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贤而少欲(三)

 为什么73 2017-03-17



有次在群里,看一群中医讨论中医医案,讨论到最后还剩下两人争执不下。顿时,其中一个人说:“这个病以我30年的行医经验,就该这样治,你那个方法不行!“


另外一位当即就火了,到:”哼哼,你才30年的行医经验,我都有50年的行医经验,吃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你那个方法不行。“


在现实中,我们讨论医案时是否带有这种对错、或利弊、或沉默观念?


那应该如何去扭转这种观念,从而变成为我所用?


即志闲而少欲。



在庄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村,村里有好几家人。其中有一家人对隔壁家的小孩很不喜欢、有天他家的斧头丢了,于是看那个小孩,一言一行都像小偷。几天后,斧头找到了,再看那小孩,一言一行都不像小偷。


如同部分人学中医,越学越觉得自己病的不轻,不停的吃药,最后终于病了。


如同擅长滋阴的医生,看谁大多觉得都需要滋阴


如同擅长扶阳的医生,看谁大多觉得都需要扶阳

这种情况就是志不闲,如应当如何向志闲转化?



在看书、看人、读书时,多数人都会有一个前提预设,即把自我代入进去。然后用自我的经历、经验去评判,但是人一生的际遇谁又说得清?


如同你发一个医案到论坛上,至少会出现三种结果:


1、你辩证有问题,明明是肝肾两虚,你怎么辩证成脾肾两虚。


2、你用药不太对,为啥不加某某,而加某某


3、先看看,等疗效出来


因此通俗来说,志闲的意思即学会不带具有是非对错性的评论,而是透过是非对错,看到更加深邃的本质,即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