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强盛过的民族不会甘于沉沦。阿拉伯民族曾在公元7世纪到9世纪时期(中国隋唐时期)达到文化繁荣的顶峰,随着伊斯兰教的创建和阿拉伯帝国的统一,阿拉伯人的势力范围一度横跨亚欧非三洲,全球的贸易都操纵在阿拉伯商人手中。 阿巴斯王朝在巴格达设立的文化机构“智慧宫”曾经聚集大批资深学者,开创了轰轰烈烈的“百年翻译运动”,波斯、希腊、印度、罗马乃至中国的大量文献被翻译为阿拉伯文,阿拉伯民族迎来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阿拉伯人随之成为最受欢迎的先进文明的传播者和传承者,阿拉伯半岛也成为世界科学文化的中心。 然而,后来发源于西欧的十字军东征造成了阿拉伯文明的衰弱;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最终灭了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民族从此一蹶不振。 ![]() 7世纪的阿拉伯 二战后复兴运动 对于有着历史自豪感的阿拉伯人来说,西方近现代的殖民,冷战后美国对中东颐指气使的主导,都是他们深刻的伤痛。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复兴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二战结束以来,这样的努力和尝试曾经有过两次。 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埃及纳赛尔革命为代表的民族民主革命,以推翻由西方扶植和委任的封建政府为主要方式,一时间“打得皇冠落满地”。在这期间,纳赛尔曾寻求统一和 复兴阿拉伯之路。埃及曾先后与叙利亚和利比亚合并,而开罗一度被誉为“中东的首都”。但这次努力最终随着纳赛尔的去世和此后诸多中东领袖接班人之间的争权而告失败。 第二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极一时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受到贾迈勒丁·阿富汗尼的原教旨主义理论影响,一批阿拉伯政治家开始号召“从宗教中找出路”,来实现民族复兴。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是这一轮民族复兴尝试达到的高点,所谓“阿拉伯人伊斯兰复兴运动之花的果实结在了波斯人的伊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绍先认为,后来出现的“基地现象”、“拉登现象”都是这一波阿拉伯民族复兴浪潮最终走向异常极端的产物。 眼下所谓“阿拉伯之春”运动应被视为二战后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复兴的第三次浪潮。与前两次尝试都是由社会精英阶层发起并组织不同,这次探求民族复兴的尝试是由草根民众自觉发起的,因此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不可阻挡的特质。另外,这次尝试并不偏激,与很多预测不同,在此次变局中几乎看不到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影子,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也明显降低了“姿态”,以迎合这次以非宗教性色彩为主流的运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