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 道 ——老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

 自然学派 2017-03-18

 

论  道

 

      老子《道德经》开篇就点明了自己这本书要说什么,那就是“道”。然而,对于这个“道”,老子自己也无法明确、形象地描述和定义它,而是把它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而又玄奥至极的位置上。但不管怎么说,老子还是给出了道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面:“无”和“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指出“道”是一种能无中生有、其本身也是亦无亦有、堪称无物之物的万物之始,它被老子比喻为“谷神”和“玄牝”,可以为“天地之根”。在第四十章里面,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皆有其源头,有形之物追溯到其根源,可称为第四章里提到的“象帝”,即万物有形有象的源头,然而这个有形有象的源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子说是从“无”而来的。但是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演化出世间万物呢?当然不能了!这个“无”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万物的真正起始,就是“无极”,就是“道”,它是“象帝之先”。

 

        什么是道呢?老子回答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简而言之,就是在天地万物出现之前,道就已经存在了,且从来不曾改变,周而复始地运行,从未停歇或出现差失。正是道的运行,演化出了天地万物。

 

    那么这个道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子也说不清楚,因此他回答的很有水平:“道法自然。”道就是它本来的那个样子,它不需要谁来创造,也不需要学习和效法谁,道就在自然之中。老子也觉得这么说有点太笼统了,还是应该再“具体”说明一下,于是有了下面的描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也就是说,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无上无下、无始无终、无形无象、不可名状,最后老子用了两个字“恍惚”来做概括,这一恍惚,大家就更迷糊了。

 

    当然仅仅“恍惚”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因此,老子还是给出了道的特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的运行规律就是阴阳相生相克,不断互相转化,动态平衡,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就是在循环转化中保持平衡。而道的作用特点是“弱”,也就是说,道的作用方式是潜移默化,毫不牵强,不露踪迹,难以察觉,看似柔弱无力,却无可抗拒。

 

    那么道如何生万物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演化万物。万物皆由阴阳二气互相激荡,和谐统一而成。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智者,老子能把“道”理解成这样,那是相当了不起的,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要知道,即使是到了现在,全世界的大多数人们还是只能把自己无法理解的一切归因于超自然超人类而又带有人类特征的神明(人格神)在操纵,而老子居然能把所有的神话传说、妖魔鬼怪、神仙天帝撇在一旁,树立了一个自然存在的、无形无象的、没有超人类神明特性的“道”,真是中外历史上少有的奇迹。

 

    然而,尽管老子竭尽所能地从各个角度来阐释道,但他知道,自己还是没有办法说清楚,这才发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感叹,毕竟“无中生有”太超出人类的想象力了,几千年前的人怎么能完全清楚其中玄机呢,故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当然,“道可道,非常道”,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终极大道是没有“为什么”的,是无法再用什么理论或规律来解释的,即只能用道来解释一切,而没有任何东西能解释道。虽然无法解释“道为什么这样”,但我们还是要努力搞清楚“道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

-----------------

 

    那么数千年之后,我们对于道,是不是应该有更清楚一点儿的认识呢?

    我认为对道的理解,应该有三个层次。首先就是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客观规律或者叫自然规律,这些规律在人类乃至万物出现以前就一直存在,比如最简单的1+1=2,未尝不是一种规律、一种道。在这个世界出现以前,或者即便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消失了,1+1=2也是存在的,是无法消灭的。这些规律,具备了道的不生不灭,独立不改,周行不怠,无始无终,无形无体,支配万物的特性,堪称“无物之物”。小到微观粒子,中到身边之物,大到天体星球,无论是天然之物还是人类社会,背后都有其规律来指挥,只要认识到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和不可侵犯性,自觉寻找规律、遵守规律就能得到好的结果。我认为到这一步的哲学,就能指导人的生活各方各面了,够用了。也就是说,把“道”理解为自然规律,就足够了,这是第一层。

 

    至于这些自然规律能否归总到一个根源,由一条“天道”所主宰,这个问题恐怕还需要长久的实践来“求”和“证”。现在能总结出来的就是“平衡”和“循环”,世间万物都是在阴阳互相转化、动态平衡、往复循环中得到长生的。而“平衡”和“循环”实际上是合而为一的,正如我们在骑自行车时感受到的那样,静止的平衡是难以保持的,只有动态的平衡才能真正长久稳定,动态的平衡只有通过阴阳不断互相转化,循环不止才能够达成。比如原子,那就得有正负电荷的平衡,电子的不断旋转才能保持自身稳定。再比如,几乎所有的自然规律,都可以用方程(等式)来表达,无论怎么动,结果都是平衡。这是道的第二层,“平衡”和“循环”,可称其为“法则”。

 

    不过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满足于此,而是继续描绘了这样一个玄幻场景:基本法则亘古永存、先天地生(实际上是不生不灭),它可以无中生有,演化出宇宙万物。有些人可能觉得这纯粹是胡说八道,但这恰恰可能就是宇宙的本源。比如是否可以凭空产生实虚两种物质、或者说阴阳两种能量、抑或是两种场—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阴阳二气?两者虽然能够互相抵消而重归于虚无,但是不是也可以一直在互相追逐、互相感应激荡、相生相消,在平衡和循环中得以永存?这是不是就形成了“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基本粒子”?只要有了这一步,无中生有、演化万物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不过这一步现在还只能是我自己的猜测而难以被科学实验所证实。

 

所以我下一步极尽想象之能事,进一步假设宇宙万物的形成。太极图阴阳鱼的模型,是否就是最基本粒子的模型?是否就是那个“象帝”?而阴阳互相追逐,相生相克是在三维空间进行的,这就造成了基本粒子在八个卦限的方向上,具有了不同的性质,这是否就是八卦的真实意义(二生三)?这八种性质,分为纯阳,纯阴,半阴半阳,阳多阴少和阳少阴多。看似五种,但半阴半阳由于阴阳发展趋势不同而分为离和坎,阳多阴少根据不同趋势也可分为兑和巽,阳少阴多分为震和艮,由此基本粒子八向性质各异。这就给基本粒子之间提供了丰富的排列组合方式,为形成其他各种不同粒子奠定了基础。粒子物理学提出的基本粒子共62个,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基本粒子”,很可能就是由最基本的象帝粒子,或者叫太极粒子组合而成的。随后,各种质子中子原子以及其他更复杂的粒子纷纷组合而出,造就了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世界。这可能就是刨根问底的道的第三层,宇宙的核心机密和终极真相: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万物的本质,不过是虚空中发生的一缕缕的波动!理解到了这一层,那么本篇中老子的那些看似玄幻离奇的说法,也就统统变得容易理解了。

 

    关于基本的象帝粒子或太极粒子,我大胆地猜测它就是光子!阴阳二气就是可以互相感应、在空间中旋转变化的波动的电场和磁场!基本粒子就是光子,一团电磁波。

 

--------------

    不管我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这个假说是否成立,这已经无关于“道”的本质了,我们现在也完全不必执着于此,我们人类所要做的、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对自然世界(也包括人类自身)、自然规律(也包含支配人类的规律)的认知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贴近世界的本来面目。而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求证知行”。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也就是如何对待道(自然规律)的过程,它应该是一个求(道)—证(道)—知(道)—行(道)的过程,一环紧扣一环。前面的“求”和“证”的过程,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以进行,而且是一个不断往复,不断“求”、反复“证”的过程;“求”和“证”的结果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及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知”,古人称之为“悟道”、“得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既已真知,焉有未行?这里最后的“行”,就是水到渠成的自觉地按自然规律办事了。然而就算是行道,其中亦有求与证的因素,求证知行,也是无止尽的大循环,因为我们时刻要记住,我们的所“知”所“行”,仅仅是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阶段性认知成果而已,可能是局部范围内的、一定条件下的,近似或相对正确的东西,必须不断接受现实的检验、不断地完善发展。世间有终极大道,但人类对它的探索和认知却不见得有彻底完成的那一天。

 

    其实,所谓的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实际上也就是运用求证知行的这一套办法(即科学方法)来认识世界,并帮助人类更好地在世界上生存。这套办法,是人们在实践中无论是出于自发还是自觉,都必须采用的、也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古人混淆了“求”“证”与“知”“行”的关系,因而才一直纠缠于知难还是行难、先知还是先行的困惑之中。“求”、“证”虽然也是实践,但不属于“行”。“求”、“证”艰难,又都是为了“知”,或者说是组成了“知”的过程,因而“知”亦难。“知”“行”几乎不分先后,但“行”已经从所谓的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因此相对前面几个步骤来说,应该说就比较容易了。

 

    目前我们知道了道的真谛在于平衡和循环,按照这个法则来行动才能实现稳定和长久,违反这个法则就会导致动荡和灭亡。符合天道的行为必得善果,可称之为善行;逆天道的行为必得恶果,则为恶行。善与恶都是根据对人造成的结果来判定的,而行善与行恶的主体也只能是人。地震、水灾造成伤亡再多,也不能说地球是恶的,因此有人方有江湖、无人即无善恶。善果与恶果不仅作用于善行与恶行的直接对象,也同样会作用于施为者。你对别人施加了剥削和压迫,收获的必然是仇恨和反抗,而仇恨和反抗怎能带来善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怎能是一句空话?

 

    狼吃羊本无善恶之分,而且就算狼再凶残和狡猾,也没有能力把羊吃干净,而是让羊跑得更快,这就达到了生态平衡。但假如有一天狼成了无敌的超级狼,打破了狼和羊之间的平衡,那这个超级狼就是名副其实的“恶”狼了(这里说狼恶,是站在狼的角度上来说的,过度地不必要地吃羊对狼来说是恶行,这属于虚拟的狼的哲学,与上文善恶只能对人而言之说并无矛盾,那是人的哲学),就会把羊吃光,恶狼必然变成“饿”狼,自己也必然消亡。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超人”,已经有能力打破整个地球上的很多平衡,如果为所欲为的话,则必成“孤家寡人”,最后也不免被天道所消灭。

 

    幸而人是有智能的,如果能认识天道、顺应天道,改破坏平衡为维护平衡,寻求循环永久之法,也许就能真的实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之能否“大”取决于其能否得“道”。得道则可稳居“四大”之列,不得道则走向灭亡,连狼和羊都不如!因为你的能力远超羊和狼,一旦用错方向,自然就变成了超强的毁灭能力。

 

  以上是我对于道、善恶、知行等方面的所感所悟,正是:

 

无善无恶道长存,

有善有恶根在人,

顺道则善逆道恶,

求证知行天人合。

 

    虽然表面看上去非常类似王阳明的心学四训,而且我的确从王氏心学中吸取了不少东西,但王阳明认为善恶与良知皆由心生,而似乎缺少了对客观存在的道的认知。王阳明虽然提出了知行合一,但合于哪个一呢?当然是道(自然规律)。善和恶如何区分呢?当然也是以是否符合“道”来判断。而道本身作为宇宙的本原、法则和各种自然规律,就是它自己那个样子的,谁也改变不了,也谈不上善和恶的问题。如何“合于道”呢?只有求证知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