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九龄为丹橘鸣不平,写下一首诗,通篇大白话,却入选唐诗三百首

 昵称535749 2021-12-18

2021-11-29 11:21 

华人号:中国文化

在众多的唐诗选本中,《唐诗三百首》无论从传播力还是影响力方面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

翻开《唐诗三百首》的目录,我们会看到排第一的是张九龄的《感遇二首》。

其中的第一首,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结尾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千古传诵,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

记得诗词大会上有位选手在飞花令环节中落败后,就以这句诗作为离场感言,得到了点评嘉宾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之前的文章就曾讲过这首诗,我们今天来讲讲另一首,同样是《唐诗三百首》开卷之作,却常被世人忽略。

《感遇十二首·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张九龄是开元盛世最后一位名相,在盛唐那个诗才辈出的年代,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不算突出,但在当时的文人中却有着极高的声望。

比如王维,因“伶人舞黄狮子”事件被贬济州,多次写信给张九龄,希望得到援引。

后来在他的帮助下,重返朝堂,官拜右拾遗。

还有和王维齐名的孟浩然,也曾给张九龄写过干谒诗,就是那首千古名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可见当时的读书人对他还是很信赖的。

可惜的是唐玄宗后期宠幸奸佞,张九龄也因此被排挤出京,贬为荆州长史。

根据史书记载,他在荆州期间,“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感遇十二首》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的。

而这首《感遇十二首·其七》是典型的托物言志,借“丹橘的命运”,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哀而不伤,怨而不悱,历来为后世所推崇。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诗人开门见山,落笔便写丹橘。

前一句强调了地点,“橘柚在南国,鸿雁遗秋音”,南方一带的丹橘自古便是出了名的,晚唐诗人杜荀鹤在《送友游吴越》也曾言“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橘园,荷塘,几乎囊括了江南的水陆风光。

而且张九龄是曲江人,也就是今天的广东韶关,妥妥的南方人。

橘树是南方的特色,诗人也生于南方,托物言志之意不言而喻。

而后一句则通过节令,突出了丹橘生命力之旺盛,一个“犹”字看似普普通通,却将诗人的赞颂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难道是因为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吗?不是的,因为丹橘本身便和松柏一样,有着抵御风寒的顽强精神。

诗人这里并不是平铺直叙地描写,而是采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多了一层曲折,丰富了整首诗的意境。

丹橘经冬不凋谢,犹如松柏,本就值得赞颂,更何况它还“可以荐嘉客”。

可是一句“奈何阻重深”,便写尽了丹橘那种为山水所阻隔的无奈之情。

而丹橘的无奈又何尝不是诗人的无奈呢?

丹橘这样的佳果本应该荐之于宾客,受世人称赞,却因为山高路远,终究无法实现“荐嘉客”的愿望。

而诗人满腹才华,却无法施展,报国无门,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

正因如此,他才会发出“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的感慨,人生之命运,正如天地运转,周而复始,难以探究。

诗人这里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有遭受命运折磨的无奈,有伤感,也有看透命运的洒脱,旷达,婉转深沉,引人共鸣。

最后结句笔锋一转,“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世人偏爱桃李,难道橘树就不能遮阴,毫无用处吗?

诗人以反诘的语气,结束全诗,表面是为橘树抱不平,实际也是在感慨自己的遭遇。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这里的桃李除了和橘树相对比外,还有门人弟子之意。

前面我们讲过张九龄曾引荐过很多人才,但是在他出事时,却无人相帮,世态炎凉,又增添了一层伤感。

这首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屈原的那篇被誉为“千古咏物之祖”的《橘颂》。

张九龄谪居之所荆州便是当年楚国的郢都,而《橘颂》是屈原被流放,即将离开郢都时所写。

遭遇相似,又处在同一片土地上,自然很容易引起情感共鸣。

张九龄这首诗也许比不上《橘颂》铿锵有力,但从整首诗来看,语言宛如大白话,感情却是跌宕起伏,令人玩味不尽。

杜甫曾评价他的诗歌“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从这首诗中便可窥一二。

不知你们认为张九龄这首诗写得如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