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唐诗三百首》002:张九龄《感遇》(二)

 sfq1 2017-03-16

精读《唐诗三百首》002:张九龄《感遇》(二)

文 | 谢小楼

今天读《唐诗三百首》第二首,还是一首张九龄的《感遇》,此诗为张《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七首。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通释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江南,长江以南。长江以南长有丹橘,这丹橘在历经寒冬之时依然碧绿苍翠。

岂伊地气暖。所谓诗无达诂,我读八本《唐诗三百首》,有将“伊”解释为助词的,也有将“伊”解释为代词的,通观全诗,我以为“伊”解释为代词较为贴切。伊,那里,代指江南。哪里是因为江南那里的地气暖和呀。

自有岁寒心。岁寒,《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古人作诗为文,为求简练,常用句中的几个字代替一个名句的句意,此处“岁寒”就代替了《论语》里的那一句话,指江南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自己也有像松柏那样不怕严寒的心志。这种用几个字代替一句话的用词方法,在今天的网络用语中也大行其道,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可以,古诗文中,可以是两个词,可是可以,以是用来。荐,进献。嘉客,上宾,贵宾。这丹橘可以用来进献给贵宾,可惜阻隔重重。重,阻隔之多,深言阻隔之大。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这句诗,我们能大概能感知它是什么意思,在我读的八家注本里,也只做了一下意译,万物的境遇都是命运使然,天道命运的循环往复之理难以追寻。可是我读来,却是知其然,只好自己分析一下。

遇是境遇,运命是命运,这都好理解,只是这样翻译出来应该是:人的命运都是境遇使然,这显然不是这句诗的意思。好在,我在王锳先生的《古典诗词的特殊句法举隅》一书中找到了答案,这一句诗是古诗词句法语序的错综中的主宾换位,也就是说,这一句诗的主语和宾语换了位置,正确的语序应该是“遇唯所运命”,可是五言诗的停顿都是“二三”或者“二二一”,而“遇唯所运命”的停顿则是“一二二”,不合乎五言诗的停顿规则,咱们读起来都觉得挺别扭。所以,诗人将这句诗的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互换了。了解了这句诗的语序,这句诗理解起来也就不难了。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徒言,有注为徒然,有注为只说,我认为只说较确。树,栽种。此木,指丹橘。阴,树阴。《韩诗外传》记赵子简语:“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人们都只说种桃李可以得树荫乘凉,丹橘难道就没有树荫吗?

赏析

屈原有《橘颂》,借歌橘“独立不迁”而抒发自己的志向,这也是后人借橘言志的滥觞。张九龄被贬到的地方,正好是当初屈子行呤的故楚之地,处地相同,境遇相似,张九龄免不了要学屈子借橘吟咏一番。

诗人张九龄,被贬荆州,但开篇却云江南,江南有丹橘,为什么不是荆州有丹橘。因为,朝廷在北方,云江南有一种地域性的对比。江南二字,读起来自有一种偏远的感觉,为后面的阻重深伏笔。

在偏远的江南生长着一种植物丹橘,在严冬的时候,万物凋敝,可是丹橘依然碧绿苍翠。一个“犹”字,既表明了丹橘不怕严寒的品性,也表明了诗人对丹橘的认可。

可是,别人说了,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江南气候较为温和,是自然规律使然。诗人为丹橘辩解,说丹橘经冬犹绿,不是气候原因,而是因为它有一颗跟松柏一样不惧严寒的心。张九龄的这个解释看起来不是很充分,不过不要在意这些细节,诗人为了排解自己的满腹牢骚,往往不会在意什么自然规律的。

诗人将丹橘的品格树立起来,接下来,诗意一转,可以荐嘉客,奈何阴重深。这一句承上启下,将诗从赞扬丹橘的品格转到对人生命运的拷问上来。

丹橘有美好的品格,是可以用来进献给贵宾的,可是,山高水远,险阻重重。丹橘生长在偏远的江南,注定了难以成为北方贵宾们的盘中珍馐。个人的穷达,世运的治乱,往往隐藏在那不可寻觅的天道循环之中,我们常说,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不过是成功者炫耀自己的功绩罢了,岂不知他成功的背后有多少外界的因素相辅相成。而世上大多数人,也许费尽心力,终究难以有所成就。

丹橘虽有美好的品质,也有美味的果实,但是它生长在江南,在保鲜技术不好的时代,它注定难以跨越千山万水,成为北方贵宾的盘中珍馐。而世人都只道种桃李夏可以得其荫秋可以得其实,难道丹橘就没有树荫吗?难道丹橘就没有美味的果实吗?

诗中,用了两个岂字,岂伊地气暖,反诘世人对丹橘的误解;此木岂无阴,叩问世人对丹橘的淡漠。

张九龄的《感遇》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清新简练,语气蕴藉平和。在此诗中,诗人虽有不平之心,却无激愤之语,诗人内在情绪的波涛汹涌,则需要我们品味每一个字背后蕴含的人生况味。诗中,“犹”“自”两字为丹橘的傲寒品格立骨,丹橘是有自己的品性的,是有自己内在追求的,这也是诗人的夫子自道。而“奈何”二字,则饱含了诗人对自己有良好品性却被世人误解,有济世良才却为谗讥所远的不平。诗中还用了两个岂字,岂伊地气暖,反诘世人对丹橘的误解;此木岂无阴,叩问世人对丹橘的淡漠。在这些并不激烈的语词背后,尽是诗对人生命运的不平之意。

感发

我常说,人生的价值来自于认可,而认可分为自我认可与他人认可。人作为社会动物,自然有欲获得他人认可的需求,然后,一个人的心志越高,品性越好,越有理想有追求,往往越难得到别人的认可。

诗中的丹橘,虽然岁寒之心,别人却说是因为它所生之地地气暖和。世事大抵如此,如果一个人品性高洁,常人往往要揣度一番,这人是不是在沽名钓誉啊,是不是别有所图啊,是不是背后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啊。

常人也只知道桃李的好处,而不知道丹橘的好处。大众的价值观往往停留在显而易见浅层次,拿读书来说,如果你拿着一本《马云教你创业》正在研读,大多数人会说你有上进心的人,但如果你拿着的是一本《道德形而上学》,大多数人会给你两个字——装逼。

世道人心就是这样的,人们对于易于理解的,可以常理度之的人,认可度就越高,这就是为什么鸡汤文风行于世的原因。而对于那些有自己内在追求的人,大抵视为怪胎,故自古得一自己而无憾,子期死而伯牙不弹。

那么,一颗高洁而有自己内在追求的心灵于世不遇又当如何,那就回归自己的内心,寻求自我的认可,回到张九龄的上一首《感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读古人诗词文章的好处就是,他们对人生的各种境遇都有所感悟,读之可为我们人生的慰藉。

(完)

关注微信公众号:倚剑听雨楼,一起精读《唐诗三百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