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叶式史 于 2016-4-16 14:26 编辑 当今,无论是学习太极拳的,还是传授、教打太极拳的,都有一个正统、规范的教学模式:用祖传的太极拳论作为理论依据,背得滚瓜烂熟、头头是道;以“十大要领”作为传授的根本方法,来传授太极拳的理念;拿太极拳套路拳作为版本,依样画葫芦地进行太极拳动作的演练。 结果几十年下来,浑身上下铁板一块,连最起码的太极拳棚劲都不知道,除了蛮力,就是犟劲。根本不懂什么才是太极拳的“松”与整体劲。甚至冒足了劲,拼命地震脚、冲拳,还洋洋得意地认为这就是太极拳的发劲和寸劲。 相当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口口声声讲的是太极拳的拳理,念念有词的是太极功夫、太极论述。到头来,打的太极拳僵硬无韵;推手如同顶牛;连最起码的传统太极拳的技击方法都一窍不通。真可惜了几十年的煞费苦心和财力、精力的投入了。 导致如此结果的根本原因: 一、传统太极拳拳论没有真实、一目了然地阐述清杨露禅开创的传统太极拳的真谛和精髓: 1、祖传的太极拳论,不是杨露禅亲自撰写的,而是有传统太极拳传承中的、佼佼者的、文人墨客们,根据自身对传统太极拳的领悟和演练的切身体会、编制而成的。 2、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文人墨客的秉性;文字狱的局限;政治的需求;文言文的一字多义、谐音的层层清规戒律;著作者自身的夸张与自我素养;更多的是偏重于意念的传承,而唾弃了杨露禅毕生寻求无敌天下的技击和一往无前气概的武魂,融入了老子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和为贵”的、阴阳理念。 3、时至今日,拳论已经背离了杨露禅创导传统太极拳是“拳打天下、威振四海”的宗旨,而演变成文人墨客的、阴阳太极之道。 4、当下,传统太极拳的拳论,掌控在太极大师们的手中,传统太极拳的技击和华夏民族的大无畏的武魂,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洋洋万言的太极论述,以及所谓的“太极功夫”。 二、传统太极拳源远流长的“太极拳十大要领”,不是心法、功法,而是杨露禅毕生修炼中国传统武术,并且开创传统太极拳的切身体验和演练而成的功夫的结晶: 1、“太极拳十大要领”仅仅是轻描淡写地描述了在打传统太极拳时,必须做到的功夫的表象,根本没有、丝毫涉及到传统太极拳最最核心的精华。它不是训练传统太极拳的方法,也不是某些人讲的是技巧、方法。 2、只有真正领悟到传统太极拳的真谛和精髓,才能得心应手、潇洒自如地展现 “太极拳十大要领”的种种形态和表象。 3、试图用“太极拳十大要领”来指导、教学传统太极拳,只能是文字游戏、纸上谈兵、自欺欺人的忽弄人而已,是实实足足的误导和误人子弟。 4、“太极拳十大要领”的真正精髓,就是传统太极拳时时处处讲究的“松”和一动无有不动的、绵绵流长的整体劲。倘若做不到这两点,那么,就根本无法理解“太极拳十大要领”,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传统太极拳的高手和太极拳的明师。 三、用太极拳套路拳来训练、教学传统太极拳,必将一事无成,庸人之道,到头来一事无成。 1、传统太极拳原本是单操的、模仿动物、生态、自然形态,动作简单实用,毫无任何的观赏价值。 2、传统太极拳每一个动作都是你死我活的、搏击、撕杀的绝招,瞬间秒杀,而致对方于死地。绝对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多余花招。 3、便于教学和传授传统太极拳,传统太极拳的创导者,将单练动作根据实战的需要,因势利导地串连、组合成一系列连贯的太极拳动作,形成绵绵不断、一气呵成的传统太极拳套路。 4、如今盛行的种种太极拳套路拳,都是解放后,有国家体委统一编制而成的。抽取了技击和拼杀的内涵,形如拳操的太极拳套路拳,便于推广与普及。而今,已从普及型向比赛型和表演型,以致商业化、产业化方向演变。 5、当前的太极拳套路拳只要求动作规范、统一、标准,柔、飘、璇,充分显现表演性、竞技性和观赏性为目的。 6、如此的太极拳,根本无法真正体现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怎么可能练就一身真正的传统太极拳功夫。 四、名副其实的演绎 “太极拳十大要领”的示范: 例、“含胸拔背”:顾名思义胸要含,背才能拔。 (一)、要做到胸要含,不是简单的胸内收就可以了: 1、首先,肩要塌,锁骨能够拉开,整个肩关节连同肌腱、韧带,统统可以随心所欲地舒展、收缩;导致整个肩关节全方位旋动自如。通俗地讲就是真正做到斥骨松筋的“松肩”。 2、在松塌肩关节的同时,节节贯通地压缩、牵动两肋根根肋骨,似如手风琴的风箱收放自如地舒展、压缩,进而引发体内所有软组织同步舒展、压缩。使得整个胸腔松柔、绵收、轻灵自在。 3、与此同时,敛臀、收腹;塌腰、落胯,使得人体从肩部到腹部(人体的整个躯干)整体可以一泻(松)到底,体内气息可以绵绵不断地松沉到脚底。 4、此时此刻,人体的胸部才能如愿以偿地做到含胸。 (二)、只有在完成了含胸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做到拔背: 1、当体内气息从肩部到腹部,以致直达脚底,整体一气呵成、松沉到脚底。人体必定是准确无疑地做到了“尾闾中正”。 2、这个时候,人体徐徐处于含胸、松沉。人体正面的体内压强缓缓加大。 3、由于人体是一个全封闭的生理皮囊,根据力学能量守恒定律,人体内、气息形成的压强——内力,一定会从脚底向人体背部方向自下而上地延伸。(强压力向低压力方向流动的力学原理) 4、此时此刻,只要稍稍用意念向上引领——“虚灵(顶劲)”,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人体的气息——内力,有脚底引向人体整个后背。(这就是人体的整体张力——内劲——实实在在的太极拳的棚劲) 5、这个时候,人体的整个背部充实而拔地鞠起,舒畅而挺拔。 (三)、看似简单的含胸拔背的功夫,其实却包含了“太极拳十大要领”一系列的真功夫,才能完美无缺地达到“含胸拔背”的真正硕果: 1、“太极拳十大要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只有真正做到松沉,才能天衣无缝地达到“太极拳十大要领”的最高境界。 3、“太极拳十大要领”充分体现了传统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的真谛和节节贯通、缓缓推进、绵绵不断的松柔、轻灵的精髓。 4、要练就“太极拳十大要领”的真功夫,必须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修炼传统太极拳的一系列基本功,真正领悟到其中的内涵,才能实实在在地修炼到货真价实的传统太极拳的真功夫——“太极拳十大要领” 5、试图通过太极拳套路拳来领略、感悟、学到、以致掌握“太极拳十大要领”的真功夫,只能是天方夜谭的、竹篮子打水,其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仅仅是玩玩太极拳操而已。 五、“太极拳十大要领”的任何一个要领,都是包含着无数个错综复杂的、人体内在的松沉、屈伸、开合;一动无有不动的、绵绵不断的整体运行、组合、凝聚而成的: (一)、绝非是单凭【 “头若提线,脚若生根”;立身中正,腹内松净;顶头悬。】口头标语式的文字可以演绎的: 1、人体的内在气息、川流不息,前后、上下、左右,何处不在,何时不动。只有掌握了自身气息的运行,才能“头若提线”。 2、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任何一个细微的地方,都可以同时完成气息的逆向运行、同向运行、错综复杂的交叉运行。只有具备了随心所欲地掌控自身气息运行的功夫,才能真正做到“立身中正”;“脚若生根”。 3、要做到“腹内松净;顶头悬”,的话,只要能够自然而然地完成“含胸拔背”。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二)、单单讲:“静极思动,调身、调息、调心”,就是传统太极拳一辈子的修炼过程: 1、只有通过“调息”——自然而然地调节人体自身的呼吸,随心所欲地掌控自身的气息,才算是开始传统太极拳所要求的“调息”。 2、渐渐地挥洒自如地掌握了“调息”,然后才能进入到“调身”的阶段。慢慢地学会、掌握、熟练太极拳的每个动作,而反反复复、深思熟虑地调整、纠正、最后熟能生巧地掌握、运用好每一个动作,方才完成“调身”的工作。 3、只有当“调息”、“调身”运用自如了,方能慢慢地进入到“调心”的阶段,而“调心”才真正是步入传统太极拳门槛的第一步。 4、当人体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到“调心”的净、静的境界,才会出现、形成“静极思动”的太极拳绝佳状态。 5、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忘我的神态,那么,传统太极拳的意动、气动、形即动的最高水准,就得来全不费工夫了! 6、到那时,才真正称得上是名副其实地做到了“静极思动,调息、调身、调心”的绝佳境界。 也只有到那个时候,“太极拳十大要领”顷刻间就会本能地、活灵活现地展现不已。这才是传统太极拳的真谛、精髓所在! 史老师.2016.4.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