示司马绍的聪慧,于是在第二天宴请使者时用同样的问题问司马绍。

结果司马绍却给出了与之前截然相反的回答。晋元帝诧异地问:“你昨日说的是长安近,为何今日要改口呢?”司马绍从容的回答:“抬头能见日,又如何见得到长安?”司马绍巧妙地将父亲比作太阳,不但让晋元帝听了又惊又喜,其臣僚也一致称赞他是个难得的神童。

司马绍尚为太子之时,镇守武昌的大将军王敦以诛杀奸臣为名,率兵攻陷了都城建康。王敦自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恣意诛戮朝臣,大肆纵兵抢掠,形同傀儡的晋元帝不久即忧愤而死。本来,王敦是想废了东晋王室自己称帝,结果遭到以族弟王导为首的群臣的反对。王敦看时机尚未成熟,便答应遵循晋明帝遗愿扶立太子司马绍。司马绍继位后,王敦虽已还军武昌,但仍然大权在握,以族弟王导为尚书令,哥哥王含为荆州刺史,遥制朝政。

除此之外,东晋的外部环境也不稳定,西方的成国与北方的后赵都乘机频频进攻,东晋丧师失地,节节败退。王敦见东晋政局动荡又产生了称帝的心思,于是就派党羽劝明帝征其入朝辅政。王敦本指望晋明帝驳回征用自己的上书,这样一来自己就可以多方逼迫明帝就范,甚至再次举兵以达篡位目的。出乎王敦意料的是明帝坦然'手诏征之',这一来,心怀鬼胎的王敦反倒'心折不敢入'了。

太宁元年,王敦移镇姑孰,屯兵于湖。姑孰迫近京师,且地处长江重要渡口,是建康西南的门户。王敦作此安排便是有起兵灭晋的打算了。在这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晋明帝心知早晚会有一战,便不准备退缩,决定背水一战彻底铲除王敦叛乱集团。为了掌握敌情,晋明帝亲自微服乘马,到于湖暗察王敦军中的虚实。有个军士对明帝产生了怀疑,去向王敦禀报。王敦听他描述了来人的相貌,估计是明帝,急令五个骑士出来捉拿。明帝飞骑而去,五骑于后紧追不舍。

晋明帝见身后追兵穷追不舍,便心生一计,在路过一个旅店时把自己的七宝马鞭送给了路边卖吃食的老妇,并嘱咐她拿给后面的追骑看。然后,他自己将冷水泼在马粪上,制造他已经走远的假象。一会儿追骑赶到果然询问老妇他的去向,老妇说他已经走远并拿出七宝马鞭。由于马鞭精美异常,五人轮流传玩观赏,耽搁了不少时间,又见马粪已冷,只道明帝真已去远,便不再追赶。于是,晋明帝便安然脱险,并摸清了王敦军队的虚实。

回到宫中后,司马绍立马开始部署讨伐王敦的各项事宜。太宁二年,王敦病重的消息传来,司马绍立刻下诏讨伐叛军。为了确保讨伐成功,晋明帝故意将讨伐的矛头指向钱凤,伪言王敦已死。王敦见到诏书,勃然大怒,命王含为元帅,与钱凤、邓岳、周抚等率军直扑建康。而晋明帝一面亲自指挥,沉着应战,一面分化瓦解王敦势力,最大限度地孤立敌军。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功臣,但为人圆滑,善于全己,明帝明知他不可能为皇室出多少力,但仍授他以大都督、假节、领扬州刺史的官衔,以稳住他及一些左右摇摆的人。

经过缜密的部署,晋明帝果然大获全胜。王敦接到战败的消息,气急攻心而亡,失去领军人物的叛军很快便土崩瓦解。王敦之乱平定之后,晋明帝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恢复发展经济整顿吏治,就在东晋国内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司马绍却突然病重而亡,终年二十七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