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篇名诵 | 高峰诵咏杨炯《从军行》

 雷声 2021-11-30
朗诵:高峰   雷声
演唱:刘和刚
撰文/制作:雷声
1968年年根儿,北京冷得出奇。
平日冷冷清清的校园突然变得熙熙攘攘。
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把在家猫冬的同学们诱惑到学校——征兵。
工宣队员张师傅把我叫到办公室:“给你一个艰巨的任务能完成吗?”
“保证完成任务!”我的回答干脆利索。
从第二天起, 我和武装部干部一起,骑着自行车,跑遍四九城,搞起征兵外调。一个多月后,同学们该体检的体检,该注销户口的注销户口,自己却没有丁点儿消息。实在忍不住了,去问张师傅。
“你呀,你是最后一批走”她笑眯眯地低声说,“你是北海舰队潜艇兵。保密哦!”
敲锣打鼓,披红挂彩,一批又一批身穿戎装的同学开赴军营。
我去体检了。
谁知,潜艇对战士的身体素质要求特别高。我落选了。如同五雷轰顶,嚎啕大哭过后,我是一阵狂喊:“宁做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宁做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张师傅在一旁也悄悄落泪。
第二年春天,十五岁的弟弟也穿上了军装。
心里那个酸啊!
找个没人的地方,放声背诵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打识字儿起,就喜欢古诗词,特别是喜欢边塞诗,幻想着有一天,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像辛弃疾那样挑灯看剑,像苏东坡那样沙场点兵,像杨炯那样“宁做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当兵是我的梦。
不,应该说,自古以来当兵是许多男儿的梦。远的不表,就说大唐。唐朝初年,边境尚未平静,突厥不断入侵,甚至京城长安都经常受到震动。因此,许多文人投笔从戎,以求建功立业,谋取功名。比如王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又如高适“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再如祖咏“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岑参直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李贺的豪言壮语更加直白:“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边塞诗人中,不乏王孙贵胄,不乏世家望族子弟,不乏名满天下的文人墨客。原本,他们可以悠哉悠哉地生活。但是,他们并没有为“一朝选在君王侧”而煞费苦心地钻营,也没有贪图“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隐士生活,而是义无反顾地离开繁华的京城长安,奔赴血雨腥风的塞外战场,用手中出神入化的笔,描绘祖国大好山河,描绘残酷的边塞战争,描绘艰辛的军旅生活,表达自己对建立军功的渴望、对士兵艰苦生活的同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保家卫国从军行为的骄傲。
边塞诗作为唐诗中的一大流派,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品读。品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边塞诗人们建功立业的豪情,保家卫国的责任与担当,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的这些特质都体现着自身的尚武精神,给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提到边塞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高适、岑参创建的边塞诗派。其实,早在魏晋时期就有人写边塞诗,到了初唐边塞诗作者就有五六十人,诗篇数以百计。但是,由于多数作者受到自身地位、处境及创作倾向等因素的制约,他们的边塞之作没有足够的影响力震撼整个诗坛。这一时期,真正开一代诗风影响后人的,当首推“初唐四杰”。据不完全统计,王勃现存诗九十四首,边塞题材的占五十首;杨炯现存诗三十三首,边塞题材占七首;卢照邻现存诗九十四首,边塞题材的占十五首;骆宾王现存诗一百三十一首,边塞题材占十七首,初唐四杰的诗歌思想和艺术成就相当可观。是“四杰”开辟了诗歌“从台阁走向塞漠”的通途,把诗歌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四杰”的诗作题材扩大,思想严肃,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尤其是边塞诗大多以激越高昂的调子,热烈地讴歌了奔赴沙场、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在“四杰”笔下,刚健清新的艺木风格开始形成,边塞诗的基本体制得到初步奠定。他们的诗尽管未能彻底摆脱南朝风气,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起到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他们是真正的唐诗揭幕人。

       公元650年,华阴杨姓人家诞生一个男婴,取名杨炯。幼年,杨炯聪明博学,文采出众,唐显庆四年(659年),十岁应弟子举及弟,被举神童,11岁就待制弘文馆。弘文馆虽不是什么实权部门,就是负责整理书籍,给朝廷礼仪做方案提意见,但也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地方。杨炯11岁就待制弘文馆不能不说他才华出众。

刚进弘文馆时,杨炯对是否出仕不太在意,有了“予出身”的待遇,能在弘文馆“待制”,他就心满意足了。所谓“待制”,就是等待诏命,每天轮值,随时准备做皇帝的顾问。后来,“待制”的人越来越多,“待制”也就变成了一个“职称”。
万万没想到,杨炯一待就是十六年。十六年,足够让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怀大志的青年!十六年,在一个微不足道的职位上,杨炯从不在意到心急火燎,又到无可奈何,只能把满腔郁闷诉诸笔端,写进了《青苔赋》和《幽兰赋》,表达自己渴望仕途,却怀才不遇的情志。
公元676年,机会来了。年近三十的杨炯终于入编,在秘书省得一个“雠校典籍”的九品小官,主要工作就是干编辑校对的活儿。十岁被举神童,苦熬多年,到头来,一个九品芝麻官就被打发了,杨炯心里极其郁勃不平。怀才不遇,伤了自尊的杨炯并没有自暴自弃,尽管位卑言轻,他依然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了六七年。面对仕途蹇滞不畅,杨炯郁勃不平,夜晚仰望长空,思绪万千,写就了《浑天赋》。也许,是孤寂的岁月太过漫长;也许,是心中的怨愤无处倾诉,杨炯将自己所有的情志都写在了这篇《浑天赋》里,看星星,看月亮,思索人生与哲学,字里行间,无不透着那些不平,那些愤懑,那些郁郁不得志。
岁月,不总是蹉跎。唐永隆二年(681年),经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杨炯为崇文馆学士,第二年又被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掌太子东宫庶务,从九品末僚一跃成为七品官员,成为太子的贴心官员,仕途大腾跃。杨炯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创作了《庭菊赋》等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这一年,突厥屡次侵扰固原、庆阳一带,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军旗飘飘,战鼓隆隆,将士们浩浩荡荡离开京城长安,开赴西北边塞。望着远征的队伍,一介书生,恨不得随军出征,手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归来封侯,受万人敬仰。可是,杨炯此时此刻却在崇文馆任职,湮没在故纸堆里,难以实现理想。他只好拿起笔,写下一首《从军行》,抒发自己发愤从军,杀敌报国的志向。在《唐诗解》中,唐汝询说:“此盈川( 杨炯)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梦,变成了诗。

诗,实现了梦。
你看那,边塞报警的烽火竟然照到了京城长安,书生的心哪还能够平静;你看那,将军手执兵符辞别皇帝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异常勇猛;你看那,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你听啊,狂风怒吼,夹杂咚咚鼓声,将士们依然在奋勇杀敌。我宁愿做个低级士官,冲锋陷阵,保家卫国,也不愿意舞文弄墨终老书斋。
《从军行》本来是乐府旧题,主要写军旅生活,但杨炯这首《从军行》却不是乐府古体诗,而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五言律诗是在武则天后期才基本定型的。而杨炯是生活在唐高宗时代的人,早于武则天时代,能够写出这样成熟的五言律诗非常了得。然而,这首诗最了不起的地方,不在于格律严整,而在于内容雄浑壮阔。
虽出身于寒门,但杨炯诗文却深藏傲骨,性气豪纵,轻视权贵。作为初唐四杰之一,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一样,都反对浮华艳丽的东西,反对宰相上官仪所倡导的典雅空洞的上官体,主张刚健骨气。通过自己的诗歌,初唐四杰把诗歌从宫廷转到了市井,从台阁转到了塞漠,给唐诗奠定了一个浑雄阔达的基调,开拓了大唐的新诗风。杨炯的这首《从军行》,正是这种浑厚之气的典型代表,一扫初唐宫体诗的浮华空洞,以刚建的笔锋,昂扬的气势,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战斗画卷,书写出唐朝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向往驰骋沙场、立志报国的共同心愿。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在古代,“烽火”是传递军情的信号。如今,西北边塞军情告急的烟火,竟然照到了大唐首都长安,这个帝国最安全的地方,可见军情是何等紧急!首都告急,忧国忧民的书生内心岂能平静,能做的就是投笔从戎,沙场报国。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烽火照西京”中的一个“照”字就把紧张气氛渲染到极致。诗人“心中自不平”,这“不平”是由“烽火”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接下来,诗人没有写“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也没有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而是把战前准备统统略过,直接写出征的盛况,以再次暗示军情紧急。“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牙璋,是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杨炯用“牙璋”代指将军。“凤阙”,是汉代宫阙的名字。杨炯用“凤阙”代指皇帝。“牙璋辞凤阙”,表明将军领令率兵辞别皇帝奔赴疆场。从对仗上看,“牙璋”对“凤阙”,显得高贵典雅;从修辞上讲,用代指的方式一下子就形象生动地渲染了官军出师的盛况。杨炯是剪裁高手,接下来又省略了对征程艰辛的描写,直接写战斗场面,“铁骑绕龙城”。“龙城”,是古代匈奴祭天之所,历来都以“龙城”代指匈奴的城池或要塞。所谓“铁骑绕龙城”,就是说官军已经把敌人的要塞包围得水泄不通,一个“绕”字竞显合围之势。如果说,“牙璋辞凤阙”中的“辞”字,显示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那么,“铁骑绕龙城”中的“绕”字,展现的就是将士英勇威猛。
杨炯是修辞高手,善于省略,善于代指,善于用“具象”表现抽象,把将军奉旨出征到合围“龙城”,写得紧凑生动形象。在描写战斗场面时,杨炯又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战场象征——军旗和战鼓,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战斗的紧张激烈气氛。眼前,大雪纷飞,遮天蔽日,军旗上的彩画为之黯然失色,但战旗依然到处翻舞;耳中,北方呼啸,风声满耳,其间仍然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是一幅壮阔的风雪战斗图:大雪之中,旗帜就算暗淡,仍然是方向;大风之中,鼓声就算微弱,仍然是动力,环境的恶劣,更加凸显出战士们壮怀激烈、舍生忘死的豪情,进攻,进攻,进攻!在“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两句诗中,看不到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看不到战马嘶鸣血流成河,但战斗的激烈场面早已跃然纸上。
正是被这种舍生忘死的英雄精神所感染,一介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什么是百夫长?百夫长就是手下只有100来个兵的下级军官。这个职位人们一般不会羡慕。但是,国家危难,大敌当前,杨炯宁愿以小军官的身份战死沙场,也不用愿终老书斋。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十个字唱出了当时高昂的时代精神。贞观之治带来了唐王朝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科举制度又在庶族出身的文人面前展开了较为宽广的出路,激发了他们对功名仕途的种种幻想。作为神童诗人、文章名手,杨炯按理是应该为自己的“书生” 身份自豪。然而,他却要抛弃荣誉、地位和前途,而想当一个奋战沙场的“百夫长”,这显然不是出于一般的谋求功名利禄的动机,而是为一种爱国的民族感情所发。诗人并没有宣扬大汉族主义,没有想通过侵略弱小民族而建功封侯。他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很明显是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以及班超投笔从戎精神的继续。太宗、高宗至玄宗时代,为了解除边境威胁,唐王朝曾发动了一系列拓边战争,并获得了胜利,从而使边境长期保持巩固安定的局面。杨炯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产物。鲁迅先生说过:“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 (《坟·看镜有感》) 杨炯的诗情不正是这种魄力、信心和精神的映射吗?
书生报国,投笔从戎,这正是盛唐之音。祖咏诗云“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李贺直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种豪气干云之志,拳拳报国之心,充满了唐朝边塞诗,这就是盛唐之所以称为盛唐的重要原因!千载之下,仍然让人会心生感慨。这样魅力而升的雄壮豪迈,充满着英雄主义精神,虽然浅近,但是并不浅陋,让杨炯《从军行》这首诗神完气足,气壮山河,奏响了盛唐之音,让后人心生感慨,频频化用他的诗句。比如,王维的“岂学书生辈,窗前一老经”,再比如,高适的“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在大唐,诗人们与杨炯一样,并不都是老书生,尤其是在唐王朝这样开放进取的时代,如此尚武的社会,燕赵的苦寒,西北的风沙,还有那神秘的西域,孤立的玉门关,阳关,自然对那些诗人产生了无穷的兴趣。同样,正是诗人们的足迹,让边塞诗魅力历久弥新,让那些建筑屹立至今。
真应该感谢大唐,没有大唐的尚武之风,就不会有杨炯和他的《从军行》。
我们的先辈,尚武却不滥用武力,文明却不因文明而软弱。大唐在西域,大唐在南诏,大唐甚至还在贝加尔湖,我们的皇帝被尊称为天可汗。伴随着轰轰烈烈铁蹄声的,是一个时代的气韵。这样昂扬进取的时代,又怎么能不让人心驰神往?只是这一切,后来都毁在一个叫安禄山的人手里,然后经过了之后的一千多年,我们慢慢磨掉了盛唐的精气神。
痛心疾首,夜不能寐,再读《从军行》,叩问长天: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何时再兴?
清晨,隔壁军营传来战士们震撼人心的歌声:
当兵才知道帽徽为什么这样红
当兵才知道肩章为什么这样重
当兵才知道祖国的山河在心中
咱当了兵才知道好男儿
嘿,就是要当兵
......
(辛丑年十月二十写于大都锦湖园)

从军行

杨炯 〔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
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
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
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朗诵者简介:

高峰,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原董事长兼总裁。2001年,高峰先生创建CCTV-10,由于他对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及CCTV-10科教频道的创立具有突出的贡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儒勒·凡尔纳” 奖。他是一位中华优秀文化忠诚的捍卫者和践行者.

演唱者简介:

刘和刚,1977年11月26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空政文工团青年歌唱家,毕业于黑龙江艺术学校和解放军艺术学院。
2001年考入空政歌舞团,2003年2月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并演唱《欢聚一堂》 。2006年获第十二届"隆力奇"杯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荣获民族唱法专业组金奖。2009年发行专辑《妈妈》。2012年在春节联欢晚会表演相声《小合唱》。2015年2月18日,刘和刚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并演唱《拉住妈妈的手》。

2016年2月,参加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作者简介:

       雷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


长按二维码,关注雷声视角

1、名篇名诵 | 濮存昕咏诵李白《将进酒》

2、名篇名诵 | 吕中咏诵李清照《声声慢》

3、名篇名诵 | 乔榛咏诵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名篇名诵 | 乔榛丁建华咏诵白居易《长恨歌》

5、名篇名诵 | 鲍国安咏诵苏轼《前赤壁赋》

6、名篇名诵 | 姚锡娟咏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名篇名诵 | 孙道临咏诵白居易《琵琶行》

8、名篇名诵 | 孙道临咏诵杜甫《兵车行》

9、名篇名诵 | 肖雄咏诵刘禹锡《陋室铭》

10、名篇名诵 | 吕中咏诵柳永《雨霖铃》

11、名篇名诵 | 姚锡娟咏诵柳永《望海潮》

12、名篇名诵 | 孙道临咏诵张继《枫桥夜泊》

13、名篇名诵 | 濮存昕肖雄咏诵周敦颐《爱莲说》

14、名篇名诵 | 肖雄咏诵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5、名篇名诵 | 濮存昕咏诵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16、名篇名诵 | 薛飞濮存昕咏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7、名篇名诵 | 童自荣咏诵岳飞词《满江红·怒发冲冠》

18、名篇名诵 | 王刚咏诵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9、名篇名诵 | 徐涛咏诵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20、名篇名诵 | 陈道明咏诵苏轼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1、名篇名诵 | 鲍国安咏诵苏轼词《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22、名篇名诵 | 徐涛咏诵杜牧《阿房宫赋》

23、名篇名诵 | 方明咏诵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24、名篇名诵 | 薛飞咏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5、名篇名诵 | 濮存昕咏诵王维《桃源行》

26、名篇名诵 | 任志宏咏诵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7、名篇名诵 | 乔榛咏诵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8、名篇名诵 | 鲍国安咏诵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9、名篇名诵 | 姚锡娟咏诵李清照《如梦令》

30、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贺知章《咏柳》

31、名篇名诵 | 虹云诵咏杜甫《石壕吏》

32、名篇名诵 | 张家声咏诵杜甫《新婚别》

33、名篇名诵 | 方明诵咏李商隐《雨夜寄北》

34、名篇名诵 | 焦晃诵咏李白《蜀道难》

35、名篇名诵 | 焦晃诵咏杜甫《登高》

36、名篇名诵 | 王庆祥诵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7、名篇名诵 | 虹云诵咏李清照《夏日绝句》

38、名篇名诵 | 徐涛诵咏王维《山居秋暝》

39、名篇名诵 | 方明诵咏王维《使至塞上》

40、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1、名篇名诵 | 方明诵咏王之涣《凉州词》

42、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3、名篇名诵 | 童自荣诵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4、名篇名诵 | 徐涛诵咏高适《别董大》

45、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刘禹锡《乌衣巷》

46、名篇名诵 | 夏青诵咏崔颢《黄鹤楼》

47、名篇名诵 | 童自荣诵咏张九龄《望月怀远》

48、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柳宗元《江雪》

49、名篇名诵 | 虹云诵咏贾岛《寻隐者不遇》

50、名篇名诵 | 张筠英诵咏孟郊《游子吟》

51、名篇名诵 | 张筠英诵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2、名篇名诵 | 雅坤、瞿弦和诵咏李绅《悯农二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