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最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据估计,我国心衰患者在1000 万左右。心衰作为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最终阶段,由于其患病率持续上升,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产生高昂的经济负担,故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 近日,“2017 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CIHFC)暨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汇集了中国心衰领域的学术精华,联结中外心衰前沿力量,致力于共筑心衰防治长城。此外,本次大会还举行了《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新书发布会。该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和水平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在致辞中提到,心衰是心血管领域尚未攻克的“堡垒”之一,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心衰患者群最大的国家。对此,王陇德院士对大会提出了如下期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国际交流,努力提高中国心衰防治水平及国际地位,办成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心衰品牌会议;进一步整合国内心衰防治力量,建设中国心衰防治和交流平台;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心衰数据管理平台,形成成熟的心衰数据收集和管理体系,为中国心衰防控提供科学数据;加强对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推动成熟知识和技术的推广使用,从整体上推动中国心衰防治进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指出,目前国内心衰患者数量持续增长,心衰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又因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现状堪忧。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有助于先进技术的交流和人才的培养。为了做好心衰防治,胡盛寿院士提到未来不仅要进行流行病调查,在基层进行干预,还需寻找针对中国人的药物靶点。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成为心衰高危因素“心衰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它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或者心脏之外的原因累积到心脏,使心脏收缩或者舒张的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心脏泵出的血液不能满足身体其他器官供求时,引起患者出现诸如呼吸困难、下肢水肿、肝脏肿大等一系列症状。”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张健教授说,导致心衰最主要的原因包括三大主要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近年来,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数以亿计的患者都是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因此,针对这些疾病进行及时治疗,包括对血压、血糖的早期积极控制,肯定会降低心衰的发病率。 张健教授指出,心衰早期的症状往往不显著,更多的患者首先感觉到疲乏、气短;有的患者本来睡眠很好,但近期感觉睡觉时老是憋气;有的患者躺下时会突然出现干咳并感到嗓子痒,坐起来一会儿咳嗽就减轻了。这些不经意的感觉往往是患者最早发现心衰的一些表现。对于本身患有高血压、瓣膜疾病、心肌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如果出现类似上述简单症状时,就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要等到出现非常典型的心衰症状,比如半夜里坐起来咳嗽、咯白痰、咯血的时候再去医院,那样为时晚矣。 心衰诊疗挑战仍在,防控任重道远心衰的诊治不仅包括治疗,还包括预防。对于心脏结构已有病理性改变、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衰危险因素但仍未进展到心衰阶段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原发病,延缓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已进展到心衰阶段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推广和拓展心衰的标准化的药物治疗。此外,对不同阶段病情的患者还应对其加强生活管理,降低患者再住院率及死亡率。 张健教授指出,心衰专委会在2016 年主要做了如下三个工作:首先,专委会利用心力衰竭网这一平台对心衰的诊治的方法、理念及进展进行介绍;其次,进一步拓展心力衰竭国际学院功能,加强对基层医生进行面对面培训;最后,利用心衰规范化诊治中心深入基层医院,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这在心衰的普及教育方面起到了好的推动作用。展望2017 年,专委会将继续推动心衰大型平台的建设,推动心衰诊疗评价体系建设,推动心衰规范化诊疗示范中心的建设,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普及公众对心衰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