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艾灸

 思农典藏 2011-08-04

中华艾灸

2008-06-02 02:29:38|  分类: |  标签: |字号 订阅

 

灸法(教学讲义)

第一节   艾灸法

[实训目的与要求]

1.掌握艾灸法的基本操作技术。

2.熟悉艾灸法的基本知识。

[实训内容与方法]

1.艾灸法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适应范围、注意事项与禁忌。

2.操作前准备:恰当选择施灸方法、严格掌握施灸剂量、体位选择、艾条和艾绒选择等。

3.艾灸法基本操作技术:艾炷灸法、艾条灸法、温针灸法、温灸器灸法

[实训器材]

1.艾条、艾绒、竹质弯舌板(或镊子)、弯剪、线香、凡士林膏、火柴、龙胆紫。

2.其它用具

2%碘酒、碘伏、75%医用乙醇、消毒干棉球、消毒棉签、棉球缸、胶布。

一、基本知识

1.艾灸定义

艾灸  是用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2.艾灸分类

临床上常用的有分艾炷灸法、艾条灸法、温针灸法、温灸器灸法四种。

3.艾灸适应范围

由于“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名医别录》),作为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理气祛寒,回阳救逆等作用,制成艾绒后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火力温和,其温热能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因此,艾灸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4.艾灸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1)艾灸火力应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轻后重,以使病人逐渐适应。

(2)需采用瘢痕灸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

(3)直接灸操作部位应注意预防感染。

(4)注意晕灸的发生。

(5)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应用本疗法。

(6)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 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等物品。

5.禁忌

(1)  颜面、心前区、大血管部和关节、肌腱处不可用瘢痕灸;乳头、外生殖器官不宜直接灸。

(2) 部分疾病如中暑、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等,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3) 妊娠期妇女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用瘢痕灸。  

二、基本技能

(一)实训前准备

1.恰当选择施灸方法

首先应因人、因病而宜。如老人、小儿尽量少用或不用直接灸。大量临床经验表明,采用直接灸的方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有良好的效果;糖尿病患者则禁用化脓灸,因易出现严重的化脓感染,伤口不易愈合。不同的人体部位也应有所不同。如面部,宜用艾条悬起灸或艾炷间接灸,而不能用直接灸等。

 2.取穴宜少,但应选择要穴。施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3.严格掌握施灸剂量

 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刺激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取决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施灸时或施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因素。掌握最佳灸量,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按古今医家的经验,大致上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由天时、地理定灸量  如冬日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另如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2)由年龄、体质、性别定灸量  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不同。古有以年龄定灸量,称随年壮,即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以壮年为限度。尚应考虑体质情况,并据男女生理、病理之差异而定灸量大小。另外,由于种族差异,灸量对机体的影响亦殊。   

    (3)由病情、病性定灸量  病深痼疾,一般灸量宜大。而老年或体弱之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病在浅表、灸量可小;在内则灸量宜大。痈疽阴疮虽发于体表,但病根在内,故灸量亦须大。

(4)由所取部位定灸量  所取穴位皮肉浅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

(二)艾灸的基本操作技术

1 、艾炷灸法:

(1)制作艾炷

(2)直接灸法

首先在穴位皮肤局部可以先涂增加粘附或刺激作用的液汁,如大蒜汁、凡士林、甘油等,然后将艾炷粘贴其上,自艾炷尖端点燃艾炷。

在艾炷燃烧过半,局部皮肤潮红、灼痛时医生即用镊子移去艾炷,更换另一艾炷,连续灸足应灸的壮数。因此法刺激量轻且灸后不引起化脓、不留瘢痕,故称为非化脓灸法(无瘢痕灸)。

在艾炷燃烧过半,局部皮肤潮红、灼痛时医生用手在施灸穴位的周围轻轻拍打或抓挠,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施灸时的痛苦。待艾炷燃毕,即可以另一艾炷粘上,继续燃烧,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因此法刺激量重,局部组织经灸灼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并留有瘢痕,故称为化脓灸法(瘢痕灸)。

(3) 间接灸法

将选定备好的中药材置放灸处,再把艾炷放在药物上,自艾炷尖端点燃艾炷;艾炷燃烧至局部皮肤潮红,病人有痛觉时,可将间隔药材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需刺激量轻者,在艾炷燃至2/3时即移去艾炷,或更换另一艾炷续灸,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需刺激量重者,在艾炷燃至2/3时医者可用手在施灸穴位的周围轻轻拍打或抓挠,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施灸时的痛苦,待艾炷燃毕,再更换另一艾炷续灸,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

2、艾条灸法

(1 )悬起灸法

分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术者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直接悬于施灸部位之上,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使热力较为温和地作用于施灸部位。其中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cm处,灸至病人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皮肤稍有红晕者为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cm处,平行往复回旋熏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者为回旋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cm处,对准穴位,上下移动,使之像鸟雀啄食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施灸为雀啄灸。

(2) 实按灸法

在施灸部位上铺设6~8层绵纸、纱布、绸布或棉布;术者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艾条燃着端对准施灸部位直按其上,停1~2秒钟,使热力透达深部。待病人感到按灸局部灼烫、疼痛即拿开艾条。每次每穴可按3~7次,移去艾条和铺设的纸或布,见皮肤红晕为度。

3、 温针灸法

首先在选定的腧穴上针刺,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并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在留针时将2~3g艾绒包裹于毫针针柄顶端捏紧成团状,或将1~3cm长短的艾条段直接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燃尽无热度后除去灰烬。艾灸结束,将针取出。

4、 温灸器灸法

将艾条或艾绒置入温灸器内施灸。具有使用方便、安全、舒适以及节省人力的特点。

(1 )灸架灸法

将艾条点燃后插入灸架顶孔,对准穴位固定好灸架;医者或患者可通过上下调节插入艾条的高度以调节艾灸温度,以患者感到温热略烫可耐受为宜;灸毕移去灸架,取出艾条并熄灭。

(2 )灸筒灸法

首先取出灸筒的内筒,装入艾绒后安上外筒,点燃内筒中央部的艾绒,放置室外,待灸筒外面热烫而艾烟较少时,盖上顶盖取回。医生在施灸部位上隔8~10层棉布或纱布,将灸筒放置其上,以患者感到舒适,热力足而不烫伤皮肤为宜;灸毕移去灸筒,取出灸艾并熄灭灰烬。

(3 )灸盒灸法

将灸盒安放于施灸部位的中央,点燃艾条段或艾绒后,置放于灸盒内中下部的铁纱上,盖上盒盖。灸至病人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皮肤稍有红晕为度。如病人感到灼烫,可略掀开盒盖或抬起灸盒,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灸足应灸量;灸毕移去灸盒,取出灸艾并熄灭灰烬。

(三)、施术后处理

施灸后,皮肤多有红晕灼热感,不须处理,可自行消失。

灸后如对表皮基底层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灼伤可发生水肿或水泡。如水泡直径在1cm左右,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待其自行吸收即可;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剪刺破或剪开泡皮放出水泡内容物,并剪去泡皮,暴露被破坏的基底层,涂搽消炎膏药以防止感染,创面的无菌脓液不必清理,直至结痂自愈。灸泡皮肤可以在5~8天内结痂并自动脱落,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灸后有时会破坏皮肤基底层或真皮组织,发生水肿、溃烂、体液渗出,甚至形成无菌性化脓。轻者仅破坏皮肤基底层,受损伤的皮肤在7~20天内结痂并自动脱落,留有永久性浅在瘢痕;重者真皮组织被破坏,创面在20~50天结厚痂自动脱落,愈后留有永久性瘢痕,即古代医著所记载的灸疮。在灸疮化脓期间,不宜从事体力劳动,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若感染发生,轻度发红或红肿,可在局部作消炎处理,一般短时间内可消失;如出现红肿热痛且范围较大,在上述处理的同时口服或外用消炎药物;化脓部位较深,则应请外科医生协助处理。

第二节     灯火灸、药线灸、药笔灸

灯火灸

[实训目的与要求]

1.掌握灯火灸法的基本操作技术。

2.熟悉灯火灸法的基本知识。

[实训内容与方法]

1.灯火灸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适应范围、注意事项与禁忌。

2.操作前准备:取穴与施灸顺序的选择、体位选择等。

3.灯火灸基本操作技术。

[实训器材]

1.灯心草、竹质弯舌板(或镊子)、弯剪、线香、凡士林膏、火柴、龙胆紫。

2.其它用具

2%碘酒、碘伏、75%医用乙醇、消毒干棉球、消毒棉签、棉球缸、胶布。

一、基本知识

1.灯火灸定义

    灯火灸法又名灯草灸、油捻灸、爆火疗法等,江浙民间还称为打灯火。本法较早的记载见于元&8226;危亦林之《世医得效方&8226;沙症》,在明&8226;李时珍《本草纲目&8226;卷六》中对所治病证作了颇为详细的介绍,清代陈复正对灯火灸法评价甚高,认为是“幼科第一捷法”(《幼幼集成》)。但本法长期以来更广泛地流传于我国民间。自70年代后期起,本法逐渐引起针灸工作者的重视,临床报道日益增多,治疗范围亦不局限于儿科。

灯火灸图

2.灯火灸适应范围

本法适于各科病证治疗,如头痛、胃脘痛、胸痛、腰痛、痹证、疝气、外感、鼻衄、瘰疬、肉瘤、湿疹、月经不调、带下、痛经、乳疾等病证。对流行性腮腺炎、小儿消化不良、惊厥、呃逆、腹痛以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网球肘等更为常用。

3.灯火灸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1.本法灸火处多有小块灼伤,要保持清洁,以防感染,灸后3日内不宜沾生水。   

    2.灯心草蘸油要适量,以不滴油为度,否则容易滴落烫伤皮肤。

    3.对儿童体质敏感者,体弱及颜面,眼眶周围等部位,灼炷要小,灼爆要轻,壮数要适当,不可太多。

    4.动脉浅表部、大静脉浅表部、孕妇腹部均不宜点淬。

    5.如遇毛发处最好剪去,淬灸后要保持穴位皮肤清洁,以防感染。

二、基本技能

(一)实训前准备

1.取穴宜少,但应选择要穴。施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2.体位选择

(1)坐位:适用于头、上肢部的腧穴点灸,如百会、耳尖、少商。

(2)仰卧位:适用于头面、四肢前侧面、胸腹部的腧穴点灸,如印堂、曲池、内庭。

(3)俯卧位:适用于后头部、背、腰、臀部、下肢后侧的腧穴点灸,如大椎、肺俞、大肠俞、秩边、承山。

(4)站立位:适用于下肢部腧穴的点灸,如委中。

(二)灯火灸的基本操作技术

   1、 一般操作法: 选定穴位之后,用龙胆紫药水或有色水笔作一标记。取灯芯草3~4cm,将一端浸入植物油(麻油或豆油)中约1 cm,取出后用软棉纸或脱脂棉吸去灯草上的浮油,以防油过多点燃后油珠滴落造成烫伤。

施术者用拇食二指捏住灯心草之上三分之一处,即可点火,但要注意火焰不可过大。然后将灯火向穴位缓缓移动,并在穴旁稍停瞬间(此时浸油端宜略高于另一端,或呈水平状,以防火焰过大),待火焰由小刚一变大时,立即将燃端垂直接触穴位标志点(注意:勿触之太重或离穴太远,要似触非触,若接若离),此时从穴位处引出一股气流,从灯心草头部爆出,并发出清脆的“啪、啪”爆淬声,火亦随之熄灭。有的不灭,则可继续点灸其它穴区。点灸次数宜灵活掌握,一般3~5日一次,急性病可每日1次(但须避开原灸点),5~7次为一疗程。

   2、 特定穴操作法:

(1)取穴:

特定穴A:在大椎穴区域。为全身疾病的反应区域。在此区域寻找阳性病理反应点,表现为局部压痛、皮下条索状结节等。

特定穴B:第七胸椎下至阳穴区域,是背部疾病的反应集中区。

特定穴C:三阴交区域,是腹部疾病的反应集中点。

(2)方法:取准病理反应点,将灯心草一端浸入植物油内,术者用拇食指捏住灯心草上1cm处,将火点燃,待火焰略变大,立即垂直触点穴位,此时发出一声“啪”的爆淬声,一般每穴每次淬一淬即可,个别可视病情淬2至5淬。即淬成∴形或::形,视病情况而采用每日1次,2日1次或1周1次。多数疾病灯火淬特定穴,随阳性反应点不断缩小及消失,疾病就显效至痊愈,反之则预后不良。

药线灸

[实训目的与要求]

1.掌握药线灸法的基本操作技术。

2.熟悉药线灸法的基本知识。

[实训内容与方法]

1.药线灸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适应范围、注意事项与禁忌。

2.操作前准备:施术部位的选择、体位选择等。

3.药线灸法基本操作技术。

[实训器材]

1.药线

2.其它用具

2%碘酒、碘伏、75%医用乙醇、安尔碘、消毒干棉球、消毒棉签、镊子、棉球缸、橡皮管、医用橡皮手套、无菌敷料、胶布、大中小号玻璃火罐。

  一、基本知识

1.药线灸定义

   药线灸是以特制药线进行点灸的一种灸法方法。现代的药线灸法分为二类,一类是以棉线等粘裹药末制成药线施灸,一类则和壮医药线灸类似,系将线浸泡于药液制成药线点灸。药线灸法的产生既受到古代药捻灸法的影响,以是现代针灸工作者临床上的总结。壮医药线点疗法是流传于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灸法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 ,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针灸工作者的发掘整理和规范、并通过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所及壮医门诊部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后,向全国、港澳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该疗法是通过以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疏通气道、谷道、水道,调节龙路、火路气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适应范围

   感冒、帕金森病、失眠、慢性咳喘、阳痿、面瘫、各类痛证、腱鞘囊肿、乳腺增生病、外阴白斑、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风疹、小儿厌食症、遗尿症、麦粒肿、牙痛等。

3.注意事项与禁忌

(1)药线灸要求医者操作熟练,患者密切配合。

(2)在药线灸的过程中,不能用明火,力求避免出现皮肤灼伤。如灸后局部出现水泡,可用龙胆紫药水涂抹。

二、基本技能

(一)实训前准备

1.施术部位的选择

根据病情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例如:

施术部位        特点        举例

穴位        取穴宜少,但应选择要穴        百会、足三里、阳陵泉、十二井穴、尺泽、曲泽、委中等,可局部点灸。

    一些经外奇穴也较常用        十宣、太阳、耳尖、耳垂等

阳性反应点        如丘疹、结节状物、暗红点、压敏点等        胃脘痛、吐泻、眼疾等,可在胸、腹、背部寻找到细小的暗红点等,可局部点灸。

病灶        在跌打损伤、疮毒疖肿、某些皮肤病如带状疱疹和牛皮癣等、瘰疬、腱鞘囊肿、蛇虫咬伤等病灶处,可局部点灸。

2.体位选择

(1)坐位:适用于头、上肢部的腧穴点灸,如百会、耳尖、少商。

(2)仰卧位:适用于头面、四肢前侧面、胸腹部的腧穴点灸,如印堂、曲池、内庭。

(3)俯卧位:适用于后头部、背、腰、臀部、下肢后侧的腧穴点灸,如大椎、肺俞、大肠俞、秩边、承山。

(4)站立位:适用于下肢部腧穴的点灸,如委中。

(二)药线灸的基本操作技术

    1.灸具制备

(1)药棉线制备:取雄黄10g、火硝10g、硼砂10g、樟脑3g、人造麝香1g和棉线50g备用。将前5味药分别置于乳钵内,研为极细末,以无声为度。注意不可合研,以免意外。然后将4~6股棉线,搓紧成线绳,约1.5~2.0mm粗细。棉线搓好后,用黄蜡捋光,曲酒适量浸泡1日,取出湿润之药线,撒上混合均匀之药末,使之粘在线上,并用手充分搓入线内。阴干,收入瓷瓶中,勿令泄气,置于干燥处,备用。

(2)药线制备:取陈年纺车线一丈,剪成两寸长一段备用。另取中药: 雄黄、沉香、檀香、龙涎香、细辛、藁本、川芎、白芷、人造麝香等研细末。每年端午节时,将药末放人研钵内,再放入车线,用杵缓缓研磨,在未时前将药末和线装入细口瓶内密闭保存,一月后方可使用。

(3)七星艾线制备:七星剑(七星剑,Moslacavaleriei Lévl.为唇形科植物细叶七星剑全草,分布在我国南部省份。)10g,大风艾10g、苎麻线(直径O.7cm,长3Ocm)10条。将上物均浸入95%乙醇200ml中,密封2周备用。

2、具体操作:

一般点灸法:

持线:以右拇指、食指挟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cm。

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乙醇灯上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线头珠火即可。

施灸:将线端珠火对准选定的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健而敏捷地将带有珠火的线头直接点按在预先选好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一个穴位灸一壮。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手法分轻、中、重三种操作手法,点灸时间短于1秒且轻快迅速为轻法,点灸时间l~2秒且中等用力为中法,点灸时间超过2秒且较用力为重法。一般而言,轻病快速点灸,重病可点按片刻。点灸时注意,宜在线头火星最旺时点灼穴位,注意不要平按,要使线头圆火着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耳穴点灸法:按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穴区图取穴,治前先用耳穴探测棒在耳穴上寻找阳性点,或取与脏腑病变相应点。常规消毒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3号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cm,在灯火上点燃,待线头呈不带火焰的珠火时,顺应手腕和拇指的屈曲动作,稳重而敏捷地将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1壮,一般1穴灸1壮,每天1次,每次灸一侧耳穴,双耳交替点灸,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5天。每次治疗以灸后患者有轻微灼热痛感,或耳廓发热、全身汗出为宜。

(3)梅花点灸法:先确定病变部位的形状和大小,采用1号药线(直径为1mm),按一般药线灸点灸方法操作,采用梅花点灸法,即沿其周边点灸4个穴位,再加中间1个穴位。如病变部位面积较大,也可采用局葵穴(局部葵花点灸法,即沿其周边或病损部位点灸9个穴位,再加中间4个穴位),本法每日或隔日点灸1次,10天为一疗程。

   灸笔灸

[实训目的与要求]

1.掌握灸笔灸法的基本操作技术。

2.熟悉灸笔灸法的基本知识。

[实训内容与方法]

1.灸笔灸法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适应范围、注意事项与禁忌。

2.操作前准备:施术部位的选择、体位选择等。

3.灸笔灸法的基本操作技术:

[实训器材]

1.灸具采用成品:周氏万应点灸笔(简称点灸笔)和特制的药纸。目前已有厂家生产。竹质弯舌板(或镊子)、弯剪、线香、凡士林膏、火柴、龙胆紫。

2.其它用具

2%碘酒、碘伏、75%医用乙醇、消毒干棉球、消毒棉签、棉球缸、胶布。

  一、基本知识

1.灸笔灸定义

    灸笔灸法是我国安徽地区针灸工作者周楣声在家传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创制出来的一种按灸方法。本法用特制灸笔点灸,具有下列特点:

(1)使用简便:在使用时,一次操作大多在1~2min内完成,故称此种方法为“快速点灸法”,凡具有针灸临床经验者,稍练习,即可应用。

(2) 安全稳妥:灸笔快速点灸时,既不破皮,更不入肉,每支笔所附药纸每人可以更换一张,杜绝了互相感染的机会,颇为安全。

(3)基本无痛。不论是直接灸,隔物灸或何种针法;疼痛都是难免的;而快速点灸则仅有轻微的虫咬样微痛,对于老弱妇孺格外适宜。

(4)选穴灵活:根据当时收效的快慢以及有效或无效;可以随时增加或改变穴组;少则可以2~3穴;多者可达数十穴;灵活多变,直到收效为止。

(5)适应面广:本法可用于多种病证,对痛症疗效较好。

2.灸笔灸适应范围

   适应面广:本法可用于多种病证,对痛症疗效较好。

凡属针灸的适应证即为本法的适应证,对全身各个系统与多种病证均皆相宜,特别是对高血压、各种痛症与炎症疗效更为明显。

3.灸笔灸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1)灸笔点灸时手法要快速、熟练,避免烧穿药纸,造成局部烫伤。

(2)灸后1~2日,穴区可出现褐色痕迹,一般不需处理,会自行脱落不留痕迹。灸后外涂薄荷油,可防止或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

二、基本技能

(一)实训前准备

取穴原则:一般均是单穴单用,双穴双用,就近或局部取穴配合循经或远道取穴。双耳尖,位于耳廓的顶端,犹如头顶之百会,能治疗多种疾病,是应用本法的常规穴。

1.各种疼痛:

①全头痛或前头痛,就近取穴以百会、耳尖、风池、太阳、头维穴,远道取穴以至阳、涌泉、合谷、太冲等穴为主,偏头痛近取耳尖、风池、太阳等穴为主,远取足窍阴、丘墟、关冲等穴为主。

②胃脘痛。近取以上脘、中脘、梁门、胃俞等穴为主。远取以耳尖、合谷、手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

③腰痛:近取以局部片灸与腰椎夹脊为主,远取以耳尖、阴交、后溪、申脉等穴为主。

2.多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对头面部各种炎症,远道取穴以耳尖、合谷、少商等穴为主,局部以患处周围及直取患处为主,躯干及四肢炎症远道取穴仍以耳尖、至阳为主,局部则以片灸或围灸为主。

3.各种软组织损伤:如挫伤或撞击伤等所致之局部肿胀,皮下青紫与运动受限等,远道以双耳尖为主,局部采用片灸,当时生效,每日1~2次,轻者1~2可愈,重者不超过3~5次。

4.心血管病:对高血压效果最好;取穴以耳尖、风池、阳陵泉、手足三里;对低血压、虚脱、休克,以及心律不齐等, 取耳尖、心俞,巨阙、阴郄、涌泉等穴,亦可立刻收效。

  5. 胃肠病:以急性吐泻、小儿腹泻与菌痢等最为有效。取穴以耳尖、水分、阴交及左右天枢、命门与肾俞等穴为主。

   (二)灸笔灸的基本操作技术

    1、 操作步骤:

   1.用酒精灯或打火机将药笔点燃,将药纸铺平在穴位上(药面朝下),不能与皮肤间有间隙。

       2.将灸笔隔纸对穴位进行点灼,有虫咬样轻微疼痛。避免将药纸烧穿,造成烫伤。

       3.手法宜轻重适中,手法过轻达不到治疗要求,太重可出现水泡。

       4.点灸后可少涂一点薄荷油或特制的冰片蟾酥油,以防起泡,而且也可防止灸后1-2日所出现之褐色癍痕。

       5.点灸完毕,将灸笔插入所附之玻璃罐中灭火。

    2、点灸手法:

 1.穴灸:对准孔穴中心及周围快速点灸4~5下,不宜重叠,呈梅花形。

2.片灸:是针对某一患病的局部进行片状点灸,范围以患处大小而定。

3.围灸:是在患处周围进行点灸,如同在患处周围加贴围药,使患处逐渐缩小。

 4. 条灸:根据经络分布与走向,进行条状点灸,达到疏通经络的要求。

以上各法可以交叉或同时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