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古玉的盘法

 泰豫阿政 2017-03-16

高古玉的盘法 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须多玩,才能使我国古玉得以还原。古人这样、玩玉。称为“盘 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数有色沁,但暗淡不显, 因此以、还原为贵。如果得到一块真旧而 有多种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 则等于暴殄天物,得宝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我国古 玉,因为出土的地点不 同,所以蚀锈和色沁的性质亦不同。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 气特别潮 湿、地层特别多积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锈。北方出自干坑的,多数古玉的 土 蚀亦多。如果出自火坑的,古玉的玉身便干燥。由于土吃水蚀,加上千湿不 同的经年累月 煎熬,古玉即使有最美丽丰繁的色沁,亦会隐而不彰,藏而不露。玉理本身有深浅色,同时 亦侵积了不少污浊之气。我们若不加以盘之玩 之,便玉理不显,色沁不出,污浊之气不除 了。若要上佳色沁的古玉显出宝石 之色,必须讲究盘功. 我国古代民间玩玉,主要分为三种盘玉的方法一为 急盘,二为缓盘,三为意盘。 先说急盘法。急盘就是必须佩带在身边,用 人气、养之;因人体有热、有汗气。佩带 了几个月之后,古玉的质地会渐渐 变硬,那时,我们可以用干净的旧布擦它,擦至稍有起 色,再用新布来擦。不 过,切勿用有色的布,应该用白布和粗布比较适当。我们愈擦,古 玉便愈热, 所以不可间断。 愈擦得多, 灰土的浊气和燥性愈易自然褪去, 受色的地方自然 能 够凝结,色光愈内蕴就愈靓。虽云、急盘,但同样要日久有功除了急盘 之外,我国古玉的 第二种、盘功是缓盘。所谓缓盘法,就是时常把佩玉系在 腰间,借人气来养之。、缓盘+ 则必须有耐性,不能急躁,亦可说是古人养性的 一种方法。通常缓盘两三年,古玉的色微 显而已,非要“养”好几年,色素不 易鲜明。若佩系十多年,可能使古玉复原。不过,据丛 刚的玩玉专家经验,秦汉时期的古玉,佩系于腰间十多年,才可复原。冒正,夏商周三代的 古玉就不能了,必须佩系更久,以五倍,六倍的时间才行,亦即六十多年,始易复原. 有些 战国时代的古玉,出土后也要缓盘二十年,方易为功。故古人说,上佳宝 玉可通灵,宜终 生佩带。以笔者自己经验,不论急盘和缓盘二法,总之古玉入 土年份愈久,愈难盘出原色 原质,原因就是受地气愈久愈多,便愈深入玉骨, 精光要慢慢才露出。过于急功近利的人, 学玩古玉;只要佩系三两件,日夕盘之,可训练修养与耐力,因为盘玉这门功夫,欲速则不 达。第三种为意盘法,这是个人喜爱之方法,因为最多直接接触,以示珍惜与爱意。古代文 人雅士,亦爱此法。此法可与缓盘法互相配合。意盘法是用手把玩,珍之重之。古人所谓、 时时摩挲,意想玉之美德,足以化我之气质,善我之性情,使 我一生纯正而无私欲之蒙蔽, 至诚所感,金石为开,而玉自能复原矣大见^古主辨吕。这种方法犹如写画的意笔,人多不 解,但是必须面壁工夫,能够做到的人就少了 #1:古玉的沁色与盘工从广义上讲,古玉是指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玉器。 汉代以前的玉 器,在古玩圈中被称为“高古玉”;夏商周时期的玉器又被称为“老三代”玉器。


几千年来我们 能够保存下来一定数量的古玉是因为中国历代的爱玉风尚和厚葬风俗。 长年埋在地下的古玉 ,因受到其他物质的侵蚀,颜色产生了种种变化,被收藏家称之为“沁色”。 一般来讲,古玉 中的白色为水沁、黑色为水银沁、绿色为铜沁、紫红色为血沁、黄色为土沁。 古玉上常常有 一种或数种沁色,收藏家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讲到:玉受一色沁称之为“纯一不杂” 、受两色沁称为“黑白分明”、受三色沁称之为“桃园结义”、受四色沁称之为“福禄寿喜”、受 五色沁称之为“五福呈祥”;玉受五种以上色沁则被称为“群仙上寿”。


通常,一块古玉上能有 三种沁色已经非常罕见,沁色越多越珍贵。 俗话说: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 当然,不是 所有的古玉都有沁色,如有些古玉放在容器内或没有与其他物质相接触,也就无法产生沁 色。 一些传世的古玉,如果人体长期佩带也会出现单纯的色沁,如明清时期的白玉,有的因 长期接触人体受汗液侵蚀就变成了淡黄色。 古玉最迷人之处是玉质本身润泽的自然色与五彩 缤纷的沁色交相辉映产生的意趣。 现代玉器与古玉的最大差别不仅是琢工和玉质,还包括有 无沁色和包浆等。 当今的能工巧匠从古玉的造型到刀工均能仿制的惟妙惟肖,但伪造古玉的 沁色却常常是南辕北辙。 因而,沁色常被鉴赏家作为古玉真伪鉴别的一个重要依据。 长期埋 藏在地下的古玉,刚出土时颜色比较暗淡,但经过收藏者的把玩儿,即通常所说的“盘工” ,古玉精光内蕴的沁色即显露出不可思议的灵气,并会产生一些令人感到莫名奇妙的色变。 


古玉的“盘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文盘:把出土的古玉带在身 上或空暇时用手摩挲,日久使玉的色泽逐渐显现光彩。 二是武盘:把出土的古玉放在装有稻 糠、麦麸、碎竹叶的布袋中缓缓揉搓,直至古玉精光外露为止。 此外,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 “盘工”:意盘。 意盘是在文盘的基上把自身的意念加注於古玉之上,意想人体之气与玉相互 交融,这既是一种“盘工”,也是一种玩家修身养性的方法。 在盘玉时,切记古玉不能接触油 腥物品,包括人的面部脂肪油污。 有些人把玉器在额头和鼻子的油腻处摩擦,这不是养而是 损玉,因为油腻玷污了玉器外表,玉器的内质则难以显露——玉的润泽是由於玉质因素, 并非“油”质所定。 由於古玉沁色的珍贵,伪造古玉沁色自宋代用虹光草汁仿血沁到明清时期 的乌木屑烧烤,至近代的激光染色等种种方法层出不穷。 凡是人工做沁均失古玉沁色的自然 特征,如通过烧烤使玉器颜色变白以充古代玉中的鸡骨白沁,这种伪作沁色浮於玉器表面 ,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火烧形成的细小裂纹。 古玉的沁色大多是透沁,沁色深入玉内而非表 皮,并有深浅无规则的变化和过渡层次。 对古玉色沁的鉴别应多看实物,将古玉的沁色与仿 制品的沁色多作比较,才能锻炼出一副辨伪识真的火眼金睛。 我的经验是要使古玉通透, 先 用热水烫,出灰,吐土,消毒。这样玉在盘的过程中才纯净,否则总是发闷,感觉灰暗。当 然要掌握水的温度,玉老水温低些,反之高些,一般在 50--80 度左右。水烫后出现沁的部 位先出脏。无沁的地方出白色“灰”。出净脏物和跑没土腥味后就可以盘了。另外,如果玉太 脆弱(刚出土时像泥一样,稍微不注意就会受伤),烫后也就逐渐坚硬起来!但同时由于外 表受到破坏,肌理间也会出现结构变化,逐渐结晶、导致最后的虫蛀斑。如此就要防护(另 有办法)。因此不要烫过火!我建议您用残件先实验一次,待有经验时再正式操作。否则怕 您万一失误我的罪过就更大了 (有人攻击我这是把活玉变死的办法, 但我认为真金不怕烈火 炼,真玉亦如此!只有假货一烫才死!假货原本就死,一烫就更糟糕{返新漏陷}。反对我的 人绝对不敢把他的“精品”假货去烫。这一点凡是玩高古玉的人都知道,除非他压根就没有见 过高古玉)!当然这也是鉴别真假古玉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盘的时候忌讳油污,要清洁白色 毛巾慢悠悠地盘(武盘用鬃刷)。大概半年就盘成了。盘成后的内外沁变毕现,且随之而来 产生色彩和沁纹的延伸。非常精美! #2:悟玉在众多的收藏品门类中,我认为应首推玉器。记得许多年前,一个朋友想加入 收藏大军,曾向我询问收藏何种门类?我当时脱口而出“玉器!”朋友笑道“你是玩儿玉的, 当然推荐玉器,如果你是养蝈蝈的,还劝我玩儿葫芦呢!”笔者钻研玉器多年,且爱玉成痴, 如果现在还有人问我这个问题, 笔者依旧会劝他收藏玉器。 理由有三, 愿与诸玉友共同探讨. 首先,中国玉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文明史,历史最为悠久。我国先民对玉器的偏好,始于远 古时代。流传至今年代最久的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品。玉器的产生,最初来源于原始人 类的生产实践,在此基础上,又逐渐赋予玉器以原始宗教含义,使其成为巫师施行巫术的法 器。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大约 50 万年前,一群原始人于密林深处围猎,以手中石块将猎物 砸死后,分而食之。众人用打磨的石器剥皮、断筋、剁肉。“打”,即原始石器的开料法,以 锐石顺石纹劈开。“磨”,即以水和硬度高于手中砾石的岩面磨刃,岩面后被解玉砂代替。随 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用石器中一部分通透莹润、硬度较高的玉石,被刻上纹饰、符 号、打孔系于腰间,并赋予它们神秘的原始宗教意义,最终发展成为历史悠久漫长的中国玉 文化。玉器文化在中华民族 5000 年文明史中绵延不绝,承袭下来,成为民族文化瑰宝,其 历史延续性是其他门类古玩不具备的,因而玉器文化及玉器收藏才更具神秘魅力.对于中国 古玉而言, 广义的玉石概念是, 透明与半透明的石料为玉。如各类地方玉种、 玛瑙、 水晶等; 不透明的石料为石。如寿山石、雨花石、太湖石等。石料中透闪石含量大,则透明度高;而 阳起石含量大,则透明度低.第二,收藏古玉的保值率,高于其他古玩门类。俗话说,黄金 有价, 玉无价。黄金处于保值状态,增值或贬值的幅度都不大。 而狭义的玉,即新疆和阗玉, 由于可采资源日渐枯竭,价位更是呈现逐年上涨态势。众所周知,新疆和阗玉,从战国时期 开采至今,一直是诸多玉材中的上品,从古至今为人们所推崇。使用时间非常漫长,且不间 断, 这是其他门类古玩所不能比拟的。 古玉入土无论多少年, 出土后经人缓盘、 佩带与把玩, 多年后即能恢复其本来面目,只要整器无断残,任何绺裂都能盘玩无痕、润洁如初。玉材乃 物化天成,人工所能改变的只是它的形状,即造型与纹饰。古人更是赋予玉以灵性美德。用 玉以比喻君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儒家所言的德行操守仁、义、礼、 智、信,玉都具备。以一块璞玉为例,人们评玉优劣的标准是,表里如一者为上品,做人也 是一样,要璞玉浑金。妄言一句,心不正则玉不灵。国人爱玉之温润坚密,正是中华民族外 柔内刚的民族性格的体现。观玉有温润凝结的视觉享受;盘玉使人养成平和豁达的心态,能 令毛躁浮动的性情归于温和仁厚;佩玉则人、玉互养,保佑平安吉祥;玉还是玉友间沟通感 情的桥梁,使原本陌生的人因玉而成友。汉字中的“宝”字,即是“家中有玉”之意。可见玉在 中国人心中,还是财富的象征.第三、对藏友来说,一旦打眼,就会遭受经济损失。然而如 果收藏新疆和阗玉器,即使是现代工艺品,只要玉材好、做工精细,其价位也不低于同类别 普通材质的古玉,仍然具有保值和增值潜力. #3:网上看玉的体会玩玉也有些日子了,起初在我们当地市场拿玉,后来接触到了网络, 开始在网上浏览关于和田玉的知识,参与各个论坛的讨论,潜水学习的多,发言的少.很多系统 性的理论知识都是从网上得来,感觉受益非浅.也曾在网上买过玉,买过不错的东西,也吃过药, 买过假.有过经厉才能有体会.谈些个人的心得请大家指正:耳听是虚:这是一句中国古语,同 样适用在网上.在网络上看文字的东西可以说是'听'.对于一些长篇累牍的高谈阔论,一定要 辨证的看,知识是可以汲取的,但是千万不要觉得它的主人即发表这些言论的人就是什么专 家,高手.原因很简单:有了网络,没有什么不可能.通过鼠标简单的'复制','粘贴'.任何人都能 成为理论家.成为高手.对于某些话里话外透露自己是收藏世家,过手东西无数的人更要当心, 这些人往往故做神秘,言语上喜欢说摸棱两可的半句话,喜欢讲故事,喜欢引经用典.还是套用 收藏的俗语:讲故事往往是一个骗局的开始.眼见为实吗另外还有个小技巧,可以看到网上照 片的一切信息:拍摄的相机型号,时间,各种参数,是否经过处理.是否转帖的就一目了然.任何 假的,忽悠的都逃不过你的法眼. #4:何谓古玉?「中国古代人士认为石之美者」就是玉,也就是温润而泽,缜密以栗, 廉而不刿;叩知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瑕不掩瑜亦瑜不掩瑕;孚尹旁达;气如白虹,而 精神见於山川……。很多初入门玩古玉的人,都有一大困扰,就是分不清楚古玉和新玉。不 少人买到的是「旧玉新工」。其实,玉石经过相当时日才能形成,其「旧」是「必然」的。 我们所指的「新玉」,是「新工」,不是旧工,未多经人把玩,或未入土过,没有天然色沁 过,即近年来所制造的。而古玉则是有经年代的 (通常指汉代以前)。 古玉的刀法比较精美, 纹饰亦较古朴,所以即使不是出土的古玉,而只是传世玉,也极为迷人。 #5:何谓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就遗址分布的地理位置言,位於我国东北的辽宁、吉林、 黑龙江、热河东北部、河北省北部、甚至天津市地区,但中心大约在大、小凌河、老哈河、 西拉木伦河流域。也就是辽西、冀北,及吉林西部到热河东北部。红山文化包括的区域其实 颇广,像河北北部、热河东北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可说是北部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 化。其玉料与汉代不同,并非新疆和阗玉,而是东北辽宁省岫岩县的岫岩玉(蛇纹)。那时 没有金属,用的可能只是特硬的圆形石砣,一边旋转一边带动蘸水的金刚砂。不过,我们仍 只能推断其方法,而不能肯定。大部份为动物造形,如鸟、蝉、猪龙、龟、蚕蛹等。 #6:何谓良渚文化?良渚的遗址主要在浙江省,余杭县的反山墓地和瑶山墓地,形制颇 多。主要有三*形器(即山形器)、冠饰、半圆形饰、镯子、串饰和牌饰等,时常可见兽面 纹,成为良渚的一大特色。良渚的玉璧大多数没有兽面纹,几乎全是通体磨光的素璧,偶有 立鸟纹;反而一些柱形器和冠形器,有很明显的兽面纹 #7:良渚文化玉器的特色?我们首先把良渚文化出土玉器的共同点做一说明这些玉器 的材质,大多数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即十九世纪法国矿物学家阿勒克斯我用很多方法盘, 最有效的就是用包棕子的干芦叶剪小,放在布包里盘玉,不伤玉,升温快, #8:商代玉器的特色?传世与近年出土的商代玉器,以商中、晚期居多,商代早期郑州 地区遗址,玉器发现的不多,型制上有环、珮、玦等饰品,与少部份生肖器,但制作多粗糙 不整,数量也少。第一、商玉雕,已经有具体的纹饰规范,似乎有专业艺术修养的人,作审 核或设计。第二、商玉器雕工的顺序。在作成粗胚后,先在预定的位置打孔,再用线锯沾解 玉砂作成器型,所以在镂空部分,虽经修整,但仍可看到先打孔,后镂空的痕迹。在商大多 数的人物、动物玉器圆雕造型中,形成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造型极写实,刻虎似虎,雕象 似象,琢人似人,但是,在造型表面,则刻上一些由卜兆纹组合而成的怪兽、图腾图案,与 动物的毛色,人类的衣饰,毫无关连。 #9:周代玉器的特色?西周墓葬出土的玉器,材质多不佳,且传世的西周玉器相当少。 由殷商双阴线,或阴线减地的雕法,到西周,演变成阴线斜刀的琢玉风格,已经形成。以片 状玉,作动物剪影形成的造型,还是承袭殷商而来,其中大部份为片状玉器,仅有少数立体 雕作玉器。 纹饰的线条,流畅自然,布局均匀,在刀法上,使用斜刻的宽阴线与细阴线结合, 使玉器纹饰有阴影的层次感,这都是西周初,发展出来的新刀工,俗称「大斜刀」。 #10:春秋时代玉器的特色?春秋时期玉器开片整齐,各平行线间,雕琢对称,未有滑刀交* 之现象,显示玉工技艺的成熟。刀法上,早期也采用西周玉雕中,最常使用的『大斜刀』 , (即凹下阴槽线,一侧垂直,一侧斜坡) ,而后各国形成各自的玉雕风格,纹饰有的用细阴 线,有的用浅浮雕,有的则有强烈的立体感。春秋时期玉雕,过渡气氛浓厚,但仍不失时代 的独特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