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读篇】勤于思考的人,未来都不会过得太差

 美丽新新世界 2017-03-17

以往几十年才能称之为巨变的颠覆,现在一年半载就呈现在你眼前,而且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发现已经慢了一拍。信息流通的“加速度”在增加,市场也在悄然地加速变化,过往很多技术、模式正在失效。那天后台有人留言说,能不能整点具体的技术,我说要KDJ,来错地方了,这儿没有。

 

给个技术确实可以让人有短暂的满足感,但有时用起来会发现老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钻研特定技术像是刻舟求剑的小作坊方式,在“信息工业化”潮水里将会被淹没。真正需要做的是:去寻找市场最本质最稳定的因素,而后建立一套系统的思考框架,才能在巨变下自如应对。这是那些技术用得好的人不会告诉你的。

 

或者这么说吧,把你丢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给你一套工具或一块肉,你会选择什么?显然是前者,因为你今天吃掉这块肉,明天的命运就只能默念阿门了。

 

以下篇章本号开播以来文章的线索框架,会稍微有些长,愿涨一周发一篇,如果去分析大盘也是刻舟求剑的扯嘴皮子,所以还是以厚道的角度出发,讲一些实在的方法论。

 

能坚持看到最后的,我觉得干啥事都能成功,不是我觉得我的东西好,而是觉得坚持是一种稀缺能力,很多人你别看他激情满满,最终都因为没恒心,死在了黎明前的一天。

 

人生有没有捷径?有,最大的捷径就是坚持思考。

 

准备了一首好曲子,边听边看:


市场认知篇

  • 一般人如果要有犀利的观点和独立的见解,基本上都是交很多人生学费才换来的阅历。但如果细心观察身边的人,总能看到有几个年少有成的,这就很反直觉了。首先独立和让人觉得腻害的观点,奥妙是什么?一般是找到了常人没去认真注意的视角,然后用新的认知去阐述。这些从何而来?不外乎是有一个认知系统(公式)。


    其次,不管读《滚雪球》还是读《大作手回忆录》,不管看微博还是看公众号,如果瞄一眼就算过去,会发现大脑容量其实有限,并没办法支撑你把瞄过一眼的东西永久刻印在里面,最后就是白看了。


    《听说这样的阅读方式,能变现很多财富》(点击可以前往文章,下面也是)是开号前戏,通俗点说就是,建立一个思维框架,遇到任何事情都能用一套方法去拆解,让知识成为提高你“社交币”的素材。


  • 古今中外那些有智慧的政治历史进程,都是妥协的产物,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生活本来也是各种博弈组合构建成的空间,高情商的人知道怎么在博弈结构中选到让所有人都舒服的上策,于是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博弈是情商的体现。然而跟股市有什么关系?

     

    首先当下的市场只能做多,决定了它是猜庄和跟庄的游戏,涨涨跌跌都是庄家博弈的手段。博弈是基于人性的洞察,所以势必要进行一定的心理分析。老手都知道,股票投资并不是绝对的科学,而是一门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的现象,就码了这篇:《博弈,是高情商的体现》


  • 之前接触一培训班学员——老李,亏了几百万。他感慨:这么些年也挺努力的在学东西,学了A技术,怀疑自己学不深,于是继续钻研,然后又发现B技术才有用,还是继续钻研,最后发现赶不上这个时代了。还有一位经历让人颇为心酸的学员,细节就不多说了,但她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比较深:学的技术像杂货堆,想用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用。


    技术的本质是什么?

     

    技术不外乎是基本面研究、技术面研究,而最终落脚点应该是人,研究这些些鲜活赤裸的人性,而不是技术指标的本身。所以继“博弈”之后,延伸了《你说你喜欢投资,而你却......》


  • 有个朋友叫lindy,她对很多国家的认识都很深刻,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跟我说:每到一个地方,就去逛逛那个地方的集市,这是最快了解这个国家的方式,不要去了解庙堂之上的繁华,那不是真实的面貌,要去了解市井之下的众生,观察他们的特殊行为,是最能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的方式。

     

    我想了想,股票研究不也是如此吗。因为它是逆人性的,所以做研究最好的切入点就是找那些众人习以为常却总感觉不对的地方,进而找出规律。比方对技术的执迷,还有认为“主力”能够完全操控股票,神话主力的这类特殊行为。


    既然主力不是万能的,那究竟是什么推动股票上涨的?依旧还是从博弈和人性的角度,又连载了:《谁能告诉我,主力到底是什么?》





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讲的便是人性、博弈的关系。市场本是个大江湖,有千千万万的流派,有各种各样的招式、技术。但最稳定不变的,是人性。股市的认知,分为对市场的外部认知以及对自我的内部认知,前面几篇文章侧重对市场总体心理和情绪的认识。


下面是自我认知篇,你要说是内功,也成。


自我认知篇
  • “马云牛X是因为他处在互联网的风口”

    “王思聪赚钱都是因为他爸”

    “突破意味上升空间打开了,后面一定会暴涨”

       ......


    用过去经验形成的直觉去简单地解释这个复杂的世界是我们的本能。遂有了上面这些观点,但那些看起来很符合常识逻辑的东西往往都并非是正确的。市场最难弄懂的地方就是逆人性和反直觉,试过左手割肉右手打板的同学大概就知道这东西随时让你人格分裂。感受下什么是逆反:《投资致胜的利器:反直觉思维的秘密》


  • 一个硬币连续多次出现正面,反面很快就会出现。这是很常规的理解,但从概率上说,这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影响力》这本书讲过,美国有段时间新闻报道了抑郁症之后,顿时间自杀率明显上升,本来这东西就是一个简单的新闻报道,但深度调查之后发现,元凶恰恰是抑郁症新闻报道使得很多人误以为自己有抑郁症,于是扩散传染了。


    两个例子都算是认知偏见,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无处不在,只是一般不会有什么直接后果,所以很少察觉。但投资是概率游戏,也是最容易把生活中的坏习惯带进去的地方。于是认知的偏见,导致我们忽视了概率真实的面貌。遂写了这篇:今天你误解了我,往后我让你爆仓》


  • 然而你身处其中的时候,或者说稍微懂些人性了,会发现,最大的风险是来自于自我过当的性格以及人性当中不好的一面。很多东西看似懂了,但是具体实操下来就会明白,“了解”和“知道”,离“明白”的距离,之间有100个莎士比亚。

    所以,要具体地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的弱点,认识到人性最大的风险,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否则只能是理论派,投资最怕有理论没实操。


    看看这两篇:《投资遇到瓶颈?可能是因为忽视了它!》《对投资人来说,最大的风险是什么?》,一篇是关乎自我性格,一篇是关乎自我人性的洞见。人,要时刻提防自己,警惕自己。


    包括能力圈,亏钱很多时候是因为对自身能力圈的划定不清晰,很多优秀的投资人其实不是他们懂的比其他人多,而是他们知道自身的能力圈范围,在这样的框架内运行自己的操作系统。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比知道自己要什么更重要。关于能力圈,有这篇文章:《能力圈半径,决定投资生涯直径,Why?》 


  • 格局是个很玄乎的词,非要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不在乎眼前的得失,看的比较远。投资也需要格局,炒股养家在天山一战就彰显了格局。他的理解应该是超出这个题材的,也就是说他买的是当时整个市场被压制许久的做多情绪。这篇文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讲了格局,也提到了我们刚才第一点提到的思维认知框架。




能看到这里的,第一说明有耐心,第二基本上能串联起来了,也就不会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了。有人之前说我鼓励别人追高,我也没搭理,如果想喷喷发泄下情绪,我也理解。说实在的,当我们想反驳别人观点的时候,应该仔细看看才能抢占反驳的话语权,否则纯粹就是情绪键盘侠,没人搭理的。


上面是框架篇章,分为:1.对市场的外部认知 2.对自我的认知


如果说交易系统是个软件,那上面那些算是底层代码。


下面的文章是最近写的,是应用篇章,包括了对交易系统的认知:


应用





之前的文章算是采珍珠,今天算是串一串。文章篇幅有点长,仔细看的可能需要反复看几遍,我会留一阵子,过阵子删除。

 

每个人都不喜欢思考,不过在这样的舒适区待久了就会发现大脑出现退化,如果跳出了舒适区,会觉得思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为它能让你变得越来越积极。健过身的都知道这道理。

 

在碎片化、快餐内容的大背景下,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坚持看完一篇3000字的文章,并进行思考。哈哈,有点像一场冒险的闯关游戏,总之,现在还能静心看完一篇长文的人都是潜力股。因为,勤于思考的人,未来都不会过得太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