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穷途末路的中国人物画尴尬现状!

 Zhanggx 2017-03-16

小编:一直以来,在美术界有中国写意人物画面临穷途末路之说,百年中国人物画发展在徐悲鸿先生主导的中西结合改造中国人物画的大力推广下,这种说法更加广泛,以至于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几近边缘化,愈来愈衰弱……似乎真的到了穷途末路——下面董江海先生的浅议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审美格调从李学明先生的人物画的意义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生生不息的魅力!

浅议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审美格调

——李学明传统写意人物画的意义

作者:董江海

穷途末路的中国人物画尴尬现状!

李学明 写意人物画

近百年来,随着中国历史的大变革,中国画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画的发展基本上是逐渐引进西方的写实主义来改造中国画(主要指中国人物画)为主旋律;不敢说中国画的全部,但至少写实主义的中国人物画占有主流地位,也就是写实主义的影响无处不在。尤其是建国后奉行中西结合来改造中国画的徐悲鸿先生的大力推行与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西方素描的采用和强化并被教育部规定为绘画必考与基础,中国人物画基本上是中西结合改造后的面貌一统天下,这种现象的持续发展,一直到今天仍然左右着中国画坛。

百年书画回头看,我们突然发现建国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中西结合改造后的中国人物画几乎没有出现一位大师,伴随着却是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几乎丧失殆尽。出现在各种展览上的中国人物画已经沦落为工匠画——画照片;几个月“磨”一幅的工笔人物画已经似乎成为当下展览的中国人物画的主流,甚至出现了中国画竞然没有书法落款,真正能代表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文人气象很难找到,竟然出现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这样的大型国展上中国画入展作品题款作品占不到入展中国画的10%,写意中国画作品几乎难以入展,此结果着实令美术界惊诧,为中国画的未来担忧!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价值,逐渐对中西结合改造后的中国人物画进行反思……中国人物画的未来充满了悲情式的探索,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审美格调愈来愈被人们关注:下面我们不妨从李学明的人物画中去欣赏,去解读他的古意盎然文人气韵的审美格调(李学明,当代著名传统人物画家、中国美协会员、山东省美协副主席)。探寻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审美格调。

穷途末路的中国人物画尴尬现状!

李学明 写意人物画

一、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审美格调首先受到它的中国基因元素——笔墨功夫、线条质量所影响。

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独特表现(包括中国白描人物画,工笔重彩人物画)共同组成了中国人物画的历史,赢得了它在东方乃至世界画坛的独具民族性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审美格调。

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历史悠久,有其民族文化深厚的内涵和鲜明的民族性特质,它因其绘画材料(毛笔、宣纸、墨色)的特殊性以及这种特殊工具支配下的经过历朝历代中国画家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画——笔墨功夫、线条质量等,成为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中国基因元素。这种独具特色的基因元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左右着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审美格调。

1、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特点

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基因元素构成注就了它的技术要求、笔墨功夫、线条质量必须围绕“写意”而展开。也就是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必须在“意”的统领下,靠“写”来展现笔墨功夫,发挥线条质量。它强调神似大于形似的审美表现,决定了它对于绘画技法的要求区别于西方绘画。西方绘画的“科学写实技术”要求,绘画的“具像”必须是符合科学写实,反映在画面上效果就如同照像技术一样利用光的明暗来显现事物对象,但是科学不是艺术。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造型审美讲究“遗貌取神”,以“以不似之似似之”为准则。这一点是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特征。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造型是靠线条来描写对象,表现对象。线条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线条的重要性也是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一个明显的特点。以线这种主要造型手段的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技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雏形,到了秦汉时期,以线条为人物造型的主要手段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从汉代画像石砖上就可以窥见当时中国人物画以线为造型的手法已经运用自如,达到很高的水平。

2、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写”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写”的意义是从元代以后,中国画才纳入“写”的书法性因素。它以“写”的重要性才被后世广泛接受。“写”的书法性因素成为此后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个人风格形成的重要手段。“写”的意义非同一般,对绘画者来说,它是连接画外功夫的通道,诸如画家个人修为,国学底蕴等等只有通过一个“写”字无声无息不着痕迹地注入画中,把画家对大自然的认识,对人世间的生命感悟,通过笔情墨趣概括出,或者说表现在作品中,也就是在绘画过程中,画家通过“写”或起伏、或高下、或轻重、或粗细、或连贯停顿、或干枯润湿,随着情感思绪,心绪的变化而书写出来,表现出来,成为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独特审美格调。

这种应“写”而为的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能够让人感到神妙以至于激动不已,如:宋《清明上河图》就能让后人通过画面而感受到当时卞梁城的繁华景象。人们在欣赏它时似乎都能体会到满街的吆喝声和马蹄声……市井生活跃然纸上,令人激动不已。——这种能穿越时空的独特本领以及多点透视的全场景书“写”性正是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写意”的核心价值所在。

这种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写”的技法其实是“无法生有法”,“有法贯众法”,也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法”藏用于人,亦即是画家“写”法而已,这种辩证的写意的“法”必然是先有法而后无法,最后上升到“法外之法”的辩证“法”的高度,这便是“写意”的精神内核。

因为“法”随时而变,因时而异,故写意之法,变幻无穷,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写意”的玄妙也在于此。

我们欣赏李学明的画,就会被他的“写”的精神感染,他对于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写”的追求和实践以及高超的驾驭笔墨功夫和控制线条的能力所折服,无论他的儿童系列画或者是老人赋闲图,高士游赏画无不都是随意“写”出,古意浓浓、悠闲高雅,折射出极高的审美格调。每幅作品无不透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基因特征。

穷途末路的中国人物画尴尬现状!

李学明 写意人物画

3、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沿变

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沿变中的重要里程碑避不开宋代画家梁楷。梁楷的意义在于他是一个创造性很强的画家,他对中国人物画的技法创造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造型线条由繁就简,以极其简练的线条勾画概括出生动的形象,线条辛辣而挺拔有力,看似线粗头乱服,实则极其概括简练,这种画风同五代石恪的画风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梁楷的大泼墨写意技法的创造,利用毛笔本身所含墨之浓淡变化在宣纸上横涂竖抹,以大块墨团自然交融变化,一挥而就,水墨淋漓,大气磅礴。这即是受北宋文人画的影响,不拘泥细节的刻画,只求大形态,关注画家主观情感的表露。这种大写意人物画技法成为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成熟和勃兴的标志。

宋梁楷以下,历朝历代不乏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大家名师,比如:明代人物画家陈洪绶(号老莲);清代的高其佩、金农、徐渭、任伯年等等,近现代的齐白石,李可染等都可以称得上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大师泰斗,在当下在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继承发展中也有许多守望者,李学明先生当然是其中的代表。他的作品无不透出他对梁楷的继承以及此后许多前贤比如齐白石等的大师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线条的简练,以及人物造型、笔墨功夫等无不传承有法,又令人耳目一新。

穷途末路的中国人物画尴尬现状!

李学明 写意人物画

二、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人文气韵是其审美格调的典型特质。

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不同于西方油画,它有自己的特质,其中“气韵生动”是其所要表现的最高艺术境界的原则要求。这个原则要求则是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精神逸性,思想哲理的最好的表现。也就是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强调“人文气韵”是其审美格调的典型特质。

1、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文人情怀

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从宋梁楷始已经成为北宋出现的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人情怀,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核。它同中国花鸟画、山水画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北宋时期才出现的中国文人画其实就是出现了在画家前面加上“文人”而成为“文人画家”,这一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文人画”从此后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主导中国画坛直至清末。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文人情怀成为文人画家的追求。亦即成为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时期文人掌权,党派林立,学派纷争,文人知识分子在当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文人无不关心个人命运如何经历一番努力而成为学术圣人。也就是如何能使自己对事物做出合乎道德理念的高尚能力,即使当时的秀才布衣也要通过自身修为而拥有卓越的学识,以证明自己成为深知圣人之道和具备道德修养——这是一种文人精神。这一尺度下的文人诞生了。

陈师曾先生在其《文人画的价值》中说:“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悟,此之所谓文人画。”

对于文人画的特点,他写到:“文人画首贵精神,不贵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画精神优美者,仍不失为文人画。文人画中因亦有丑怪荒率者,所谓宁朴毋华;宁拙毋正;宁丑怪,毋妖娆;宁荒率,毋工整;纯任天真,不假修饰,正足以发挥个性,振起独立之精神,力矫软美取姿,涂脂抹粉之态,以任其可远观,不可近观之品格。”

陈师曾总结文人画要素:“一为人品,二为学问,三为才情,四为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从陈师曾所讲四要素中,可以看出文人画是围绕“人”而言,即就是在绘画中强调人文精神,体现文人士大夫人格和心性对艺术境界的深化——人文气韵是其核心。

穷途末路的中国人物画尴尬现状!

李学明 写意人物画

2、现时代文人的缺失和文人画的衰落

文人画在当下由于文人的消失而日益被边缘化,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逐渐丧失,文人所画的人物画当然也随之失落,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民国以前的中国特有的传统教育体系被颠覆,传统意义上的科举取士,文人培养的机制被彻底当作封建糟泊扫进历史垃圾,取而代之的新社会的教育体制无法培养出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现时的培养机制所塑造的“文化人”和过去的“文人”已经不是一个概念,加上建国后美术教育体系基本上是奉行徐悲鸿引进西方美术教育的体系,强化素描的基础训练,弱化甚至取消了毛笔书法的基础训练,中西结合改造后的中国人物画,让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技法逐渐弱化。中国人物画强调的本体以外的文化内涵更加缺失,画家已失去了昔日文人画的情怀、内涵和底蕴,沦落为“匠人”画家或者“半洋半中”的“混血儿”画家。

在目前,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衰弱是不争的事实,真正具备传统功力,对传统人物画有其深刻理解,或者具备诗书画印四绝的修为或者具有儒释道三教作用下的“真善美”的人格修为的画家,已经非常难以见到了。当然我们也没必要过份担心,因为艺术的发展总是渐进的,艺术本身有其生命力和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本源动力。由于艺术的这种魅力,总会有仁人志士穷极一生为之奋斗,李学明先生的人物画就是这一语境下的产物。李学明先生用他的作品很好地诠释着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内涵和精神意向,从这个意义上李学明先生不失为当代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真正守望者!

穷途末路的中国人物画尴尬现状!

李学明 写意人物画

三、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审美格调的思想内核源于对“儒释道”的理解和画家必须具备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支撑下的画品艺德,文人情怀,人格修为的实力。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中,因其画“人”而离不开“人”。所以围绕“人”不仅仅是绘画作品的对象“人”更为重要的是绘画者——画家本人,人的意义和理解在这里被广义,被赋于更深的意义。

几千年统治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儒释道”三教,尤其是对我们当下的影响不容忽视,三教合一的社会背景下的作用于“人”的最为核心的指导和体现实质上是“真善美”的做人标准。儒家强调入世,强调制度的约束,规矩的确立,即构建社会的秩序。所有社会发展,人类交往必须在方圆之中有秩序的和谐共处,即中庸思想,这些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即“求真”“真实”。佛家是启发人们灵魂层面的高尚,是一种因果报应体系的善行善举而后善报,这种做人精神世界崇高善行便是佛的伟大。“道”是中华民族的国教,道家强调人的个性的弘扬和追求自然而然的人生,超脱现实,循山触景式的释怀,表面上道家出世无为,其实也是一种人内心世界的崇尚自然美的追求,即道家崇尚自然美,美在这里更加宽泛,也是“人”所追求人生的“大美”。所以“儒释道”的核心是“真善美”的体现。作为画家是人,就必须不仅追求这种做人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还要用手中的笔去描绘这种真善美,发现这种真善美,这亦即是中国传统人物画审美格调的思想高度。

另外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创作发展离不开书画以外的中国传统国学底蕴的支撑。我们必须强调中国传统国学的修为,强调传统文化的精粹——书法的重要,几近失落的诗词格律,四书五经与题款篆刻等基本元素的重要,才能真正体会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审美格调,中国传统人物画才会重振雄风,开创广阔的未来。

穷途末路的中国人物画尴尬现状!

李学明 写意人物画

1、用传统文化中的诗情格律来融通笔墨情调,提高审美格调。

诗情格律对于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审美格调的作用,我们还是通过李学明先生的作品来透析。

李学明先生的作品笔墨变化丰富,线条简约,寓情古意之中,具有古典诗情格律之节奏,笔墨本身的厚重质感及古意盎然的气息构成画面,写出了诗情般的境界和古典般的雅致,这在当代画家中并不多见。

自元代以来,诗书画印并称四绝,逐渐成为书画家们的追求和习惯,诗画统一,书印一体,已经成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特有的表达方式,诗情画意成为必须。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丹青之作比雅颂之作,美大业之馨香宣扬莫于言;存形莫于画”,足见其古人对中国画的认识高度。宋苏东坡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元代黄公望、王蒙将形象赋于了审美气息,文化内涵更为丰富。把绘画的形象与作者内心即心灵沟通的精神因素作为作品内涵思想的表达,书画作品的文化象征意义更加成熟完美,书画创作的主观情境、诗境、画境与笔墨形式融合统一,从而让作品呈现出极高的“意象”。“诗言志”的意义即在此。所以文人情怀画的意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诗画统一,文人的诉求通过书画作品得到了完全的释放。李学明的画即是这样的文人情怀画。我们欣赏他的画,无论是儿童、老人、高士、农夫等给人的感觉是一股浓郁的禅境,兼有自然闲境以及古意盎然的逸气扑面而来。画面呈现的似乎是禅佛心迹,又象是道风仙骨,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仙境。李学明用画面在诗情般的解构中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感觉,一种诗律般的旋律,左右着欣赏者很快溶入到绘画作品中“交流”“感受”,这种欣赏的自觉性与理性教诲就是李学明作品的非同一般的魅力所在,也是其不同与一般画家的所在。

李学明的作品和诗情还在其以中国画笔墨本体所蕴涵的中国人特有的“自然”意识,他把中国书画笔墨特性作为文人书画情怀的表现工具,将自己的对世界的认识,自己的思想情怀,自己的文人修为等等主观情绪贯注于笔墨技法自身的—形、势、色、质等诸方面表现出格调极高的作品构图及内涵面貌。实质上也就是李学明作画之始就有意识地注入“内涵”理念,让笔墨等技法构成完全为我所用,为我服务。笔墨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之间流淌,使其成为作品表现外在形式,同时又通过形式而表现其自身内涵,从而实现作品创作笔墨、线质以及情感等相互统一中解构出作品的意象意境,亦即是诗情画意流淌期间,古意盎然跃然纸上。这便是李学明的自我笔墨情感语言,也是李学明的独到之处。

李学明以画意富诗情,以诗情显境界,是典型的“以画表意”的高手——一方面借景抒情,即所谓的“诗可言志。”借画言情,借古说今,穿越时空,升华生活,宣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审美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手中的笔,运用中国特有的笔墨形式语言,把自己的人生境界、心灵感知体验表达到作品中呈显出来,同时也让自己的精神寄托以及人生理想蕴涵于作品中寄托情思,感知生活,苦心追求得到释放。

穷途末路的中国人物画尴尬现状!

李学明 写意人物画

2、儒释道思想下的“道”的天人合一下的表达人的真善美的作品魅力。

李学明的画给人的感觉是一股静气、文气、雅气、古气扑面而来,人物造型用笔古拙,线条简练,画面构成自然沉静,画面气韵贯通,静中有动,使人物置身世外桃园,一幅自然仙景之态……李学明的画不仅将佛道思想意识纳入创作规律的同一性,而且还将道家哲学的核心“道”是道法自然的天道,人道的天人合一将世间一切客体从形而下的层面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赋予“道”的更高内涵。佛家感悟中的灵魂上的高尚体会,禅宗善行的修为成就了画的灵魂深入的思想哲理。

其作品施墨浑然苍茫,线条概括,人物造型形神兼备,构图布局阴阳交合相生,静动互变有法,给人一种妙然造化、神使斧凿之感!

李学明作品将道家阴阳和谐,知白守黑之理念贯穿于绘画创作始终,强调和谐平衡,这也即是道家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万事万物表现的阴阳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既相克又相生的哲理,中国书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表现更多的是道学的思想——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平衡中,逐渐抽象、概括出中国绘画的“法”理——形而下的技法诸如黑白、虚实、疏密、浓淡、大小、开合、曲直、提按、轻重、左右、上下、顺逆等等一系列“法”的前提下逐渐让绘画哲学理念上升到“形而上”的“道”的层面。这种中国书画独有的、高度自觉的审美表现方式正是李学明人物画所追求和表现的核心。李学明的画将人与道、与天地并列,把人放在自己理想的天国,即回归于自然之中,与自己共处于这一完美诠释天人合一之理想世态,亦即画面强调“大美”——自然美、真善美、中和美。让画面透出守静出动的气息,澄怀古意的境界。真正将情感注入作品,通过作品反射出来,感知赏者,让观赏者共鸣,这便是李学明作品的魅力。

穷途末路的中国人物画尴尬现状!

李学明 写意人物画

四、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忧虑与思考

1、现代人物画家的出路

中国人物画从诞生之日起即是主流思潮下的一种工具,缺失独立的精神个性,是在中国文化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人物画成了“命题绘画”,“ 政治绘画”或者叫“御用绘画”。尽管如此,中国人物画在几千年的艰难行进中也不乏伟大的画家和精典作品,这些代表性的精典之作汇成了传统中国人物画的精粹和标志着一系列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人物画技法的成熟,成为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49年后,新中国人物画教育体系在徐悲混鸿的主导下的用西画改造中国画给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颠覆性的毁灭打击,具有民族特质的传统书画精神内涵的人物画语言被严重污染和削弱,尤其是传统人物画的基础白描毛笔勾线之法及笔墨形式已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素描铅笔草稿的体面关系,传统写意人物画的精神几乎消亡。回归传统,重温精典,找回失去的传统人物画的笔墨和书法线条的表现力已经被有志之士广泛认知,传统人物画的意义已在当下不容致疑,中国人物画的新曙光已经到来。

穷途末路的中国人物画尴尬现状!

李学明 写意人物画

2、现代写意人物画家的使命

画家在艺术探索中是否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倾诉或表达内心诉求的艺术方式是其自我风格形成的重要步骤,画家要在传统的汪洋大海中找到自己位置,紧紧围绕传统这一至宝反复临摹精典,细细体会古人的遗产,就会自然而然在作品中既有传统的技法影子,又有自己的个性张扬。当下的人物画创作,作品已经出现许多怪现象不容忽视,基本表现手法丢弃了笔墨及线质的基本元素,从西洋画中吸收来的僵化制作习气充斥,有些画家要么追求人物造型极度变形夸张,近乎怪诞的庸俗趣味,要么追求西洋写实的照相技术来画中国画。背离了形象典雅和内敛的精神内涵,抛开了中国画特有的工具的基本元素而鼓吹什么创新,丧失了中国画本体元素的核心笔墨、线条等核心基因底线。这种片面强调个性的作法,实质上是对传统中国人物画的否定,现实的意义是我们必须回归传统精典,向传统纵深处挖掘前进,继续向传统求真、求方法、求智慧。只有掌握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独特的笔墨技巧和富有文化内涵的精神理念,才能从传统的范式中培育出创新的基因,探索出中国传统人物画新的高峰。

穷途末路的中国人物画尴尬现状!

李学明 写意人物画

综上所述,中国人物画的突破与发展不能离开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及中国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环境土壤而实现,更不能抛开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基因元素诸如笔墨功夫、线条质量等等,如果中国人物画的创作缺少中国文化背景或者是中国传统文化做支撑的现代社会人文背景,将会弱化其艺术表现力,也可能会导致中国人物画发展迷失方向,继续在困惑中徘徊不前。

笔者试图通过研究李学明的人物画的传统意义,从他的古意盎然,人文气韵的作品审美格调中疏理出当下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审美格调的特质及高度。我们只有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感知中把握内心与时代的通感,从传统艺术中寻求古人的智慧,得到启发,继续挖掘传统中的精典核心,把传统精神延续下去。把中国传统人物画传承下去,让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走向美好的明天。

穷途末路的中国人物画尴尬现状!

李学明 写意人物画

作者简介:董江海,清华美院培训中心书画高研班助教、湖南六合国学书院导师。

代表文章:《董江海每日一评》《浅谈狂草书法创作的审美格调》《也谈书法的专业性和社会性》《选择书画就是殉道,要么成为疯子,要么成为大师》《对龙瑞等名画家的批评不仅仅需要勇气》《书画大师满天飞杂谈》《从书谱中解读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历代狂草大家的成就所具备的条件》《书法国展与不要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