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系列报道(0120-湖南省永顺县芙蓉镇)

 溱湖之恋 2017-03-18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系列报道(0120-湖南省永顺县芙蓉镇) - 溱湖之恋图书馆
 

芙蓉镇,本名王村,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因宏伟瀑布穿梭其中,又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永顺县,与龙山里耶镇、泸溪浦市镇、花垣茶峒镇并称湘西四大名镇,又有酉阳雄镇、“小南京”之美誉。后因姜文和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更名为“芙蓉镇”。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
芙蓉镇地处武陵山区,永顺县南端51公里处,东与高坪乡、松柏镇相接,南与长官镇相邻,北与列夕乡、抚志乡交界,西与古丈县红石林镇、罗依溪镇隔河相望。镇内最高海拔927米,最低海拔139米。全镇辖11个村和5社区,141个村(居)民小组,总面积168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底,共有7454户,23382 人,其中农业人口18193人,非农业人口4254人,镇区人口17000人,系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镇,土家族占总人口80%以上。全镇有耕地20046亩,林地70500万亩。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系列报道(0120-湖南省永顺县芙蓉镇) - 溱湖之恋图书馆
 在湘西,芙蓉镇与龙山里耶镇,泸西浦市镇,花垣茶峒镇在历史上并称“四大名镇”,是国家认定的历史文化古镇之一。1986年,著名导演谢晋独具慧眼,在这里拍摄了电影《芙蓉镇》,随着电影《芙蓉镇》播出成功,旅游业逐步兴起,2007年,王村正式更名为芙蓉镇。镇》所说:“湘西口音满背篓 猛洞河古老风韵流”。
四周是青山绿水,镇区内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临水依依的土家吊脚木楼以及青石板铺就的五里长街,处处透析着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让游人至此赞不绝口,留连忘返。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系列报道(0120-湖南省永顺县芙蓉镇) - 溱湖之恋图书馆

芙蓉镇不仅景观秀丽,民族风情浓郁,还有记载土家族政治军事历史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铜柱”和电影《芙蓉镇》外景拍摄现场等人文景观。
公元940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使彭士愁多年交战媾和,缔结盟约,划疆而冶,铸5000斤铜柱为证。据史截:“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溪州刺史彭士愁与当时占据湖南的楚王马希范发生溪州之战。[2]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系列报道(0120-湖南省永顺县芙蓉镇) - 溱湖之恋图书馆
 铜柱重五千斤,高丈二尺,入土六心,形为八面,中空,内实钜钱,柱端覆盖铜顶,铭誓状于铜柱之上,立于会溪,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重立时,又羼刻了一些土官衔名。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永顺府知府张曾敫建亭保护。民国年间亭被毁。”铜柱的铜质,精纯光润;八面所镌颜、柳体阴文,虽经千载风雨洗刷,霜雪蚀磨,仍清晰如初。 溪州铜柱是研究土家族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土家族视铜柱为神物。
溪州铜柱是研究土家族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土家族人视铜柱为神物。原立于下溪州故城,196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重保护文物。1969年,酉水下游凤滩水库建成,铜柱处于淹没区。经国务院批准,于当年11月将铜柱迁至王村,使千年古镇更加熠熠生辉,现存民俗风光馆内。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系列报道(0120-湖南省永顺县芙蓉镇) - 溱湖之恋图书馆
 
芙蓉镇是一座土家族人聚居的古镇,有保存完好的五里青石板街,两边是板门店铺、土家吊脚楼,一路蜿蜒而行,将人带到酉水岸边的渡船码头。从码头向左望,可见芙蓉镇瀑布和其旁建在悬崖边的飞水寨。
五里石板街见证了古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在2300多年的历史中,芙蓉镇作为水陆交通的要塞,一直是通商的黄金口岸。
据史书记载,在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芙蓉镇的店铺就有560余家,每日骡马千余、商贾云集,一派繁荣景象,素有“小南京”之称。而今的古街虽说缺了身着长袍立于高柜的风景,街两旁却也摆满了琳琅满目、富有古镇特色的精美物品。
而时而出现的古镇米豆腐,拾级而上的石板街,更是把人拉入了刘晓庆与姜文主演的《芙蓉镇》电影场景里,别有一番风味。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系列报道(0120-湖南省永顺县芙蓉镇) - 溱湖之恋图书馆
 

芙蓉镇三面环水,瀑布穿镇而过,别有洞天。这是湘西最大最壮观的一道瀑布,高60米,宽40米,分两级从悬崖上倾泻而下,声势浩大,方圆十里都可听见。
春夏水涨,急流直下,飞虹相映,五彩纷呈。“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由此得名。
有诗赞曰:“动地惊天响如雷,凭空飞坠雪千堆,银河浩瀚从天落,万斛珍珠处处飞。”


土司行宫(飞水寨)——传说中的吊脚楼群
在集镇上有此瀑布者在全国并不多见,瀑布旁的“土王行宫”更是芙蓉镇的一大亮点。这里是当年富甲一方的土王所选择建造避暑山庄的地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行宫侧面是悬崖峭壁,宫前溪水长流,飞瀑直泻,震耳欲聋,气势蓬勃。
“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这是宋祖英歌里质朴风情的吊脚楼。吊脚楼,土家语称“咧嘎”,是土家人民居住生活的场所。因为好地毕竟是有限的,聪明的土家人根据地形,或傍山而建、或立水而居,为增加居住面积,在房子的下面撑起了吊脚。
在土司王统治时期,这里一直是士兵们的营房所在地。
公元910年,彭士愁建立土司王朝,定都溪州王村,修建“酋阳宫”,管辖湘、鄂、渝、黔20余州。公元1135年,土司王彭福石迁都永顺老司城,“酋阳宫”成为历代土司王避暑休闲的行宫。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少数民族王朝,土司王朝818年,共有28代35位土司王继位。
土王行宫在瀑布镶扮下有“水帘洞”、“檐下飞瀑”等自然景观;有唐伯虎、沈从文等文人留下的诗词墨宝;有歌星宋祖英拍摄《家乡有条猛洞河》、《小背篓》MTV的歌台;有刘晓庆在此游泳、品茶观瀑的茶楼;有《乌龙山剿匪记》等多部影视剧外景拍摄场景,的确是休闲游览的人间仙境。
铺下栈道(5张岩洞很久以前能够容纳千人,后经千百年的水涨水落,被大量淤泥积压成现今之样。
据当地的王姓谱书记载,很久以前,有一批人为避秦朝战乱,一路沿沅江涉水而上,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这个石洞歇息,见洞内有一些长发赤脚,披兽发,发声如鸟兽语的人。
这些人就是早期居住在芙蓉镇的土家先民。这拔人见这些土家先民勤劳善良,极易相处,便同他们久居下来,繁衍生息,一起经营了这个地方。为了方便当时原始的生活和生产,便合力开凿了一条古栈道。
“毛古斯”是土家语,意为浑身长毛的打猎人。毛古斯舞是以土家族的历史、渔猎、婚姻等为内容,融歌剧、舞剧、话剧于一体,表演形式极其古老的一种原始祭神戏剧舞蹈,主要分布流传在地处武陵山区的湘鄂渝黔边土家族聚居地,重点分布在湘西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县。毛古斯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经典,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9月28日,首届“中国湘西芙蓉镇·土家族毛古斯文化节”在芙蓉广场举行。
110名土家族儿女身披稻草扎成的草衣,赤着双脚,面部用稻草扎成的帽子遮住,头上用稻草和棕树叶拧成冲天而竖的五根草辫,在舞台上欢快舞动,把飞溅着原始古朴音符的毛古斯舞蹈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是这批演员表演的《土家毛古斯——欢庆》节目代表湖南省参加在2008年8月8日18时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文艺表演,尽管只有短短的2分30秒,但却让全球数十亿观众领略到了远古蛮荒时代土家族的原始艺术之美[3]  。
毛古斯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土家族聚居地方森林莽莽,荆棘遍野,土家先民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后来学会了耕作,才从渔猎生活步入农耕时代。
最先有一位土家青年独自下山去学习农耕技能,学成之后急于赶回山寨传授,全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荆棘撕扯成碎片,等他回到山寨时,正逢土家过年,跳摆手舞。他一看自己衣不遮体,便躲在茅草丛中观看,不料几个小伙子在茅草丛里发现了他,他只好急中生智扯下干茅草披在身上,参加到人群中去,并且手舞足蹈,用舞蹈的形式向乡亲们传授农耕技能。土家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农耕先祖,每逢还愿或祭祖等活动时,都要表演“毛古斯”。
“毛古斯”1959年被中央民族民间舞蹈考察团认定为“中国古代戏剧舞蹈的最远源头”,是“研究中国古代戏剧舞蹈的活化石”。

     2012年4月23日,在湖南湘西芙蓉镇举办了隆重的“中国(湘西)土家族舍巴节”,其声势浩大的原生态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了厚重的土家文化传统。

“社巴节”一般在每年正月举行,有的地方也不在正月举行,而是三月或五月举行。如湘西古文田家祠一带土家族人却是在三月举行。
“舍巴节”是湘西州土家族最隆重的传统祭祀节日,有着严格的祭祀仪式、独特的祭祀方式和丰富的表达内涵。其表演的毛古斯、摆手舞、梯玛歌、打溜子、咚咚喹等数十种形式,被列为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舍巴节”既是土家族的隆重节日,亦是土家族的文化荟萃。

土家人过年,至今还保留着给果木树喂年饭的古老而又有趣的传统习俗。
团年这一天(古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寨子里噼噼叭叭的鞭炮声此起彼落,嘭嘭嘭的三眼铳声在山弯谷底回荡不绝。随着祭祖过场搞完毕,就是土家人合家团年的时刻了。
吃完团年饭,家里伢儿们兴高采烈的去给房前屋后的果木树喂年饭。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就在团近请几个伢儿,一般都是男女各半。
女的用盘子端着大半饭、糯米饭、小米饭、包谷饭、绿豆饭(通常叫十全十美)和猪头、猪尾(寓意一年到头有头有尾)。男的拿一把杉刀和三柱香纸蜡烛。
首先到吊脚楼下烧化香纸,燃放一串鞭炮,再转到果木树林中,选一棵最大的果木树,垫起脚跟在树干上砍一道口子。女的则用铁瓢将和好的饭、菜往树口子里塞。塞完后,女的就躲在树后,田的恭恭敬敬地站好,开始一问一答。
双方对完话,又走到另一棵果木树下同样喂年饭,进行一番问答,一直到每棵树都“吃饱”了年饭才回家。
牛头宴又叫“开大宴”,是土家族接待贵宾的盛大礼仪宴会。在2008年国庆期间举办的“土家族毛古斯文化节”上,“牛头宴品尝会”成为众多宾客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新闻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牛头宴具体做法就是将整只牛头蒸熟后连大铁锅一起端上席,配以泡红辣椒、酸肉、蒿子粑、腊肉,客人们用刀子切割牛头上的牛肉实用,大快朵颐,喝竹筒米酒,体验远古时期土家人打猎归来饱餐一顿的感觉。
唐代末年,江西彭氏征服了五溪诸蛮以后,当上了土司王。据传说第十一代土司彭福石移都城于老司城后,为了鼓舞士气,增强军民信心和斗志,在一次军队作战凯旋回城时,特命人支起100口大锅,熬牛头以鼓舞士气,希望以后每次作战都能牛气冲天,大败敌人。
而土家士兵吃了这“牛头宴”后,果然士气大增,以后每逢作战都能够奇迹般的获得胜利。明朝抗倭名将彭翼南凯旋回返回湘西土司城时,土家儿女更是大摆“牛头宴”,恭迎土司王的胜利凯旋。“牛头宴”承载了太多的土家先民的荣耀和希望。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牛头宴”逐渐失传。
2007年永顺县王村镇政府和旅游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挖掘,经过40多个牛头的试制,才终于成功。2008年9月底,在首届土家族毛古斯文化节在王村举行时隆重推出。一经推出便引起各方关注。同时获得好评。“牛头宴”原本是迎接将士的胜利凯旋,现在逐渐演变成土家族儿女接待贵宾的盛大礼仪宴会。
“毕兹卡”是土家族的语言(土家语)词汇,意思是“说土家语的人”,是土家人的自称,也是别人对土家族人的称呼。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卡”具有先民的思想之中,土家族时代居住在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在人口上百万的全国少数民族中,是唯一分布在内陆的世居民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绝大部分土家人现已转用汉语。
由于长期跟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杂居和受汉文化的影响、渗透,有些土家族人完全失去了对土家语的应用,也就不再称为毕兹卡。从这种意义上说,毕兹卡应该是:“长期定居在土家族发源地,并长期、广泛应用土家语言的土著居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系列报道(0120-湖南省永顺县芙蓉镇) - 溱湖之恋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