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学:灸法

 山河教育网 2020-05-06

第二节:     

    灸法,借灸火的温和热力给人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医学入门-针灸》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o"说明灸法有其独特的疗效。

一、灸法的作用

灸法的作用见表5-13。

5-13  灸法的作用

灸法的作用

出处

适应证

经傲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藏塞生满病,其治宜灸炳”

多用于治疗寒湿痹痛和寒邪为患、偏于阳崖的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

《扁鹊心书》说:“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伤寒论》云:“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

多用于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痰饮等

散结

《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常用于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

防病保健

《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云;“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痤,朋瘴疠瘟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瘸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二、灸法的种类

灸法种类很多,常用灸法如下。

    1.艾灸

    (1)艾炷灸  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艾炷的制作: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

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①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癜痕灸

概念

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

操作要点

选择体位及点穴

选取的体位要求平正、舒适,待体位选好后正确点穴,可用棉签簟龙胆紫或用曼笔在穴位上划点标记

艾炷的安放和施灸

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少量大蒜汁,以增加黏附性和刺激作用。放好后,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方可换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痛感

敷贴淡膏药

灸满壮效后,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可每天换贴1次。大约1周左右,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应勤换,约经5~6周,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瘢痕

适应证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注意

此灸法有后遗瘢痕,灸前应征求患者同意

无瘢痕灸

概念

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

操作要点

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艾炷放置于腧穴部位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适应证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②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有特殊效果且常用的间接灸有以下几种,见表5-14

5-14  常用的间接灸

间隔灸法

操作要点

功效

适应证

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rn、厚约0.2~0.3cm的薄

片,中间用针刺敷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上面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海红而不起泡为度

沮胃止呕、散寒止痛

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

隔蒜灸

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 3cm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清热解毒、杀虫

用于治疗曩瘟、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隔盐灸

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暴起而伤人

回阳、救逆、固脱

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以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 8cm的附子饼,中间留一小孔或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附子饼上,放在应灸腧穴或息处,点燃施灸

温肾补阳

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2)艾条灸  即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

    艾条的制作。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g,平铺在26cm长、20cm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 5cm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糨糊封口而成。

    按操作方法艾条灸又分为悬起灸、实按灸两种。

    ①悬起灸: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按其操作方法又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见表5-15

5-15  悬起灸的分类

悬起灸法

操作要点

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螬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者或小儿等,医者可将中、食两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匝离和防止烫伤

雀啄灸

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靖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臣膏,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旋灸

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向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②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隔棉纸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最常用的为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见表5-16

5-16  常用的实按灸

实按灸

通用方组成及制作方法

操作要点

太乙针灸

纯净细软的艾绒150g平铺在40cm见方的桑皮纸上。人参125g、穿山甲250g、山羊血90g,千年健500g、钻地风300g、肉桂500g、小茴香500g,苍术500g、甘草1000g、防风2000g,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取药末24g掺入艾绒内,紧卷成爆竹状,外用鸡蛋清封固,阴干后备用

将针的一靖点燃,用布7层包裹其烧着的一靖,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

冒火针灸

纯净细软的艾绒125g.沉香、乳香、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g,囊香少许,共为细末

(3)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适应证

既需要艾灸又须针棚留针的疾病

操作要点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cm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的方法

 (4)温灸器灸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又称灸疗器)

临床常用的温灸器有温灸盒和温灸筒

功效

调和气血,温中散寒

适应证

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者最为适宜

操作要点

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人温灸筒或温灸盒里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即可

2.其他灸法

其他灸法的方法与适应证见表5-17

5-17  其他灸法

非艾灸法

概念

分类

方法

适应证

灯火灸

又名“灯草灸”、“油捻灸”、“十三元宵火”,也称“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方法


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的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淬之声可重复一次

多用于治疗小儿痄腮、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病证

天灸

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

起泡,犹如灸疮

白芥子灸

将白芥子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敷贴于腧穴或患处。利用其较强的刺激作用,敷贴后促使发泡,借以达到治疗目的

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喁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证

蒜泥灸

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g贴敷于穴位上,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

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斑蝥灸

将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研末,用醋或甘油、酒精等调和.使用时先取胶皮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瞀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一层胶布固定即可,以局部起泡为度

治疗癣痒等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1.施灸的先后顺序

    古人对于施灸的先后顺序有明确的论述。如《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这是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但上述施灸的顺序是指一般的规律,临床上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如脱肛的灸治,应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便是先灸下而后灸上。此外,施灸应注意在通风环境中进行。

    2.施灸的补泻方法

    艾灸的补泻,始载于《内经》。《灵枢·背俞》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针灸大成》也记载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指出灸法的补泻亦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而实证则用泻法。

  3.施灸的荣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施灸: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4.灸后的处理

  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1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劳动,疮面局部勿用手搔抓,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