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家精要丨钟岳琦临证经验:温灸补泻与简易取穴

 shiping2008 2017-03-17


本文摘自《全国高级针灸进修班》教材

作者:钟岳琦  编辑:韦娟

>>>>

温灸补泻与简易取穴



作者简介

钟岳琦〔1900?1981),男,山东省安丘县人。1937年毕业于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办的无锡中国针灸学校。1946?1956年,悬壶于青岛。1956年参加山东省中医研究班,1957年任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针灸教研室教师,1960年调山东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工作。毕生致力于针灸教学,临床医疗和文献研究工作,参加编写的著作有《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灵枢经语释》、《针灸甲乙经校释》、《简易针灸学》、《針灸经穴挂图》等。并先后发表了《略述针灸取穴的方法及骨度部分存疑的探讨》等学术论文。曾任副主任医师。


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1、取穴务准,深浅适度


钟氏选经用穴非常考究,宗《标幽赋》之旨:取五六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 用一经而可正。选穴力精,取穴务准,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既简便而 且又易准的取穴方法。


  临床中习用的简易取穴法如下:


  如取侠白:在男子,常以乳头点墨后,两手臂伸直夹之,上臂部染墨处是穴;


  取阳溪:令患者手掌侧置,拇,食二指伸直,拇指用力向上翘起,当歧骨之后方,现深凹处是穴;


  偏历穴:取时应屈肘,手腕侧置,自阳溪与曲池穴成一直线,向上3寸,微偏外侧稍有陷凹处是穴;


  温溜:曲肘侧置,手指握拳,前臂用力时,即有肌肉隆起如蛇头状,在其下端取之;


  大迎:令患者闭口唇,使两腮鼓起,在下颚骨边缘现一沟形,按之有动脉应手处是穴;


  梁丘:正坐屈膝位,从膝盖正中向上2寸,再外开1寸,以手按之微有陷凹处是穴;


  足三里:患者取正坐屈膝位,以患者手掌按于膝盖上,手指抚于膝下胫骨,当中指尖着处取之,适在膝眼之下3寸,胫骨外缘两筋间;


  公孙:取时按取足背第一踱骨与第一楔骨接合处,为足背最高点,从此向内侧移下,当骨侧陷中取之;


  腹哀:患者正坐或仰卧位,手臂外展位,从乳头直下,与建里旁开之交点取之;


  少府:令患者手指屈向掌中,当小指尖处骨间取之,适与劳宫穴相平;


  听宫:于外耳前之小瓣(耳屏)前陷中取乏,如以手指重压该穴,则耳内作响声是穴;


  承山:令患者直立,两手上举,手挟墙壁,足尖站立,足跟离地,在腓肠肌下出现人字纹取之;或伏卧位下肢伸直,足掌挺而向上,其腓肠部呈现人字纹取之;


  天井:患者屈肘,右手按左肩头,于肘尖(尺骨膺嘴突起)直上1寸,关节罅陷中取之;


  消泺:令患者正坐位,自肩端后侧直下,从肘尖上4.5寸处取之,试以手握拳平伸,拳掌向下,再以拳握紧,与前膊尽力转向背方,则肩膊向肘斜下之处有肌肉一股高起,当起肉所止之处是穴;


  角孙:令患者以耳冀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着之处取之,或以手指按其处使口张合,其处牵动者是穴;


  瞳子髎:令患者闭目,当眼外角纹之终止处取之;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1.5寸,以三指平肩按之,当中指下陷处取之;


  天突: 患者仰卧位,仰头部,于胸骨上端半月状截痕之上缘,约3分陷凹中取之;


  命门:医生左右两手按其挤心,同时向左右移至背脊正中是穴;


  腰眼:患者俯卧位,腰部肌肉放松,于两腰眼宛中取之,等等。

 上述这些简便易行,取穴准确的取穴方法,是钟氏长期临床实践中经验积累,既便于记忆,又切合实用,易为后学者所接受。


2、补泻善用灸灼


  钟氏临证善用灸法,或直接灸,或隔物灸,或艾卷灸。认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且往往优于针法。气血不足者,灸法可补之;经脉陷下者,灸火可起之; 经络瘀阻者,灸可通之;中气陷下者,灸可举之;运用直接灸法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令邪气出之,钟氏善用灸法治疗临床常见虚实病证:


(1)预防中风灸法:在卒中前,如患者出现指端不时麻木,眩晕、或一时性的舌强,言语不利,即可用艾炷灸百会、风池、肩井、曲池、风市、足三里、 绝骨等穴,可预防中风。


(2)咳嗽灸法:大凡虚实咳嗽,均可艾炷灸陶道穴,新发病者灸3?7 壮,慢性咳嗽者,每天灸1次,多灸几天,即可见效。


(3)呕吐灸法:艾炷灸膻中、气海、内关、胃俞、三阴交,5?7壮;备用穴:天鼎、中魁、胆俞、合谷。


(4)头痛灸法:气虚者艾卷灸百会、大椎、中脘、气海、足三里;血虚者灸头维、太阳、曲池、合谷、肝俞;备用穴:风池、膈俞、脾俞、神门、足三里,每穴灸3?5分钟。


(5)眩晕灸法: 血虚者隔姜灸百会、上星、身柱、至阳、肝俞、脾俞;每天每穴灸1粒枣核大的艾炷,连续灸一个月,每有良效。


(6)绕脐腹痛灸法:属虚寒者,用温灸器灸神阙、气海,可持续灸1小时左右,痛止为度。


(7)腰肌劳损:可用灸炷直接灸肾俞、腰阳关、命门、足三里、每穴灸 5?7壮,常灸可减少发作。


(8)虚寒泄泻:艾卷灸天枢、气海、中院、足三里,每穴灸5分钟左右。


(9)牙痛灸法:下牙痛多在“偏历”穴有压痛点;上牙痛多在“解溪”穴有压痛。可分别在压痛穴处隔姜灸,每次灸10?20壮。


(10)崩漏灸法:艾炷直接灸石门(7壮)、关元(7壮)、隐白(5壮)、三阴交〔5壮);备用穴:脾俞、肾俞、气海、大敦,每穴可灸5~7壮。


(11)喉疾灸法:发作时,用大米粒大小艾炷于大椎穴灸3?7壮;亦可用艾卷灸照海穴,双侧,每穴灸4~5分钟;连灸三天有良效。


(12)灸白带法:①灸穴:三焦俞、肾俞、中膂俞、中院、气海、中极、 血海、三阴交;灸法:用半粒大米状艾炷各灸7壮,或用艾卷灸亦可。②灸穴:带脉、关元、腰阳关、三阴交;灸法:用艾卷灸,每次灸5分钟左右,每天灸1次。


(13)小儿慢惊风灸法:艾卷灸大椎,脾俞、胃俞、关元、气海、足三里穴,每穴灸5分钟左右。


(14)小儿夜啼灸法:①用大蒜蒸灸法:即用大蒜一握〔切碎),艾叶两握,拌匀装在两个小白布袋里,放在锅上隔水蒸煮,待热后,拿出稍榨至半干, 不致烫手时,用一个小袋热敷在肚脐上方。凉后,再更换第二袋,如此轮换使用。②艾炷(半个大米粒大小)灸肝俞、命门,每穴灸3壮。


(15)感冒灸法:艾炷灸肺俞、心俞,每次灸3壮;预防感冒;隔姜灸身柱、肝俞、脾俞、肾俞、中脘、气海、天枢,每穴灸3壮。艾卷灸足三里,每天早晨灸1次,每次15分钟,左右侧轮换。


(16)疟疾灸法:①灸大椎穴。可直接灸,或隔姜灸,或艾卷灸,有良效。②白胡椒膏灸,用白胡椒研成粉,掺在一帖胶布上,然后针刺大椎穴,不留针,起针后将胶布贴在大椎穴上,宜在发作前二小时施术。


(17)灸疔疮法:①锁口疔灸法:用小艾炷先在疔头灸5壮,然后灸手三里穴20壮,可连续灸三天,一般3次可愈。②额角疔灸法:取穴法:用细绳一 根,当肚脐绕转一周,量出腹周围的长度,依此长度为标准,将绳对折的中心,按在结喉的下面,再将绳两端,沿颈项左右分向后背部垂下,使绳两端在背部的当中相结合,此结合处即为灸穴,艾炷灸5壮,每日灸1次。:③灯心爆灸红丝疔法:用灯芯草一根,沾菜油点燃,找准红丝疔的尽头爆一下,可发现红丝慢慢缩短,然后再在红丝缩短的头上再爆一下,经几次爆灸,红丝可缩至疔疮的根部,然后再在开始爆点处爆灸1次,④备急灸法:疔生于手足、头面者,宜早灸。凡发现此患,可在掌后四寸两筋间(间使穴上1寸),艾住灸14社,男左女右。亦可在灵道穴上2.5寸向内移3分处灸50壮,连续灸二至三天可愈,亦可在养老、手三里、合谷穴灸30~100壮,每获良效。


(18)蝎蜇伤腕部灸法:用绳环绕患侧腕部一周截断,将此绳一端由中指尖量向掌中,尽处点记为虚点;再量取病人两口角长度,按虚点向前臂内侧上方量之,尽处即是灸穴。可用艾炷灸7壮,有良效。上述灸法,钟氏临证习用,疗效甚佳。


3、用穴分主次施术有先后


  钟氏临证宗《内经》“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的原则,用穴少而精。他认为:欲达到取穴少而精,必须“先得其道”,即应对每个俞穴的主治性能了如指掌,方能事半功倍。譬如治疗中风偏瘫,上肢瘫以取曲池为主穴,下肢瘫以取阳陵泉为主穴。上肢尚可配肩髑、外关、合谷;下肢可配环跳、绝骨等。治疗失眠常以神门、内关、足三里为主穴,可配肝俞(灸)、行间、三阴交(留针);治面神经麻痹,以颊车、地仓、合谷、太冲、丝竹空为主穴,可配人中、阳白、次髎等;中风闭证宜取十二井出血,配取人中、颊车;脱证可用大灸炷灸气海、关元;眩晕虚证主灸百会、神庭、太阳、足三里,可配肝俞、肾俞、关元、气海;痰火眩晕:主针风池、太阳(出血)、合谷、丰隆、上星,配取行间、侠溪、大陵;腹痛,针中脘、足三里、公孙,可配梁门,寒灸热针;坐骨神经痛,主穴双条口透承山(即条山穴),可配环跳、阳陵泉、绝骨。


  钟氏临证施术时,重视所取俞穴的施术先后顺序,认为其与疗效有密切关系。譬如:中风闭证,应先刺十二井穴出血,次针人中、颊车;治疗坐骨神经痛,先针患侧条口透承山,留针10分钟后,出针,再针环跳、阳陵泉、绝骨穴; 治面神经麻痹,先针健侧穴位,后灸病侧穴位,先取头面部主穴三至五穴,如颊车、地仓、阳白、丝竹空、人中,再取手足部一至二穴。面部穴先针后灸,效果更佳。治疔疮,先用三棱针点刺灵台穴出血,然后再据疔疱所在部位而取用其它穴,如生于面部的可配合谷穴;生于背部的再取委中穴等。每获良效。


医案选

例1、类中风


高某,女,49岁,

  患者年余前曾突然嘴歪,头牵胀痛,血压:185/110mmHg。在本院针灸科诊断为“中风先兆”,经计刺12次而愈,血压降至158/90mmHg。以后每隔三至五日来诊1次。近日因与家人发生口角,遂感右半身不能活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头晕头痛加剧,即来就诊。 诊见:神志清醒,言语不利,嘴向左歪,苔腻,脉弦滑,血压:230/125mmHg。右侧上、下肢不能随意活动。证属肝风内动,以平肝熄风,通经活络治之。


处方:颊车、地仓、肩髃、曲池、合谷、通里、足三里、阳陵泉、十二井点剌出血。


治疗经过:经用泻法洽疗1次后,口歪稍正,脉仍弦滑,血压:200/110mmHg 仍以上方为主酌情加减治疗10次,血压降至140/85mmHg,口歪已正,言语清晰,下肢已能步履,但上肢活动较差,后仍以前方加外关、手三里等,又历21次而痊愈。

【按】此例为肝肾阴亏,肝阳偏亢,复加恼怒,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火横窜经隧,故现喁僻不遂,言语不利,取颊车、地仓以疏调面部经气而正口埚;取肩髃、曲池、合谷以疏理阳明气血;刺十二井出血以调阴阳之气;通里为手少阴之别络,取之以通畅舌络而疗语蹇;取足三里、阳陵泉以疏调气血,平肝胆之冲逆,又可疏通下肢经络气血之淤阻。诸穴相伍,共奏平肝熄风,通经活络之效。


例2、遗尿症


王某,女,7岁,学生。

  患儿5岁时患百日咳并发肺炎,经住院治愈后,即患遗尿,每夜1?2次,每逢感冒,咳嗽时,即遗尿加重,甚至日间咳嗽亦有小便遗出,夜间遗尿更频。诊见:舌淡苔薄白,脉虚细,面色咣白。证属肺肾气虚,治以补肺温肾。

处方:取膀胱俞、肾俞、关元、三阴交,针灸并施,灸风门、肺俞。

治疗经过:历3次治疗而咳嗽减轻,遗尿次数减少。遂仍按上方去肺俞、风门,继续治疗,共治疗8次而愈。

【按】此例为肺气虚弱,水道不固所致。故取膀胱俞、肾俞以补肾气,振奋膀胱的功能。关元位于下焦,为膀胱之所,为小肠之募;足三阴,冲任脉之会,可温补下元而增强膀胱的约束机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会,有健脾、温肾、养肝之效;灸风门、肺俞以补肺气,固摄水道。



例3、热痹


 吴某,男,28岁,学生。

  初期发病似感冒,出现发热、恶风、出汗、脊椎疼痛,继则累及肩、肘、腕、膝、足踝关节红肿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经某医院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给予西药治疗,疗效不甚显著,故来针灸治疗。诊:见舌红苔微黄腻,精神萎靡,呼吸迫促,呻呤不安,语声低怯,双膝肘关节红肿,脉浮数而濡。证属风湿化热,经络痹阻,治以清热化湿,通络止痛。


处方:取穴:大椎、风门、曲池、内关、神门、三阴交、阳陵泉、昆仑。


治疗经过:经用泻法针治1次后热减,关节疼痛减轻,但仍有汗出,心慌,气短。上方加阴郄、大陵。再诊,热退红肿亦明显减轻,共针8次而愈。

【按】本例为风湿之邪郁久化热以致热痹。取大椎、风门、曲池以祛风清热;内关、神门以通心气,养心神;三阴交以健脾利湿,阳陵泉、昆仑疏筋活络止痛。请穴相配,共奏淸热散风利湿、通经活络、养心安神止痛之效。



读而思

duersi

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