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支部.三集.65经》元亨寺译本 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拘萨罗[国],入于名为羁舍子之伽蓝族邑。 伽蓝族羁舍子等闻:沙门瞿昙是释迦子,从释迦出家至羁舍子;又,彼尊瞿昙有美好称赞之声扬,谓:彼世尊是应供,正自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者,无上士,天人师,觉者。;彼对此众人及天,魔,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庶民,有情,能自了知,证已而教说者。彼宣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洁白之法。能遇如是之阿罗汉者,是幸甚。 其时,羁舍子伽蓝众即谒世尊之处。谒已,一类之人即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一类人即与世尊互相庆慰,致欢迎,感铭之交谈已,坐于一面;一类人即向世尊伸手合掌后坐于一面;一类人即白出名姓后坐于一面;一类人则默然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羁舍子伽蓝众白世尊言: “大德!有沙门,婆罗门众来至羁舍子,彼等只述示自说。相反者,对于他说则予驳斥,轻蔑,卑视,抛掷。 “大德!复有他类沙门,婆罗门来至羁舍子,彼等即皆只述示自说。相反者,对于他说则予驳斥,轻蔑,卑视,抛掷。 “大德!对彼等,我等有惑,有疑--于此等沙门,婆罗门诸氏中,谁语真实?谁语虚伪?” “伽蓝众!汝等所惑是当然,所疑是当然。有惑之处,定会起疑。” “伽蓝众!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勿信基于寻思者;勿信基于理趣者;勿信熟虑于因相者;虽说是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亦勿予信;[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虽说[此]沙门是我等之师,亦勿予信之。” “伽蓝众!若汝等只自觉--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之即能引来无益与苦。 “则伽蓝众!汝等于时应断[彼]。”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贪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复次,伽蓝众!此有贪心之人是为贪所蔽,心为所捕,杀有命者,取不予者,与他之妻通,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无益,苦耶?” “大德!唯然!”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嗔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复次,伽蓝众!此有嗔心之人是为嗔所蔽,心为所捕,杀有命者,取不予者,与他之妻通,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无益,苦耶?” “大德!唯然!”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愚痴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复次,伽蓝众!此有愚痴心之人是为愚痴所蔽,心为所捕,杀有命者,取不予者,与他之妻通,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无益,苦耶?” “大德!唯然!” “伽蓝众!汝等何思惟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不善?” “大德!是不善。” “有罪耶?或无罪耶?” “大德!是有罪。” “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耶?或智者之所称赞者耶?” “大德!是智者之所诃毁者。” “若圆满执取为能引无益与苦耶?或不耶?” “大德!圆满之执取即能引无益与苦,对此我等之所说是如是。” “伽蓝众!是故,我语:‘伽蓝众!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因其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勿信是基于寻思者;勿信是基于理趣者;勿信是熟虑因相者;勿信是与审思,忍许之见[相合];[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虽说[此]沙门是我等之师,亦勿予信。’ “伽蓝众!若汝等惟自觉:‘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之即能引来无益与苦’ “则伽蓝众!汝等于时应断[彼]。如是语者是缘此而说。” “伽蓝众!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因其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勿信是基于寻思者;勿信是基于理趣者;勿信是熟虑因相者;勿信是与审思,忍许之见[相合];[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虽说[此]沙门是我等之师,亦勿予信。’ “伽蓝众!若汝等惟自觉:‘此法是善,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称赞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即能引来益与乐’ “即伽蓝众!其时应具足而住之。”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无贪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益。” “复次,伽蓝众!此无贪之人是不为贪所蔽,心不为捕,不杀有命者,不取不予者,不与他之妻通,不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即与彼以长夜之益与乐。” “大德!唯然!”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无嗔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益。” “复次,伽蓝众!此无嗔人是不为嗔所蔽,心不为捕,不杀有命者,不取不予者,不与他之妻通,不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之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无痴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益。” “复次,伽蓝众!此无痴之人是不为愚痴所蔽,心不为捕,不杀有命者,不取不予者,不与他之妻通,不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之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不善耶?” “大德!是善。” “有罪耶?或无罪耶?” “大德!是无罪。” “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耶?或智者之所称赞者耶?” “大德!是智者之所称赞者。” “若圆满执取为能引益与乐耶?或不耶?” “大德!圆满执取即能引益与乐,对此我等之所说是如是。” “伽蓝众!是故,我语:‘伽蓝众!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因其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勿信是基于寻思者;勿信是基于理趣者;勿信是熟虑因相者;勿信是与审思,忍许之见[相合];[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虽说[此]沙门是我等之师,亦勿予信。’ “伽蓝众!若汝等共自觉:‘此法是善,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称赞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即可引来益与乐’ “则伽蓝众!其时应具足而住。如是语者是缘此而说。” “伽蓝众!彼圣弟子即如是离贪,离嗔,不愚痴,以正知,正念。 “与慈俱行之心遍满于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横遍于上下一切处,于一切世界,与慈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恼害之心遍满而住。 “与悲俱行之心遍满于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横遍于上下一切处,于一切世界,与悲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恼害之心遍满而住。 “与喜俱行之心遍满于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横遍于上下一切处,于一切世界,与喜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恼害之心遍满而住。 “与舍俱行之心遍满于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横遍于上下一切处,于一切世界,与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恼害之心遍满而住。” “伽蓝众!彼圣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四慰安: “若有后世,若有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即有是处:我身坏,死后,当生于善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 “若又无后世,若无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即我将于现法以无怨,无贪,无苦,有乐来护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 “又若作(恶)之人有恶报,则我将不对任何人怀恶意,不造恶业之人,何有苦之触?即彼等所得之第三慰安。 “若作(恶)之人,无有恶报,则现在于二者我已见己之清净。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 “伽蓝众!彼圣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四慰安。” “世尊!此即如是。善逝!此即如是。 “大德!彼圣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四种慰安。 “若有后世,若有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即有是处:我身坏,死后,当生于善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 “若又无后世,若无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即我将于现法以无怨,无贪,无苦,有乐来护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 “又若作(恶)之人有恶报,则我将不对任何人怀恶意,不造恶业之人,何有苦之触?即彼等所得之第三慰安。 “若作(恶)之人,无有恶报,则现在于二者我已见己之清净。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 “大德!彼圣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四慰安。” “大德!奇哉!大德!奇哉! “大德!譬如令伏者得起,令覆者得发,如示迷者以道,如暗中持来灯火有眼者得见诸色,正如是。世尊瞿昙以种种方法开示法。 “大德!我等皈依世尊,法,又(皈依)比丘僧伽。大德!请世尊存念:我等从今日起终生皈依为优婆塞。” ……………………………………………………………………… 经文解释 《增支部》三六十五《羇舍子①经》萧式球译 我这样听闻: 有一次,世尊与一大群比丘在拘萨罗国游行说法,去到羇舍子市镇伽蓝磨人②居住的地方之中。在羇舍子市镇的伽蓝磨人听到这个消息:“沙门乔答摩声名远播,他是释迦族人,从释迦族出家;他是一位阿罗汉、无上正等正觉、明行足、善说、世间解、无上的调御者、天人师、佛、世尊③。他所说的法义开首、中间、结尾都是善美的,言之有物、有意义、圆满、展示达至清净的修行道路。他来到这里了。”去拜访这样的阿罗汉是很有益处的。 之后,羇舍子的伽蓝磨人一起去拜访世尊。他们去到世尊处时,一些人礼敬世尊之后,然后坐在一边;一些人和世尊善意交谈一会之后,然后坐在一边;一些人对世尊合掌之后,然后坐在一边;一些人到世尊跟前介绍自己之后,然后坐在一边;一些人保持肃静之后,然后坐在一边。当羇舍子的伽蓝磨人全都坐好后,对世尊说: “尊者啊,有些沙门婆罗门来到羇舍子,他们演说自己的教义,赞扬自己的教义,但责难、看轻、藐视、摧毁其它的教义。尊者啊,当另一些沙门婆罗门来到羇舍子,他们都是同样演说自己的教义,赞扬自己的教义,但责难、看轻、藐视、摧毁其它的教义。尊者啊,这真使我们犹豫,这真使我们疑惑,不知道在他们之中谁说的是真理?谁说的是谎言?” “伽蓝磨人啊,你们的犹豫是适当的,你们的疑惑是适当的。面对使人犹豫的事情,犹豫便会生起;面对使人疑惑的事情,疑惑便会生起。 “伽蓝磨人,听啊,不要靠传统、不要靠传承、不要靠传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逻辑、不要靠推断、不要靠表面外观、不要靠个人的偏好、不要靠可能性、不要靠沙门和老师。伽蓝磨人啊,无论任何时候,当你自己知道这些东西是不善的,这些东西是错的,这些东西受智者谴责的,这些东西当接受之后会带来损害和苦恼的,那么你们便应该舍弃这些东西。 “伽蓝磨人啊,你们认为怎样,一个人的内心若持续生起贪欲,这是有益还是有害的呢?” “尊者啊,是有害的。” “伽蓝磨人啊,一个贪欲的人,内心受贪欲所压服、受贪欲所缠扰,使得他去作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的行为。这是否会为他长期带来损害和苦恼呢?” “尊者啊,是的。” “伽蓝磨人啊,你们认为怎样,一个人的内心若持续生起瞋恚……(与贪欲的经文相同)……尊者啊,是的。” “伽蓝磨人啊,你们认为怎样,一个人的内心若持续生起愚痴……(与贪欲的经文相同)……尊者啊,是的。” “伽蓝磨人啊,你们认为怎样,这是善还是不善的呢?” “尊者啊,是不善的。” “是错还是对的呢?” “尊者啊,是错的。” “受智者谴责还是受智者赞扬的呢?” “尊者啊,受智者谴责的。” “作出这些行为会带来损害和苦恼还是不会带来损害和苦恼的呢?” “尊者啊,作出这些行为会带来损害和苦恼的。” “伽蓝磨人,听啊,因此,无论我们说什么,你们不要靠传统、不要靠传承、不要靠传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逻辑、不要靠推断、不要靠表面外观、不要靠个人的偏好、不要靠可能性、不要靠沙门和老师。伽蓝磨人啊,无论任何时候,当你自己知道这些东西是不善的,这些东西是错误的,这些东西受智者谴责的,这些东西当接受之后会带来损害和苦恼的,那么你们便应该舍弃这些东西。 “伽蓝磨人,听啊,不要靠传统、不要靠传承、不要靠传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逻辑、不要靠推断、不要靠表面外观、不要靠个人的偏好、不要靠可能性、不要靠沙门和老师。伽蓝磨人啊,无论任何时候,当你自己知道这些东西是善的,这些东西是对的,这些东西受智者赞扬的,这些东西当接受之后会带来利益和快乐的,那么你们便应该采纳及受持这些东西。 “伽蓝磨人啊,你们认为怎样,一个人的内心若持续生起不贪欲,这是有益还是有害的呢?” “尊者啊,是有益的。” “伽蓝磨人啊,一个不贪欲的人,内心不受贪欲所压服、不受贪欲缠扰,使得他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是否会为他长期带来利益和快乐呢?” “尊者啊,是的。” “伽蓝磨人啊,你们认为怎样,一个人的内心若持续生起不瞋恚……(与不贪欲的经文相同)……尊者啊,是的。” “伽蓝磨人啊,你们认为怎样,一个人的内心若持续生起不愚痴……(与不贪欲的经文相同)……尊者啊,是的。” “伽蓝磨人啊,你们认为怎样,这是善还是不善的呢?” “尊者啊,是善的。” “是错还是对的呢?” “尊者啊,是对的。” “受智者谴责还是受智者赞扬的呢?” “尊者啊,受智者赞扬的。” “作出这些行为会带来利益和快乐还是不会带来利益和快乐的呢?” “尊者啊,作出这些行为会带来利益和快乐的。” “伽蓝磨人,听啊,因此,无论我们说什么,你们不要靠传统、不要靠传承、不要靠传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逻辑、不要靠推断、不要靠表面外观、不要靠个人的偏好、不要靠可能性、不要靠沙门和老师。伽蓝磨人啊,无论任何时候,当你自己知道这些东西是善的,这些东西是对的,这些东西受智者赞扬的,这些东西当接受之后会带来利益和快乐的,那么你们便应该采纳及受持这些东西。 “伽蓝磨人啊,一位圣弟子④止息了贪欲和瞋恚,没有困惑,内心警觉,不失念,持续以慈心向一个方向散发开去;同样地,持续向第二个方向、第三个方向、第四个方向⑤散发开去;还有持续向上方、下方、四个角落等所有方向散发慈心,散发于所有众生身上及所有事物之上。他带着广大、成熟、没有限量的慈心,没有愤恨、没有瞋恚,持续向外散发开去。 “伽蓝磨人啊,一位圣弟子止息了贪欲和瞋恚,没有困惑,内心警觉,不失念,持续以悲心……(与慈心的经文相同)……持续向外散发开去。 “伽蓝磨人啊,一位圣弟子止息了贪欲和瞋恚,没有困惑,内心警觉,不失念,持续以喜心……(与慈心的经文相同)……持续向外散发开去。 “伽蓝磨人啊,一位圣弟子止息了贪欲和瞋恚,没有困惑,内心警觉,不失念,持续以舍心……(与慈心的经文相同)……持续向外散发开去。 “伽蓝磨人啊,这位圣弟子因他的内心没有愤恨、没有瞋恚、没有污染,内心清净,在现生之中,他能体悟到四种安稳。他知道:‘若是有来生,若是有善恶业报的话,当我身坏命终的时候,我会投生于天上善趣之中。’这是他所体悟到的第一种安稳。 “‘若是没有来生,若是没有善恶业报的话,我也能在此生之中没有愤恨、瞋恚、敌意,过着快乐的生活。’这是他所体悟到的第二种安稳。 “‘若我不对他人作恶行,也没有作恶行的想法。我怎会受苦恼困扰呢?’这是他所体悟到的第三种安稳。 “‘若我不作恶行,不管恶业会有积聚还是恶业不会有积聚也没有关系,我都能清楚明白到我所过的就是清净的生活。’这是他所体悟到的第四种安稳。 “伽蓝磨人啊,这位圣弟子因他的内心没有愤恨、没有瞋恚、没有污染,内心清净,在现生之中,他能体悟到这四种安稳。你们认为是吗?” “世尊啊,是的。善说啊,是的。尊者啊,这位圣弟子因他的内心没有愤恨……(与之前数段的经文相同)……这是他所体悟到的第一种安稳……这是他所体悟到的第二种安稳……这是他所体悟到的第三种安稳……这是他所体悟到的第四种安稳……他能体悟到这四种安稳。 “尊者啊,妙极了!尊者啊,妙极了!尊者啊,世尊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演说法义,就像把倒转了的东西反正过来;像为受覆盖的东西揭开遮掩;像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着油灯的人,使其它有眼睛的人可以看到东西。尊者啊,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尊者啊,愿世尊接受我们为优婆塞,从现在起,直至命终,终生皈依!” ①Kesaputta羇舍子是一个市镇的名称。 ②Kalama伽蓝磨是一个种族的名称。经文中的伽蓝磨人是住在羇舍子市镇中的伽蓝磨族人。 ③由阿罗汉至世尊是佛陀的九种品德,这九种品德分别如下: Arahaj阿罗汉──完满了修行的人;值得受人供养的人。 Sammasambuddho无上正等正觉──以自己的能力,无师自证的人。 Vijjacaranasampanno明行足──智慧和品行均具足。 Sugato善说──善巧的说法者。 Lokavidu世间解──对世间彻底了解。 Anuttarapurisadammasarathi无上调御者──最高的教导众生者。 Satthadevamanussanaj天人师──天和人的老师。 Buddho佛──觉悟的人。 Bhagava世尊──胜利者。 在以上九种品德之中,有的把第六种无上调御者分作“无上士”和“调御者”两种的品德。在中国的传统里,就是说十种品德的,称为如来十号,是指佛陀十种不同的称号。 ④Ariyasavaka圣弟子是指在八正道中的修行者,包括出家和在家的人。 ⑤四个方向是指东南西北或前后左右四方。 这篇经文可和汉译本《中阿含经》十六《伽蓝经》互相对照。在经中伽蓝磨人其实提出了一个极难解答的问题。因为他们长期接触各种不同的宗教师,而各宗教师都一致地说只有自己的才对其他的不对,使伽蓝磨人陷于困惑之中。而佛陀亦是众宗教师的其中之一,但他不与其它宗教师那样一般见识,他的答案不但出人意表──无论我们这些宗教师说什么,不要靠……;无论任何时候,当你知道是不善的便舍弃这些东西,当你知道是善的便接受这些东西──而且还替伽蓝磨人清除了他们长期在心中的困惑,更为他们带来一个用自己的能力来判别事物这个新方向。 佛陀是一位很开通的导师,他从不约束和限制人们的思想,他只是帮助人们开发认清善恶、改善行为的能力。这种开放的态度在宗教界里是绝无仅有的,这是因为他能彻底看透真理,对自己有充份信心的表现。 一个持戒和修习慈心的人,他清楚知道自己所做的行为是善的,是清净的。即使是没有善恶因果,没有今生他世这回事,他在现生之中都能快乐及有意义地生活;若是有善恶因果,有今生他世这回事,他自己知道来生将会投生于善趣之中。由此可见,佛教虽说有今生他世,但重点还是着重于现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