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帝国一去不返的盛世强音

 江山携手 2017-03-17

大唐帝国一去不返的盛世强音

《从军行》(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以从军为荣,以“寻章雕句”、舞文弄墨为耻的年代,这就是诗人杨炯所生活的初盛唐时期。

杨炯(650-692),字盈川,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诗人,大约生活于唐高宗、武则天年间,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开一代诗风。他的这首《从军行》,描述唐代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诗风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最末两句,直接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读来让人热血上涌,印象深刻。

有唐一代自李渊、李世民父子开始,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天宝年间,战突厥、战吐谷浑、战高句丽、战吐蕃、战契丹、战南诏……一百多年里开疆拓土,征伐不断。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一方面打出了一个煌煌的盛世大唐,另一方面也深刻影响甚至重塑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即全社会血性方刚、轻文尚武,以从军戍边、纵横疆场为荣,推崇凭借战功而不是诗词歌赋去博取功名富贵。此种流风深远,直到中唐时代,李贺还依然写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这样的诗句。而这大大小小的战争,也催生了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塞诗。《从军行》就是边塞诗的一种。早期(初唐和盛唐)的边塞诗,是“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李白《军行》),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一如杨炯这首诗所表现出的那样:大多洋溢着慷慨激越、乐观豪迈的时代气概。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日衰,边战逐渐负多胜少,“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不过才唐肃宗乾元年间,当兵从军就已经从早年光宗耀祖的自觉选择一变成为哭声震天的生离死别了,那之后的边塞诗,也相应充满了“故国暗回残士卒,新坟空葬旧衣裳”(曹唐《哭陷边许兵马使》)、“山头烽火水边营,鬼哭人悲夜夜声”(来鹄《山中避难作》)之类凄苦悲切之语……伟大的大唐帝国的盛世强音,随着它的华年而一去不返。再回想初唐时杨炯这“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言壮语,直让人扼腕长叹、唏嘘不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