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述◎范仲淹后裔与普洱茶

 雪峰读书 2017-03-1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还记得这个连小学生也会背诵的古代名句吗?没错,正如您所知道的,其作者范仲淹,便是那个赫赫有名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这一流芳千古的名言就出自他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


  不过,大文豪范仲淹与茶乃至普洱茶果真有关系吗?以前,孤陋寡闻的我不了解也不相信,现在通过考证,我不得不信。


范仲淹像


  且听我慢慢道来。


  说起茶,这在咱华夏大地可谓源远流长。“茶”字最早出于我国古代辞书之祖《尔雅》中第十四篇中的“释木”:“槚,苦荼(即现在的“茶”字)也”。被后人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虽然关于茶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其实很早就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圣陆羽雕像


  据专家研究,在范仲淹生活的宋朝,继承了唐人好茶的传统,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人人爱茶,饮茶之风盛行于大江南北。大宋朝另一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其所著《临川集》中这样写到:“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当时流行点茶法,即用小勺把茶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开水,边冲边搅,这样一番快速搅拌,让茶叶末跟滚开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它对茶的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极为讲究。传说那个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情思而闻名后世的女词人李清照也是一名茶艺高手,擅长“活火分茶”。


宋朝斗茶图(资料图片)


  不仅如此,宋人的嗜茶风尚还传至国外。日本许多学者认为该国的茶道起源于中华“茶宴”,而日本18世纪的“百科全书”《类聚名物考》则载有:“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从而确认其茶道效法中国,实由宋朝传入。


  话说回来,身为大宋高官、且擅长舞文弄墨的范仲淹对茶自然也是相当喜好的,这里有其写的诗歌为证。他流传下来的那首专门写斗茶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就生动记载了宋人斗茶的景象: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写到这里,我要告诉列位看官的是,身为中华子孙,每天喝点茶尤其是普洱茶,已是我坚持了多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嗜好。


纪念饼


  耳濡目染加上天天的口感,自以为对普洱茶已经了解甚多,殊不知,最近一次版纳茶乡之旅,令我既感眼见大开,又自叹对普洱茶乃至茶文化还是所知太少。


  阳春3月,作为一个爱好普洱茶多年的老茶客,为深入了解普洱茶产业,我先是从不时春寒袭扰的昆明飞赴热浪滚滚的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又乘车赶到勐海县,慕名走进了向往已久的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等诸多荣誉的普洱茶著名生产企业——大益茶叶集团。


        作者自己在大益师傅指导下手工压制的普洱茶饼


  下午时分,这里气温已有27℃,天气比较炎热。在大益公司热情而专业的袁国霞主任引领下,我和朋友们一起走进了大益馆。


  外墙为黄褐两色的这个纪念馆,占地不大,使用图片、实物、文字及动态影像等把大益公司的前世今生十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了参观者。


建厂老照片


  看了大益馆,令我难以置信的是,在中国普洱茶界被誉为龙头老大的大益公司竟然与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家族颇有渊源。


   或许,您觉得我扯远了。不急,为了真相,请听我继续唠叨。


    对茶厂发展史相当熟悉的袁国霞主任指着大益馆墙上最初由来介绍的一幅人物照片,告诉我等这是大益公司前身——勐海茶厂的首任厂长范和钧先生。


范和钧


  在这照片的文字说明里,清楚无误地写着:“范和钧,江苏常熟人,原名范樱,是北宋伟大诗人范仲淹竹园支后乐堂第27代孙”。他19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巴黎大学毕业后归国,1933年结识了著名的茶叶专家吴觉农先生,两人合写了《中国茶业问题》一书,还到浙江、安徽、江西、广东等产茶区考察。


  1939年3月,在抗日洪流中,与先祖范仲淹同样忧国忧民、同样爱茶的他,受云南中国茶叶公司之邀,经香港、越南抵达昆明,公司委派他去蛮荒之地佛海(今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筹建佛海茶厂。为了振兴中华茶业、换取外汇帮助国家抗战,在云南中茶公司的支持下,带领一批人到边远的勐海县创建佛海实验茶厂,成了第一任厂长。


英式揉捻机


  大益馆一角,摆放有一台英式茶叶揉捻机实物。据介绍,范和钧先生当年亲自到泰国曼谷采购了英产制茶机器设备,又到缅甸仰光采购建设厂房等用的水泥、钢材。当时生活、生产条件极差,他带领大家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砍树备料,烧制红砖,兴建厂房、仓库、宿舍等,边建设边组织生产,为我国的茶产业特别是后来云南的普洱茶产业做了突出贡献。他曾将在当地的调研结果写成《佛南车茶区概况》,其中有这样的记载:“春尖茶即普洱茶唯一原料……紧茶加工——本区开制紧茶至今二十三暑”。他甚至还对紧茶原料发酵做了详细具体的描述。1942年,范和钧先生和张石城先生,以机械加工的生产方式出品了第一批机制普洱茶,那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普洱茶的标杆——“红印圆茶”。


勐海县城


  新中国成立后,佛海茶厂被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勐海茶厂,变成国营企业,1973年率先发明了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工艺,后研发出“7542”、“7572”等普洱茶的经典产品,但由于经营不善等曾经濒临倒闭。2004年被独具慧眼的企业家吴远之先生率团队收购,成功转制为大益公司下属的普洱茶生产厂。


老字号


  看过这番介绍,令我不由得对范和钧等中华茶界先驱心生敬意,也对大益公司尊重历史、继承传统、吃水不忘打井人的举措感到十分的佩服。


大益掌门人吴远之先生


  一个民营企业,本来可以不用花钱建设这样的纪念馆;即便要建,也大可以忽略这段久远的往事,把篇幅放在赞美现在的企业自身,但大益公司却恭恭敬敬地把这段历史还原了,而且放在展馆的开头部分,足见其胸襟之大、眼界之高!环顾这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哪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忘记历史便真真地意味着背叛。


  大益公司这样的举措于企业、于社会乃至民族、国家均大有益处。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任维东 文(图)

责编/跃升

制作/兰宇、跃升


版权声明:【阅读公社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