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用型阅读路线可以这样走

 参之王 2017-03-17



阅读一个很重要目的是获取知识,那么怎样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呢?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出一个模型,起名应用型阅读路线”,欢迎大家拍砖。

 

应用型阅读路线模型根据阅读过程,分为五个环节:识别、情境迁移、理解转化、存储记忆和提取应用。(点击看大图)


一、识别。

识别是阅读的基础,要识别知识三个方面内容:

1、识别知识的表现形式。要知道知识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知道哪些文字是有用的知识,有些作者已经明确单列出来,有的需要自行归纳总结。因为已有的知识储备不同,一本书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要能够识别哪些是我们已掌握的知识,哪些是新知识。作者认为的知识,我们可能已经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这样的知识,对我们来说就不必再花费时间精力。

 

2、识别知识的来源情境。最初的知识来源于实践,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一般来说,作者对于想重点介绍的知识,都会给出其来源或应用的情境。在书中,作者或将知识溶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或列举一个具体的应用情境,这是对知识的来源的说明,更是对知识应用的示范,我们要能够识别出其情境。

 

3、识别知识的可靠性。只有可靠的知识才有价值,才能用来指导实践。根据知识的来源情境,判断知识的产生是否具有可靠的理论基础,或者根据实践的总结归纳是否合理。对于新知识,要用怀疑的眼光,先怀疑再接受。

 

二、情境迁移。

 

对于新知识,我们可以根据其来源情境,进行合理的情境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情境迁移包括同类情境迁移和异类情境迁移。

 

同类情境迁移是指将知识迁移到与其来源情境相同类型的情境之中。比如,沟通艺术的书中介绍一个与上司沟通的技巧,其场景是办公室中,如何向上司汇报工作。同类情境迁移就可以回顾自己曾经与上司沟通一次经历,回忆自己是如何处理的,效果如何,如果应用书中的知识,那次沟通会怎样进行,产生的效果会怎么样。这种对过去经历回顾类的迁移,能够让自己更好的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应用新知识,是对新知识的确认。

 

同类情境迁移还涉及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情境的设想,根据源情境和过去经历的情境,设想知识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境之中的应用。能设想到的未来情境越多,知识得到应用的机会将越多。

 

异类情境迁移是将知识迁移到与其来源相比另外的领域中去,俗称跨界应用。这也是知识应用的创新。跨界的范围大小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经历和想象力。有时候因为大脑中有一个正在苦苦思考的问题,始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在识别出新知识的瞬间,触发了解决问题的灵感,将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之中,解决了难题,从而扩大了知识的效用。

 

同样也可以对知识未来的跨界应用进行想象,但因为没有先例,更难找到方向。这种跨界应用需要更多次的尝试,虽然大多数时候未必能找到合适的应用,但一旦找到,必将产生远超预期的效果。


、理解转化。

 

经过对知识的情境迁移,想象在不同情境之中对知识的应用,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但还需要对知识进一步转化,即用自己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复述。只有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将知识再现,才算是真正的理解。再现可以是语言形式,也可以是图片形式等等,转化之后的知识将以新的表现形式存储于大脑当中。


、存储记忆。

 

大脑对转化之后的知识进行存储和记忆。记忆又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工作记忆是“缓存”,存储时间短;长期记忆是“硬盘”,记忆时间长。对于有用的知识,我们都希望将其转化为长期记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对抗记忆衰减的过程,安排间隔合理的多次复习是实现长期记忆的必经之路。

 

除此之外,输出是最好的储存,实践应用是最好的记忆,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调动多感官参与,增加记忆的维度,有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这也是为什么对自己做过的事很难忘记。情境迁移的过程因为是对知识应用过程的模拟,直接对情境进行存储,对记忆也很有帮助。

 

、提取应用。


存储记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大脑思考的过程是对已经存储的知识进行提取再组合的过程。知识的应用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下,大脑对情境判断之后,调出存储的知识进行比较,选择合适的知识,放到当前的情境里应用,从而实现了知识增值的目的。

 

知识来源于真实情境,经过识别出来以后,在虚拟情境中想象模拟测试,再经过存储记忆,当真实情境需要时经过提取,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应用。




耕田的蜗牛来自某非著名211高校,

一名普通的青年管理人员

用自己的笔,

努力地耕自己的田,

让生活变得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