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国画作品欣赏(十二) 树下抚琴图 从落款和画风分析,此画应属黄宾虹中期的代表作。其用笔法虽较为稚拙,用墨也较为单纯,然其画法已不采用先勾后染的常规成法,先用淋漓尽致的笔墨任意挥写,然后因势利导,予以生发收拾。时而视墨块形状勾勒而成山脉冈峦,时而留下大片空白以示云雾烟岚,时而据构图需要用刚劲的线条和浓淡相宜的墨色点缀树木茅舍、流泉飞瀑,时而在墨色将干未干时敷以石青石绿,使之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混沌交融,变幻莫测。此图重峦叠嶂、山村野渡、茅舍瓦屋、飞瀑流泉之间,一老人在丛树下抚琴,似闻其音枭,响彻山谷,焕发出古拙浑厚、灵冥华滋的审美特质。同时,也可看出黄宾虹所追求的高品位画风的转变轨迹。 山水 立轴 松山忘归 镜心 设色绢本 1949年作 仙霞岭上 黄宾虹对于山川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运用自己手中的笔创造了一个满纸氤氲,春光和煦,而韵味无穷的世界。他画湖边杂树、楼屋蹬道,诗意盎然。画中树木、楼宇、高山、坡岸均以或干或湿的中锋之笔勾出轮廓,再用各不相同的墨点皴擦。墨点、色点,错错杂杂,斑斑驳驳,涉笔老辣,自然玄妙。由于点法有致,表现力非常强烈,丰富而不雷同。黄宾虹衰年变法,功夫在墨法上,他绘画独有的风格也表现在墨法上,对墨法的灵活掌握使他创作出了这幅看似大幅,实是小品的《仙霞岭上》。 山水 册页(八开) 设色纸本 (363万元,2005年5月中国嘉德) 题识:(一)溪桥诗思。宾虹。(二)李檀园重设色法,得于董巨为多,兹拟其意。宾虹。(三)海虞剑门为一峰老人画稿蓝本,余不泥其迹写之。宾虹。(四)浙之古婺有八咏楼,临双溪水上,用梅沙弥笔意写之。宾虹。(五)九华峰顶,余忆冬日游此而山气欲湿,若披春雨。宾虹。(六)湖舍归舟。齐山秋浦间余曾筑屋于此。宾虹。(七)黄山谼中疏松清濑,明汪太函别业旧址。宾虹。(八)石山黝黑若铁色,桂游自昭平、平乐以上皆然,至阳朔则目不暇给,非笔墨所能尽绘也。宾虹纪游。 雁荡山下筑乐室 勾漏山图 设色纸本 立轴 约作于40年代后期 勾漏山,位于广西北流东南方,因山下有一溶洞,勾曲穿漏,故名勾漏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东晋时的著名道士,人称“葛仙翁”的抱朴子葛洪在此洞内炼丹成仙,故而声名远播,为道家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二洞天,山亦因之得名勾漏山。黄宾虹曾两次到广西:一为1928年夏,应广西教育厅邀请,黄宾虹与老友陈柱尊赴桂林讲学,同游桂林、阳朔等地;一为1935年夏,再次应邀赴广西南宁讲学,与陈柱尊等人同游北流勾漏山。陈柱尊是广西北流人,游览勾漏山,应出自他的邀约,黄宾虹因而为其作《暗螺山图》、《北流萝村陈柱尊山屋图》。数年间多次游历,黄宾虹画了大量写生,使他的绘画基本跳出古人粉本,而以真山真水为范本,参以过去多年“钩古画法”的经验,逐渐由“白宾虹”向“黑宾虹”转变,成为其艺术生涯的重大转机,1948年他致友人的信中亦称“近悟于古迹与游山写稿融会一片,自立面目,渐觉成就可期”。 此幅《勾漏山图》作于北平,正处于黄宾虹完成艺术转变的高峰期,取常见的“一河两岸”式构图:近景是起伏平缓的丘陵,上生高树,蓊蓊郁郁,葱茏的林木间,房舍参差,内有高士,坐观林趣。林木后,江水静静流淌,江岸之上,青山叠叠,而错落的淡墨远山,则将画面推向高远。此时,黄宾虹的笔法,已由紧结变为苍茫,讲求“一波三折”,而略带锐利,并将赭石、汁绿、朱砂、石绿等颜色,点染到水墨线条之中,实现“丹青隐墨,墨隐丹青”的效果,色墨沉凝斑驳,满纸氤氲淋漓,已是法自心生,令人浑忘其所从出,画面的苍茫朦胧之境,正是黄宾虹毕生追求的“浑厚华滋”的美学意象。画中大面积是黑,而房舍、高士、小径等,周围却极明亮,画家凭一点一线之白,以虚破实,将人物与房子空灵地突出,虚非虚,实非实,虚实转化而通体皆灵,令画境更幽深杳冥。 雁宕瀑布 1943年后作 安徽歙县博物馆藏 雁荡三折瀑 湖乡小景 单片 设色纸本 1950年作 黄宾虹曾从陈崇光等学花鸟。他的技法,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七十岁后,所画作品,笔墨淋漓、浑厚华滋;喜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着的特色。 山 水 立轴 1950年作 (未完 待续) |
|