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万里与龙泉窑----钱汉东

 历史探奇 2017-03-17
    钱汉东
    新年伊始,我随东方电视台《寻访中华名窑》纪录片摄制组,相隔四年后重访浙南龙泉窑。在曲折颠簸的山道上,望着车窗外起伏的峰峦,想起了中国田野考古先驱、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我考察古窑遗址,就是在他的精神感召下进行的。
    陈万里,今人可能对他有点陌生了。陪同我们的龙泉市文联主席
叶放,他的祖父当年曾为陈万里做向导,并住他家,陈万里在书中多次提到其祖父。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交通条件十分恶劣,陈万里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八上龙泉,七下绍兴”,发现了青瓷。《龙泉县志》记载:“1928年5月,陈万里首次作龙泉窑考古调查。”在明代的文献中,龙泉就一直被称为哥窑的产地,神秘的哥窑瓷器会不会就隐藏在这里呢?出于探秘的
向往,年轻学者陈万里开始了在龙泉的艰苦搜寻。虽非考古科班出身,但众多的学养和超乎常人的悟性,使他成为我国自觉运用科学方法从事陶瓷考古的开山之人。
    哥窑瓷片,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厚釉薄胎,如同夹心饼干。类似哥窑的黑胎开片碎片不时在当地出土,当年陈万里也找到过,我这次也在当地觅得一片。但它是否就是哥窑呢?最早记载哥窑的是明嘉靖年间上海人陆深,他在《春风堂随笔》中云∶“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
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大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大窑村里有窑神庙,烧窑人奉章家兄弟为窑神,开窑必拜祭。
    陈万里治学,用孔子的话是:行有余力,则以为文。他的文章,也多是“行有余”而为之,重实证而少自矜,绝无明清以来偷懒文人陈陈相因的毛病。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这位故宫研究员又抖擞精神,遍访南北,特别是中原地区古窑址,成为“读万卷书,行
万里路”的典范。当年陈万里徒步到大窑考察,一住就是一个月。走进陈万里居住过的老宅,木板楼梯发出吱吱的声响。二楼南厢房内,窗户很小,虽是中午时分,光线仍很暗。陈万里在小窗下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察报告《瓷器与浙江》,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叶放的祖父告诉他,陈万里居住的这套老宅在山村算是不错了,当时玻璃还是稀有珍贵物品,老屋窗户上的玻璃以及一楼窗上的铁栅栏都是陈万里从杭州带过来的。在楼梯上,我上上下下走了好几遍,心中泛起无限惆怅。在这个记录中的哥窑产地,陈万里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他没能寻找到文献记载的实证,故悬案依旧。
    陈万里早年学医,爱好广泛,昆曲、美术、摄影、瓷器收藏等皆有成就。解放后他主动将55件青釉陶瓷捐献给故宫博物院。这批陶瓷是汉晋至唐宋的,其中的精品青釉陶楼,是汉代永康二年墓中文物;黄釉大陶盘和陶壶,是不多见的汉晋六朝时期的精品。
张中行年轻时常出入古董市场,逛琉璃厂常会碰到陈万里,“那时他就有名气,常给喜欢古瓷的人‘掌眼’。”
    陈万里是我国陶瓷考古界走出书斋、走向田野的第一人。在他的身体力行下,我国的陶瓷考古由“学问”向科学转变。今年是陈万里诞辰105周年,为此我向同行的朋友建议在龙泉大窑村为陈万里铸铜像,建纪念室,以表彰他为中国田野考古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一建议得到大家响应。回沪后,我即电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
朱伯谦先生,他说此举功德无量,他举双手赞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