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国家公务员考试,预祝各位考生能取得好成绩。其实公务员考试作为一种国家选拔公职人员及储备干部的一种有效有段,历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果谈到国家选拔人才的手段,在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科举考试。 想必大家对科举考试也是一知半解,为此,小编特地搜索大量文章,经过认真对比,找到一篇比较详细的介绍科举制度的文章,分享给大家,原文如下: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府从分科考试中选举人才,分派官职的制度,是当时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自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起开始实行,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其间整整推行了1300年。 曾经有人将科举制同中国传统的“四大发明”并列为“第五大发明”。事实上,不仅在中国,位于“中华文化圈”内的朝鲜,越南等国家也将科举制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加以推行。而且在这些国家,科举制的废止较中国要晚。时至20世纪20年代,在法国殖民统治下的越南,才将科举制废除。随着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国的科举制也逐渐为西方国家所认识。英国曾效仿中国的科举,确立起文官的考录制度,一直沿袭至今。可见,科举制度作为中华先人智慧的结晶,其影响已经走出国门,步入世界。 在谈及科举制度之前,我们不妨来简单了解一下科举制诞生之前的几种官员选拔制度。自西周至秦汉,中国官员的选拔主要靠血亲分封来实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以血缘为纽带。将官职爵禄时代相传。 这项制度,存在一个严重的弊端,那就是入仕当官的权利为少数贵族所垄断。这是历代君主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对此我们不禁要问,皇帝身为贵族统治阶级的代表,难道不希贵族垄断做官的权利吗?回答是当然不愿意。皇帝作为贵族统治阶级的代表不假,但是他不希望这个阶层变得固定僵化。当官的权利一旦为少数贵族所垄断,那么居于人口大多数的平民阶层就会因无法改变命运而自暴自弃,或揭竿而起,这将导致王朝的倾覆。再者,仕途一旦被一小部分人所垄断,会造成这部分人权力的膨胀,进而威胁皇权。由此看来,皇帝当然不希望仕途被垄断。 鉴于此,时至汉代,血亲分封作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让位给了察举征辟。察举征辟是通过对人才品行和才干的考核,来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然而,人的品行和才干,很难进行量化评估。察举征辟制度下,各种“政治秀”、“道德秀”层出不穷。因此,察举制度弊端丛生,到曹魏时代让位已给了九品中正制。 在九品中正制度下,朝廷在中央和地方分别设立中正官,有他们将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中正官将品级高的人才呈报给朝廷,由朝廷授以官职。后来,对于人才品级的评定主要依靠评判门第高低来实现。以至于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情况。靠门第选拔官吏,虽然便于量化管理,但时间一长,则又回到血亲分封制度下,少数人垄断仕途的老路上来。因此,九品中正制也逐渐走向没落,至隋唐时期退出了历史舞台。 除上述的几种选官制度,当时的中国还存在养士和军功爵制度,以及恩荫和纳捐制度,与之并行不悖。但是通过这两种制度所录取的官员人数有限,因此其影响较小,居于次要地位。 为了挽承前代选官制度所存在的弊端,一种全新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应运而生。较之先前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分科考试选录人才,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即便相比今天的公务员选录制度,科举制省去了面试环节,仍然更具有公平性和客观性。毕竟我们很难通过十几分钟的面试,来完成对一个人客观、全面的评价, 科举制度的另一大优点,就是保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使仕途不在为少数贵族阶层所垄断,在很大程度上既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性,又维护了皇权的地位。因此,自隋代确立时起,科举制度为历代王朝所采纳,经久不易。 时至清代,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走向成熟,科举制也发展到完备阶段。关于清代的科举考试的程序,可以概括为“大三考”。即三个等级的考试——童生试、乡试和会试。童生试俗称“考秀才”,中试者称为秀才。秀才考试分为县考、府考核院考三个等级。分别由县、府、省三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每级考试分别分为五场,前四场考试内容为八股文,最后一场考试的内容为古书、诗文。 通常情况下,秀才不能直接步入仕途。但是可以享受到高于与平民的社会待遇。首先,秀才可以享受到免费教育的权利。考中者可以直接进入县学读书,国家不仅免除学费,而且还发放一定份额的生活补助。秀才还可以穿着象征着身份的长衫,参与地方政治,成为绅士。秀才享有同地方官员平礼相见的权利,仅只作揖,不用向平民一些样叩首。秀才拥有刑事豁免权,秀才犯罪,非经省主管行政教育的学政衙门的批准,不得逮捕。除此此外,秀才也享受减税和免除劳役的特殊待遇。. 考中秀才的读书人,可以继续参加乡试。乡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喜事加科考试,称为恩科。乡试由皇帝任命主副考官,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称为“秋闱”。清代的乡试,中试者被称为举人,第一名举人被称为’解元”.举人的社会地位虽然崇高,但一般也不会直接步入仕途。只是遇到国家有需要的的时候,通过“大挑’(通常是观察相貌)的仪式进入仕途做官。 乡试以上还设有会试,由礼部主办,大学士主考。会试的中试者,被称为贡生贡生第一名被称作”会元“。凡会试的中考者,都有资格参与皇帝亲自出题主持的殿试。殿试是清代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殿试结果分为三个等级,称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通常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科举考试中连中解、会元、状元者,被称为“连中三元”.自科举考试产生以来的一千多年,连中三元者仅有区区十三人,凤毛麟角。第三甲同进士出身者,一般不会做到部院一级的高官。但此事也非据对如此,晚清重臣曾国藩凭借自身的才能和为国家立下的功劳,以同进士出身,官至当朝宰辅和总督,这样的特殊情况也是会出现的。 与文科举相对应,清朝还设置了武科举,作为选拔军官的重要途径。但中国自宋代以来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至明清而极。清朝是由满族人入主中原建立的朝代,满族创有全民皆兵的八旗制度,汉族军事武装力量仅作为补充。满清政权自然也不放心汉人掌握兵权。因此清代的武科举规模较小,且不受重视,但仍然坚持进行。 谈及清朝的科举制度,则不得不提到“八股文”。八股文作为清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其格式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体裁为议论文体。语言则采用古文,以“代圣人立言”的口吻进行作文。字数通常为400~700字不等。八股文作为中国古代议论文的典范,集议论文写作之大成,语言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极具声韵美。 后人评价八股文考试,过分重视形式规范和声韵,以至忽视内容。因此也就造成了形式僵化和内容空洞的问题。这一点多为后世人们所诟病。殊不知八股文考试对于格式和声韵的强调,其出发点是为了限制批卷人的主观发挥的空间,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科举考试的文体,除了八股文之外,还存在试帖诗和策论两种文体。.试帖诗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始于唐代,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宋代王安石变法,曾一度废止,至清乾隆年间恢复,重新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唐代作为中国诗歌艺术的鼎盛时期,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歌作品。其中白居易的《赋得古烟草送别》,就是白居易在科举考试时所做的试帖诗,至今仍广为传诵。时至清代,诗歌艺术已经走向衰落。这一时期的试帖诗也呈现出僵化空洞的“八股化”现象。 关于科举考试的另一种文体策论,则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议论文。清代的策论,与八股文和试帖诗的考试不同,不采取“异书”的办法(八股文和试帖诗则采取糊名异书的方法防止弊),文章的书法也作为考察的标准之一。 有清一代,军功爵制度以及恩荫纳捐制度并没有消失,而是作为科举制度的补充而存在。只是恩荫制度大多实行于满洲贵族的内部,普通汉族人一般享受不到。而且,只有少数人可能因战争而获得军功爵。至于纳捐,人数虽多,但一般纳捐者轻易得不到实职,得到的只有一个官员的虚衔而以。 所以通过这些途径步入仕途的人,极为有限。科举制度对于广大知识分子来说,仍然具有重大的诱惑力。 科举的重大诱惑力来源于对个人命运的改变。因此,有不少人产生了投机取巧的念头,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再加上清代政治由清明转向腐败,大大小小的科场案遂产生不断。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顺治年间科场案,咸丰八年顺天乡试科场案,以及后来的周福清案。 顺治年间科场案发生之后,清朝确立了“科场舞弊,一律处死’的制度,以求严厉打击科场舞弊事件。清代影响最深远的科场案,当属咸丰八年的顺天乡试科场案,又称“戊午科场案”。此案涉及面之广,处死涉案官员地位之高,堪称空前绝后。此案一扫清朝中期以来科场的腐败现象,基本上扭转了科举的黑暗。《春明梦录》、《清史稿》等文献,都予以了较高的评价。 周福清案的影响和知名度,相比前者要小。至于周福清其人,则是近代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的祖父,鲁迅先生在其文章中所提到的“家道中落”,大抵缘因此案,只为明言而以。鲁迅先生后来能走上文章救国之路,姑且算是此案的一大历史功绩吧。 关于科举制,我们还要知道的就是每种制度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当然科举也不例外。一种制度历时长久不变,而没有弊端出现,只能说明社会没有向前发展。清代的科举制度,越到后期,其“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弊病越明显。遂导致官场冗员的不断膨胀和行政效率的持续降低。 近代以来,随和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冲击,为了排除学习西方文化的障碍,废除科举制的呼声越来越高。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诏令,宣布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1905年则正式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科举制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了千年历史为历代王朝和中华民族培养了无数人才,书写了无数的传奇故事,历经沧桑,终于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而寿终正寝。但是,科举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成果,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给我们留下的无数历史经验和教训,仍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 我想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对科举也有了一定认识,当然小编自己也涨了知识。其实在古诗词中也有很多关于古代文人考试的,想必大家也很期待吧,记得关注哦,明日会更新相关诗词内容。(本文章尚未联系到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