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洛阳人,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帅哥诗人,终生未仕,寄情山水,书画和诗均有名。他存诗不多,但有好几首小诗均写得十分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月夜》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小诗写的是初春月夜黎明前的情景。夜深人静,月光斜照着半边庭院;北斗星和南斗星横斜着,天将亮了。低微唧唧的虫鸣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春意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整首诗犹如一支小夜曲,让人听得似痴如醉;又似一幅水彩画,让人沉浸于画意之中不能自拔。可谓有声有色,恬静雅淡,读后令人过目不忘,久久回味。
诗的前两句主写环境的幽静,“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描绘月夜的静谧,写得比较成功,但它所显示的还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如果仅仅止步于此,诗的意境、手法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这首小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窗外隐隐传来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这小夜曲一样美妙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一般写“春归”题材,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在这里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了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了春天的暖意,成功谱写了一支独特的回春小夜曲,构思非常之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人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和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令人赞叹。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后世享有盛誉的名句,但我们不得不说,东坡的这点诗意体验,刘方平早在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成功地表现过了。唐诗艺术成就之高妙和无法超越,于此也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