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篇 兵 道

 自然学派 2017-03-18

 

第六篇  兵道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强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②,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

  还:还报、报应

  伐:自夸。

 

译文:

        用道来辅佐君主的人,不应该依靠武力来称雄于天下。穷兵黩武者必然遭到报应。军队所过之处田野一片荒芜,荆棘丛生。战事过后,必定是灾荒之年。对于战争而言,只应该是善于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可以了,而不敢过于争强好胜。达到目的后不要狂妄自大,不应该自我夸耀,不应该骄傲自满。取得胜利、达到目的都是出于迫不得已,因此达到目的之后不能继续逞强、耀武扬威。事物强壮到极点就必然会转向衰老,这就不符合天道了,不符合天道就会早早灭亡。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夫兵者,不祥之器,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释:

  物:万物,这里指众人

 

译文:

        战争是不吉祥的东西,大家都讨厌它,所以有道之人是不愿意参与其中的。君子在平时生活中以左侧为贵,而在战争时却以右侧为贵。战争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应该借助和使用的东西,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用战争来解决问题,所以应该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应该得意洋洋,而那些因为战胜敌人而沾沾自喜的人,纯粹是以杀人为乐的暴徒。而以杀人为乐的人,必然不能实现自己取得天下的志向。吉利的仪式都是以左为上,凶丧的仪式都是以右为上。职位低的偏将军居于左侧,而职位高的上将军则居于右侧,这就是说要用丧礼来对待战争。战争必然导致死人众多,我们要用悲哀的心情为死者哭泣,即使战胜了也要用丧礼来对待。


 

第六十八章    士者不武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①;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注释:

  不与:意为不争,不正面冲突

 

译文:

        善于做将帅的人,并不热衷于好勇斗狠;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轻易被激怒而失去理智;善于取胜的人,并不喜欢和对手硬拼;善于用人的人,甘心以谦下的态度来对待别人,这就是不与人争的“德”,是善于发挥所有人的力量,是符合自然规律和古代高尚品德的行为。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①无臂,扔②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注释:

  [rǎng]:推,这里指挥动手臂。

  扔:对抗的意思。

 

译文:

        关于用兵打仗,有这样一句话:“我不敢主动进攻而宁愿采取守势,我不敢轻易前进一寸,而宁愿后退一尺。”这就叫不轻易采取行动,不必挥舞手臂、不必拿着武器冲过去与敌人厮杀。最大的灾祸莫过于轻视敌方,轻敌就几乎丧失了取胜之道。所以如果交战双方实力相当,谨慎悲观的一方必然会取得胜利。

 

解读:

        关于哀兵必胜的“哀”字,一般被解释成“怀有悲悯之心”,因而前面的“几丧吾宝”的“宝”也被理解为老子前面章节里面提到过的三宝之一:慈。但我认为,轻敌怎么就必然导致失去了仁慈和悲悯之心呢?这两者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而且老子完全可以说“慈者胜”,何必用“哀”字呢?还有人把哀字解释成悲愤,这个也过于牵强,打仗光有悲愤是没有用的。

 

        轻敌就是过度乐观,其反面就应该是悲观和重视敌手,悲观的一方必然会多考察自己的不利因素,在战术上重视对手,做出全面而周详的准备工作,不敢轻举妄动,甚至主动示弱以麻痹对方,这样的军队,才应该是必胜的“哀兵”。

 

        “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看似根本无法理解,人们由于无法洞悉老子的本意,于是归之于“玄妙”了事,简单地解释为军事上的“无为而无不为”。但是,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你如果真的啥也不干,怎么能躲开向你砍来的刀子呢?其实,这句话一定要放在上下文里去理解才行,前文是“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指出了贸然主动进攻的危险性;后文是“祸莫大於轻敌”,还是说不要轻敌冒进。因此我认为,老子这里看似玄妙的“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无非就是说要以静制动、料敌机先,不要轻易地暴露我方的战略意图和真正实力,看准了敌人将如何行动之后再针对性地决定自己如何应对,这才是用兵之道。孙子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也就是说,天下没有保证常胜的固定阵法和用兵定势,而只能根据战场的实际态势和对方的战略战术来灵活地采取最恰当最适合的应对之策。一旦你摆开阵势,挥舞兵器杀将过去,你的部署、意图和弱点也就暴露给对方了,也就给了对方“因敌变化而取胜”的机会,除非你实力超过对方很多,否则必败。这非常类似武术里的“无招胜有招”和“后发制人”。

 

 

 

小结

 

        《道德经》既然货卖帝王家,除了治国之道以外,必然还要谈到军事。老子认为战争是不祥的,非有道之人所为,但另一方面,战争有时又是不可避免的,谁也不能看着自己被敌人杀死。因此老子认为,对待战争要采取尽量避免的态度,实在无法避免,也要适可而止,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收手了,即使把敌人打败了,也没有什么可高兴的,要当作一件丧事来对待。

 

        一个国家,切不可穷兵黩武,更不能以杀人为乐。因为只要战事一起,其后果必然是生灵涂炭,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百姓流离失所。而且,“其事好还”,今天你杀了别人,明天就会有其他人来杀你,好战者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死无葬身之地。

 

        在电影《赤壁》的最后关头,导演让梁朝伟郁闷地说了一句“其实我们都输了!”这让很多人都觉得有些生硬,不得其意。的确,我也觉得按周瑜的修为,似乎是不太可能说出这句话的,他应该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不会发出如此悲天悯人的感叹。但导演为了提高电影的思想性,不得不加上这一句话,用来体现“仁者无敌”,“果而勿矜”的思想境界,让影片不要变成描写杀人技巧和血腥场面的特技组合。

 

        在明确了对待战争的态度之后,具体到如何打仗,老子提出了“善胜敌者不与”,这与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乃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不可冒进 ,“哀兵必胜”的观点更是成为历代兵家的口头禅。

 

       在没有被归入本篇的第五十七章里,老子还提出了“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思想,这恰恰就是孙子的“兵者,诡道也!”可见关于用兵之道,老子可能在具体的战法上不如一代兵圣,但他却能用区区几个字,就从最高的视角,总结出战争的精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