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王朝的悲剧在于空有“骨气” | 疏敏钩沉

 昵称413468 2017-03-17

【疏敏钩沉】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明朝的一项国策:“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在中国古代史上虽然出了很多昏君,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此朝此代“气节”感很强。如果问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史上哪个王朝最有骨气,那就是明朝了。

明朝有一项国策: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是推翻了元朝蒙古族的统治建立起来的王朝,它吸收了之前宋朝的教训,整个对外政策是非常坚决、果敢而没有任何妥协余地的。所以从明成祖朱棣开始,把首都迁到了北京,至少有一条原因,明朝跟蒙古族是以长城为界的,明朝把首都就放在了边境线上,意味着我皇帝就在这边境杵着,绝对不会对外割让一寸领土,在主权问题上绝对不后退。所以在明朝历史上可能有丢失城池被敌人掠走的,但是绝对找不到一个例子是明朝的君主签订过某项条约,曾把一片土地割让出去。在汉朝唐朝宋朝史上,能找到割让土地的例子,比如说汉朝、唐朝都有过和亲史,宋朝就更多了,还签过很多卖国条约,比如澶渊之盟等都是割地赔款,乃至于到了后来清王朝签订的卖国条约就更多了。但是在明朝历史上,你却找不到一例这样的事情,彰显了明朝整个国家很有骨气。

哪怕到了明末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他虽治国不算靠谱,但他坚持到亡国之前也没有出逃,在故宫后面的万岁山,也就是如今的景山,吊死在一棵歪脖子树上,身着一身蓝色的龙,以发扑面,表示死后无颜见列祖列宗。崇祯皇帝死前胸口还揣了一封信,是写给李自成的: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彰显了一个有骨气的君主不愿被俘的刚烈之心。从气节方面比较宋徽宗宋钦宗要强多了。宁可自杀,为国殉葬。但我想讲的是这种“骨气”有时候会演变成一种执拗或变态行为。

明朝末年西北有女真族人,就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那帮人虎视眈眈,国内有李自成张献忠一批造反的农民,全国大乱。作为明朝君主应该做的是先集中力量消灭一方力量,而不能几个拳头全面出击。用咱们党的初期作战方针,先建立统一战线嘛。完全可以跟蒙古人、女真族谈判,甚至可以动用割地赔款措施,毕竟明王朝体量大,应该先把国内农民起义剿灭之后,再集中力量来对付一方,这是一种策略。列宁当年有句名言: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我们必须把拳头往后缩,目的是为了将来更有力地打击敌人。但是这个策略在明朝就行不通,因为在当时的明朝哪怕崇祯皇帝明白这个道理,也行不通。

大多数打击极少数需要事先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做充分的准备。比如需要先忍辱负重,签订一些所谓的“卖国条约”。这在人类史上是有惯例的,比如当年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初,签订过看上去非常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合约”,后来德国战败之后,苏联人立马反手给德国人施以重拳。此类策略是可行的。但是明崇祯皇帝却不能用,因为明朝从建国就已经定性了,船大很难掉头,这不是一个皇帝能决策的。否则会面临极大的朝堂危机,有气节的臣子们都不会允许他这么做。崇祯皇帝被绑架在官僚系统的战车上,轰隆轰隆地跟各方势力周旋打仗,最终的结果是哪一方都打不过,泱泱大明王朝就这么完蛋了。

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个企业的政策如果连一个基本的弹性都没有,不是从政策本身去论是非,而是从道德的制高点去给一个政策扣帽子、打棍子,不断质疑,那这样的企业早晚会覆灭,因为它已经非常僵化,恰似一个纸老虎。往往大企业都会犯这种毛病,它的政策缺乏灵活性缺乏敏感度,不能够与时俱进。在一些细微问题上流程会非常繁琐,这是很多大企业的通病。互联网时代一个新兴企业逐渐膨胀的过程中,逐渐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去防范自身出现类似明朝那样的悲剧,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骨气”,但最终却是亡国灭种。

《疏敏钩沉》

第一财经广播推出的创新栏目,本栏目根据历史故事、典故或古典文学经典人物片段等来剖析现今经济生活和现代企业管理中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以史鉴今。(更多第一财经广播的音频产品,您可在阿基米德中收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